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思维导图 促群文阅读。

珈乐

<h3>阅读思维导图是学生在阅读时完成的一种思维导图,包括单篇阅读思维导图、群文阅读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三种类型。它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阅读理解更鲜明、全面、深入。利用单篇阅读思维导图读懂一篇文章读完一篇文章后,建立整体感知(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写、按什么顺序写等)是非常重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利用单篇阅读思维导图读懂一篇文章</font></b></h3> <h3>读完一篇文章后,建立整体感知(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写、按什么顺序写等)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整体感知,思维导图就有了大致框架,即按文章内容、结构、顺序等画出整体架构图。</h3> <h3>按照正常的阅读经验,一篇文章只读一遍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弄清文章重点讲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还需要在进一步阅读中静心思考。把思考的结果补充、充实到初步绘制的思维导图中,使之更科学、完善,是画思维导图的第二步。</h3> <h3>这样一步步阅读思考的过程,适于用树状图来呈现。例如:阅读《西湖的绿》时,学生先略读文章,弄清作者主要写了六月到西湖游玩时在灵隐寺、苏堤、花港观鱼所见的景色,把课题放在正中,把三个景点分别放在适当的位置,思维导图的大致框架就有了;接着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三个景点分别观察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边思考边把结论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经过这两个步骤,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就绘制完成了(如图)。</h3> <h3>这个过程看似是绘图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由初读到精读,思维逐步展开,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因为学生要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每个部分的关键词,必须细心阅读、圈点批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步习得了阅读方法,提升了阅读能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利用群文阅读思维导图帮助深层理解</font></b></h3> <h3>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是有区别的。单篇阅读侧重于精读,而群文阅读多采用浏览、略读的方式。浏览、略读侧重于信息处理,即提炼出这一组文章的主题,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这是画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如果采用韦恩图来画,就是在圆圈相交的地方写上群文的主题。群文阅读的目的不是把每篇文章割裂开来阅读,而是采用分析、比较、判断等高级思维,把群文当作一个整体,思考整组文章在内容、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是画思维导图的第二步,即在相应的圆圈内把每篇文章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舐犊情深场景描写</font></b></h1> <h3>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强化课前预习的导向作用,通过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明确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向和重点,在思维导图的设定中,要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梳理和对于群文閱读目标的明确化、条理化,实现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群文阅读中可以开拓师生的阅读视野,在对比强化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h3> <h3>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子母情深》《父爱之舟》,课外文章《玉米饼里的糖》《父亲第一次说害怕》的群文阅读中,“生活的感悟”是文章的基调,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视角对于生活的折射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群文阅读中,通过思维导图的设定,将本单元的主旨进行细化,然后在一组一组地梳理文章的内容过程中,体会到关于道德、目标、生命的意义、信赖的情感等生活中五味杂陈的感受。在课前预习中明确思维导图的定向,需要在群文阅读中将目标进行明确的梳理,通过课前预习,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系统的整理,然后在群文阅读中推进个人认知的科学整合,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指导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和体会,在群文阅读内容的整合中便于将这些思维方式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升对于某个层面内容的全面理解和体会。</h3> <h3>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记忆,也就是个人数据库。</h3> <h3>围绕文章的内容展开,寻找此篇文章的规律,在学生的读和思考中搭建思维框架,生动形象的授课让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h3> <h3>将思维导图用在课堂上很有必要,首先围绕课题顺着内容扩散起到了梳理知识点的作用;其次思维导图将知识点分条着类的进行展示,清晰而明了更易于学生记忆。而且思维导图形式的不固定,可以画图也可以贴图,丰富多样的图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兴趣。刘老师讲到画图时要注意:①按顺时针画图②图形分支要注意颜色的区分,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③用思维导图时也要注意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引导学生。</h3> <h3>思维导图包含了图像、关键词、线条、颜色四要素,通过这四要素将学科知识要点逻辑和思维关系联系起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主题式双汽泡图思维导图</font></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利用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提升阅读品质</font></b></h3> <h3>阅读整本书时,不少学生囫囵吞枣,不能入脑入心,而画思维导图是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有效方法。画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一般分两步:首先,把厚书读薄,即读完整本书后,根据记忆画出书的框架。其次,建立关联,即弄清书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并用思维导图表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回看全书,边思考边完善。</h3> <h3>阅读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战马》时,学生通读之后先理出线索――战马乔伊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位主人,以此作为导图的分支。接着,思考乔伊和五位主人之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并用关键词句归纳出来,以此作为二级分支。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五位主人来写呢?经过深入思考,学生会发现,作者是想表现肤色、年龄、国籍、身份的人都给予了乔伊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从而突出人性善良这一主题。</h3> <h3>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列出的只是一种常见的画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时所采用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看法也有异,因此画出来的思维导图也是不同的。比如《战马》,也能以时间、地点的转换画思维导图。又如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既可以围绕主要人物,也可以围绕地点转换,还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画思维导图。</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font color="#ed2308">课前预习,思维导图明定向</font></b></h1></h1> <h3>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写作中,把脑海中的思路,以关键词的形式,画出思维导图,就构成了写作的思路,必将有助于作文的写作。</h3> <h3>习作中思维导图(以推存一本好书一一一我最喜欢的人为例)</h3> <h3>总之,我们在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时,要充分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个性化创作,尽力维护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