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0月1日,国庆中秋之际,女儿女婿带我们到绵阳红色教育基地――“两弹城”去旅游。</p> <p> 两弹城,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1965年8月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由青海迁梓潼,九院解密后,绵阳市把九院旧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正值国庆之际,女儿女婿带我们去红色基地――两弹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回忆那艰苦年代艰苦的岁月,红砖墙、红标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弘扬两弹精神,两弹精神是艰苦的奉献精神,是卓越的创新精神,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两弹精神是我们当代党员同志应该去学习和发扬光大的精神,是我们当代实现“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也是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必要条件。</p><p>缅怀元勋光辉伟业,弘扬两弹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p> <p> 当时,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等,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愿望,又为实现“振我国威,扬我军威”的理想,都云集到这里。当时,万余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初到这莽莽荒野中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住房问题。为克服困难,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干打垒”革命精神,自己动手筑土墙、盖草房。科学家们带领一批刚从学校出校的大学生,亦在“卧薪尝胆,忘我攻关”的感召下,白天挑砖、抬瓦搞基地建设,夜晚挑灯夜战学理论、学专业。科学家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藏匿于深山,废寝忘食的投入“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试验、精心制造,力争第一,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之中。</p><p> 他们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靠自己刻苦学习,靠自己反复摸索去掌握尖端技术。他们没有节日,也没有星期天,研究室里的灯光常常从黄昏亮至天明。为一个关键技术,他们在简易手摇计算机上一遍一遍的计算。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事隔不到一年,又研究完成“氢弹”的设计方案。“两弹”的研制成功,从而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争气弹”。并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强大阵容,中国的国力和在世界的国际地位也随之而提高,古老的中华民族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 <p> 女儿为科学家王淦昌献上鲜花。</p> <p> 当年防空洞</p> <p> 玲珑一号模型</p> <p>两弹元勋故居</p> <p> 1990年九院院部迁绵阳后,在梓潼长卿山西麓的九院旧址“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居,张爱萍将军住过的“将军楼”以及科学家们住过的“科学家楼”均原貌保留。这些都是对人们进行艰苦奋斗、拼搏不息教育的好基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被科学家们的精神所感动,向两弹元勋们深深三鞠躬。</p> <p>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p> <p>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p> <p>科学家给毛主席汇报科研成果</p> <p>讲解员给游人解说中</p> <p>两弹模型</p> <p>科学家商讨交流科研工作</p> <p> 1985年一1986年7月,邓稼先在北京使用的车辆。</p> <p> 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工作、休息之地。</p> <p>平面核试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