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是人的心中所愿,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心驻于淡泊之中,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心驻于奉献之中,即便苍髯皓首也是满目春暖花开。在平遥县理论界就有这么一位老人,衣着朴素,时常手持拐杖、斜跨一个小背包独自奔走在古城的街巷中,步履蹒跚却步伐坚定,似乎目标永远都在前方不远处,手中的拐杖基本不用,更像是件随身携带的玩物,如若与他并肩同行一段路,就会发现他独行却并不孤独,一路上不停地以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回应着路人的问候,有的称呼他雷老师,有的称呼他雷主席,有的称呼他雷校长、雷部长、雷书记、雷团长……,他就是上世纪中叶至今一直耕耘在该县理论宣传战线的雷秀堂。 </p><p> 熟悉雷秀堂的人都会说,雷老能有现在的状态是个奇迹。雷秀堂在职及退休至今六十载,曾校园园丁哺育花朵,3202修建太焦铁路,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白塔底下培养数以千计的中、小学师资,呕心沥血从事理论宣传,繁重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先后经历了腰椎间盘突出切除、三次心肌梗塞、腰椎整体支架和前列腺切除等手术,身体几经成为医生的“战场”,但他仍旧坚强地活了下来,站在讲台上一以贯之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理论,成为一代又一代平遥县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教官”,用他的话说:“我就是先进理论的受益者,我的生命力来自于我们党创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p><p> 一、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p><p> 雷秀堂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4年在平遥县达蒲中学高小部任教时,由县委选拔、经命题考试招入了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进修班,此后的四年七个月,除圆满学完基础和专业课外,他如饥似渴地沉迷于藏有六十多万册政治理论书籍的学校图书馆,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多篇经典著作,尤其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雄文四卷反复研读,对于与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相关联的章句更是爱不释手、倒背如流,陶冶了情操,锤炼了文词,更改造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此,培植了对革命理论的浓厚兴趣,从担任宣传部理论教员开始,辗转各个岗位的年年月月,他都与理论为伴、与理论为友、爱理论如命,直至结束42年的职业生涯退休后,更是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在从事理论学习和教育中,雷秀堂一直是以奔跑的速度追赶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p><p> 数十年中,他对党的每一次重要会议、中央领导的每一次重要讲话, 都要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只要有新的理论书籍出版,他都要在第一时间买到手,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吸收,只要我们党有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产生、有新的重大政策出台,他总是率先将其充实到自己的讲稿中进行宣讲。 雷秀堂并不满足于业已形成的一套成熟的理论思维,而总是与时俱进,他讲党史国史,将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从时间、空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梳理。这一讲法对平遥县众多党员的理论学习兴趣的养成和理论学习方法的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他的党课引领很多人学会了对课本中的碎片化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对每一个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的、国际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思考,他的党课引领了很多人学会了放眼世界,在历史的坐标上寻找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方向,从而对于我们的党情、国情、以及国际形势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p><p> 二、愿付出甘奉献的师表</p><p> 从理论研究层面讲,如果说雷秀堂在职工作的四十多年是在爬坡和学习,那么,退休后就是爆发和产出。他坚持天天看报、看电视新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理论动态,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调查研究、外出学习、应邀讲课、著书立说上。 每一届党代会和中央全会闭幕后,他总是随势而动登上一个又一个理论高地,以不知疲倦的姿态投入新的课题研究之中。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他都做了大量工作,他的题为《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的党课常常是上下午连排两场,其中大量的事例吸引着在场听众屏息倾听,全场无一人上厕、无一人不赶着做笔记。党的十九大之后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他备了4万字的讲稿,废寝忘食梳理近200个知识点,收集了136个实例,先后从不同角度不同详略、在不同行业宣讲了80多场,有的人连赶两场,听了又听,唯恐少学了东西。 党的每一个理论从诞生到指导实践,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党的理论要指导实践,要为群众所接受,就必须用群众的语言讲给他听,不结合实际照本宣科、不能用基层群众听得懂的方式来讲,就只是“无比正确的废话”。雷秀堂长期居住乡村,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乡村故事,并锤炼了一项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将深奥的道理感性化、将实际的事例理性化”,他总是能以大白话深入浅出地对理论知识进行“翻译”,有基础的人听了又有新知,刚入门的人听了茅塞顿开,同一堂课在座的大学生和农村干部都听得津津有味。 数十年在基层工作,以理论指导工作,用工作验证理论,也锤炼了他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直抒胸臆,用党的创新理论诠释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深入调研,听取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2016年,75岁的雷秀堂围绕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三个月时间足迹遍及全县14个乡镇,走访了200余名乡村干部,为县委举办的“领头雁”培训储备了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处于党的最基层、最终端的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常闻锤声到车间,脚踩泥土玉米乡,与最基层的党员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熟悉基层的生活、思维和语言!” </p><p> 三、乐清贫律自己的公仆</p><p> 这些年,雷秀堂一直保持着一个理论高级讲师的冲锋姿态,在马不停蹄进行理论宣讲的同时,积极倡导年轻党员干部从事理论学习、充实理论研究队伍,倡导“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雷秀堂不追求物质待遇,始终保持着对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恒久激情,心无旁骛地为我们党布道传教,这种激情推动着他不断奔跑,也让他在奔跑中尽情地收获快乐:一是收获了认知拓展的快乐,在理论研究和教育中拓展了视野范围和工作界域,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和智慧来源。二是收获了人格锤炼的快乐,“理论老师”这一称呼增添了他自身的尊贵和荣誉,更激励他持续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倒逼自己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挖掘,要求自己永远遵循为人师表的道义,每一步都要走的规范,一句粗话都不能说,一件欠理的事都不能做。三是收获了心境升华的快乐,他始终认为,如果从事理论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对党的信任更多一点、对党的事业的信心更充足一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一步,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理论就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所以他说:工作实践是我做人的根,革命理论是我一生的魂,二者结合才使我不枉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