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怎一个“感动”了得</p><p> 文/陈肃静</p><p> 读了李密的《陈情表》,深深地被他的孝心所打动。</p><p>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祖母有病,常年卧床,李密日忧泣涕,衣不解带,左右侍奉,饮膳汤药均是自己先尝,方伺候祖母进下,未曾一日废离。其孝亲之心,真是怎一个“感动”了得!</p> <p> 祖母之病愈益严重,晋武帝<u>之</u>召亦愈发急迫。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多少人费尽心思,以祈早日荣登官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u>而</u>他官印在<u>即</u>,竟毅然辞召不<u>接</u>,“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只为全力照顾祖母,<u>以</u>尽己孝祖母之心。</p> <p> 也许有人会说,他只是想借孝亲之名,行守节之实。众所周知,晋武帝司马炎并非善辈,稽康便是死于他之<u>毒</u>手,他认定之事,举国学子请旨亦无济于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u>是</u>晋武帝之作风,果真如我们所言,晋武帝会轻易放<u>过</u>他吗?识时务者为俊杰,聪明如李密,岂能不懂个中之理。那,是什么使得他宁冒杀头之险也要坚决<u>守</u>护之?是爱!对祖母深沉的爱!爱才是<u>这</u>世间坚无不摧的力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晋武帝,天下士子,<u>皆</u>被李密的这份孝亲之心打动,“士之有名,不虚然也”,冷漠的晋武帝看了李密之疏后,<u>亦</u>由衷赞叹,并“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孝<u>心</u>之情<u>真</u>意切。</p><p> 也许有人会说,祖母抚养李密成长成人,委<u>实</u>不易,穷其一生回报养育之恩<u>亦</u>理所应当。确实如此,为人父母者,谁不为儿女掏心掏肺,抚养孩子之不易,恐怕只有父母<u>才</u>能切身体会到<u>吧</u>。儿时,“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尔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故而李密在个人前途与践行孝意的抉择之间,决然选择<u>了</u>“孝”。我们亦是父母含辛茹苦养<u>大</u>之人,面对个人前途与孝顺父母的冲突时,我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孝顺父母时,如果短时间的陪伴或许可以做到,倘若是常年累月的侍奉汤药,我们又会做些什么。当我们以己之心推人之意时,是否心有所感。</p> <p> 孝乃立身之本,李密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见贤思齐,乌鸟尚有反哺私情,何况人乎。</p><p> 古人云: “父母在,不远游”,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变老,百善“孝”为先,到底该如何孝顺父母,或许孔子的<u>指</u>引可以给我们些许帮助。</p> <p> “居则致其敬”,曾经,我们以为让父母吃好、穿暖便可以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于是,古人便冬温夏清,昏定晨省,衣<u>食</u>起居,多方注意,尽显敬意之道。而这一切,皆源于内心深处的敬重,反观内心,我真的做的不<u>好</u>。</p><p> “病则致其忧”,想想孩提<u>之</u>时,我们若是生病,父母<u>则</u>昼夜守之,寸步不离,夜不思寐,食不知味,汤药不试不敢喂我们服下,恨不能替我们受痛,替我们生病,忧心忡忡,直至我们痊愈;今天,父母生病,扪心自问,与父母之心相比,我的所做差得太<u>远</u>。 </p><p> “养则致其乐”,奉养父母,笑容承欢,不敢让父母感到丝毫不安,极尽和乐之心。且不说极尽和乐,单就是否让父母不安这一点,我就做得不好,我<u>的</u>生活,就没少让父母操心;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我亦做得不好,有时心情不好,有意无意便会给父母脸色,且不说包容,还把自己的情绪转嫁于父母。</p><p> “丧则致其哀”,父母不幸病故,一定要谨慎小心,凡是父母所需要的,穿的、用的等物,<u>皆</u>尽力配备,极尽孝心,极尽哀戚。坦诚地说,迄今为止,我还不知道民间<u>的</u>“白事”,有些什么程序,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具体<u>又</u>做些什么,我脑子里完全<u>是</u>一片浑沌。</p><p> “祭则致其严”,祭祀父母,尽己思慕之心,庄严肃敬地祭奠。生之以孝,我们大都可以做到,死后也一般虔诚,我是做得不够的,先前年轻,不懂祭祀之意义,自然庄严之心不够,近几年方对祭祀之义略知一二。至于思慕,也只是每逢佳节或触景时,方<u>生</u>思亲之痛。</p><p><br></p> <p> 对照反省,尽是不到之处,愧疚之心难以言表。我一遍遍探问我的内心,我是真的爱我的父母,言行上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为人子女,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份沉甸甸的爱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唯有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用心体悟,努力成长<u>吧</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