父亲的收藏

許许

<p>  童年缺衣少食,少年苦难重重,但父亲仍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保留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1951年刚到部队不久,很快就从战友那学会了如何识认简谱。转业之后,互助组组织年轻人排演节目,父亲的自制二胡,自拉自唱,参演的马车舞都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也因此结识了母亲,开始了“你送我回去,我送你回来”的简朴而甜蜜的爱情。父亲也在母亲的大家庭中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p><p> 父亲很节俭,很多老旧的东西都舍不得扔。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毕业证、兵役证、工作证、结婚证、工会证、选民证......父亲都保存完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然鲜艳如初,字迹清楚。美好的事物,父亲见到一样,收藏一样。那个年代,父亲没有多余的钱收集邮票,但与人往来的书信,父亲将上面的邮票小心地珍藏。物资匮乏的年代,需要各种各样的票证,父亲将剩下没用完的收藏。难得出门,旅游门票纪念也舍不得丢。不抽烟的父亲,甚至收集了不少烟标。父亲还热衷于购买各种书籍,文学、语文、历史、美术方面的居多。一小箱子美术方面的书籍,包括八十年代全套中小学美术教材,折纸、板报等,图画都富有年代感,父亲感叹无人继承,给了稍有美术基础的女儿。</p><p> 也许不曾拥有,才渴望拥有。以前不懂,现在想来满是心酸。</p> <p>  偶尔从一个旧箱子里,一个纸包中,翻到父亲和母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证书,完好如新。</p> <p>  以前的旅游门票,可能没有现代电脑设计打印的精美,但属于那个年代的朴素,手工设计的独一无二,确实值得收藏。</p> <p>  烟标、火花上的故事,我们可以慢慢欣赏、阅读。</p> <p class="ql-block">  物资匮乏,各凭票证的年代已成往事,但是,普通老百姓一票难求的生活却是父辈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