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看完了书又看了电影,泪目了。</p><p><br></p><p>还好刚给我妈打完视频,离家也就才十几天。</p><p>1.看过没看过 ,书先理一遍</p><p> 不知道周围有没有年轻人看完这本书的,我看到很多的弹幕说是,不要结婚,不要要小孩儿,女生要有工作,要自我要独立。产后抑郁都是因为婆婆、他父亲、他老公等等角色和人物关系。</p><p><br></p><p> 昨天也和一位90后的姐聊着话题,一向单身的她将近两年回了一次家之后,觉得周围人的婚姻是很平和的,不再是想象中的鸡飞狗跳、鸡毛蒜皮。</p><p> </p><p> 从书里面看,女主角人物的设定,从小到大遇到事情心理活动是很强烈的,内心感受也是很震撼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和教育,让她不得不闭嘴。</p><p> </p><p> 重男轻女、遭遇跟踪、父亲训斥、母亲经历、姐姐成全、婆婆对待、照顾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所遭遇的种种,在内心压抑太久了,无处发泄,最后她选择以人格分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说的。</p> <p>2. 家人是最容易伤害你的也是最容易治愈你的。</p><p><br></p><p> 成人之后,心理留下的很深的印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但在自己最脆弱的时候,家人也反而死最能帮助你的人。</p><p> </p><p> 为什么我们儿童时期会有一段时间要爸爸妈妈抱,离不开她们?就是我们开始对世界有认知的时候,我们接触到最近的人是我们的父母。</p><p><br></p><p> 女主的母亲就是为了他的哥哥继续学业,提前辍学打工挣钱,让哥哥们才能完成学业。但本应该由父母承担得,让其他子女承担后,在不平衡的条件下就会发生冲突。</p><p><br></p><p> 为了自己的亲人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很容易会成为一次一次抱怨的理由。</p><p><br></p><p> 所以当再次出现大女儿放弃自己理想的专业选择了师范专业,以此来减轻家里负担抉择的时候,女主母亲一直觉得愧疚大女儿。</p><p><br></p><p> 当得知女主抑郁的时候,母亲赶来看她,给她拥抱,说可以选择来照顾小外甥女,让她安心去工作。</p><p><br></p><p> 女主人格分裂反而说出安慰母亲的话,泪目了,泪目了。</p><p><br></p><p> 亲人之间相互伤害又相互治愈。</p><p><br></p><p> 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要学会慢慢的承担,父母的人生养活你一个就好了,不要让她们去负责你的下一代。</p> <p>3.家里宠爱,总要雨露均沾不能只是男生独得恩宠</p><p><br></p><p> 文中多次提到对女主家弟弟很是宠爱,但这样的宠爱没有让这个孩子长歪了,反而是在这种环境中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男孩子形象。</p><p><br></p><p> 最后女主弟弟出现的一幕,姐,别生病。就是能表达弟弟对姐姐的关心和爱护。</p><p> </p><p> 这样的男孩子,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很善良很单纯的。腹黑、高冷、大男子主义、直男,这样得性格特征就在逐渐的淡化,因为他的童年是被“偏爱”给治愈的。</p> <p>4.摆脱原生家庭,从认识你自己开始</p><p><br></p><p> 这里所谓的“摆脱原生家庭”不是说你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为了不断的认识你的原生家庭,让你未来的生活,能更加的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p><p><br></p><p> 你可以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只是参考父母的建议而不是听取了。</p><p><br></p><p> 在很早之前我就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早到新年衣服不喜欢,那就是不喜欢绝对不会穿在身上,从身体到语言都会以各种形式来表达我的观点。</p><p><br></p><p> 尤其是在面临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时候,是不是为了让父母“省心”,从而选择了稍“安稳”一些的工作,做了一些父母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生选择,提早的结婚生孩子。</p><p><br></p><p> 父母年轻时候最想要追求的是进入体制内工业时代,而我们现在呢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你也可能回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p><p><br></p><p> 一部手机让你接触到的信息变得如此庞杂,让你也会想象有一天可以过上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实际上我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可能也仅限于父母一直给我们说的找一份好工作,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安排。</p><p><br></p><p> 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女性,她们不仅是因为学历晋升的原因,就是自己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体验不同的人生。</p><p> 她们选择暂时的远离父母,在一个还不错的环境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这样的女生也是值得羡慕与钦佩的。</p><p><br></p><p> 这部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并不是悲惨,而是背后女性意识慢慢的觉醒,让自己更加的坚定与自信,更能理解我们母辈的女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