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再去果洛州玛沁县的途中路过了拉加镇。在黄河第一渡口的边上,坐落着一座拉加寺。距今已有将近四百多年,最鼎盛时期,有八十多个活佛,因为他坐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所以知道的人很少,但是他在玛多县有较高的名望,有好多的活佛,有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不像有些寺庙是现在翻新的。因为就在公路边,所以有幸得以参观。</p><p> 拉加寺前有黄河,背靠大山。而且坐落在唐蕃古道上。是古代文成公主出使西藏的路经之地。拉家镇又是黄河第一渡,也是黄河第一曲,因此拉加镇。也是一个古代的交通要道,所以商贸比较发达,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汉码头。因此拉加寺在当地。和南来北往的客人中,有很高的地位。</p><p> 有时候人们出去旅行,做攻略的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因为你只能找到知名的景点,那些有特点和历史的东西,但是又不出名,可能你也不会做到攻略里。你想做在攻略里,也无法查到那么多的资料,因此偶遇的景点。不一定就没有名气和特色。当时只是路过,随便参观一番,回来找度娘,拉加寺是一个很有来头,历史厚重的寺院,并且拉加镇是黄河第一渡,也是黄河第一曲,也是传统意义上的黄河第一湾。并且是唐蕃古道。也是文成公主出使西域经过的地方。当时没觉得怎么样,回来以后一查,原来是参观了一个这么有名的地方。所以出去旅行有我们好多不懂不知的地方。但是没关系,因为我们出去就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了解各地的人文景观,生活习惯。和地方特色。</p> <p><br></p><p>玛沁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系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介于北纬33°43'~35°16',东经98°~100°56'。境域东与甘肃省玛曲县为邻,东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毗邻,西与玛多县、达日县相连,南与甘德县相邻[1]。</p><p>地貌</p><p>高山县境内西北部和北部,高山环绕,积石山脉绵延全境,阿尼玛卿雪山逶迤北部,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海拨4500米以上的高山多为侵蚀构成,岩石裸露,为基岩与变质岩,以粗细相间为屑岩为主,寒冷风化作用强烈,属冻蚀地形发育。</p><p>低山分布于阿尼玛卿山以东,山峦重叠,逶迤起伏,峡谷交错,海拨在4000米,相对高度在300—800米之间,坡度一般均在30度以上,个别地区可达50度以上。山谷狭窄多呈V形,无滩地或仅有小块零星滩地。</p><p>丘陵分布在县境中高山之间,相对高度仅在几十米之间,坡度较平缓,山坡表面有植被覆盖。</p><p>滩地如大武镇、野马滩,海拨3700—4020米,地形平坦、地面坡度1—3度。</p><p>谷地在县境内广泛分布,海拨2900—3600米,谷地有的狭窄,有的较宽阔平缓。局部低流水排水不畅,地表水多,地下水位高,土壤经常处在季节性或长期性积水状态,呈嫌气环境,微生物活动弱,有机物质累积明显,形成沼泽地。</p><p><br></p><p><br></p> <p>拉加寺渡口</p><p>拉加寺渡口,称得上是黄河源头的一大名胜古迹,是九曲黄河第一曲——玛沁县的一个文明古渡。它位于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乡黄河北岸,原属同德县。历史上同德县是青海南部的交通要道,果洛地区的牧民到贵德、湟中、西宁等贸易集散地必经之路,是那里的畜产品和内地的工、商、农产品的运输要道,又因在同德南部的黄河北岸拉加地方,是青南各地的贸易集散交易点,加之黄河两岸有许多牧业区和农产区及古文化遗址,拉加盛产砂金。故牧民称此地为“拉加从兰木”(即拉加商道)。因此在拉加寺附近的黄河上势必开辟渡口。</p> <p>拉加寺古渡人来人往,生意非常兴隆,将冬虫夏草、贝母、大黄等驰名中外的药材、蕨麻(俗称人参果)、蘑菇等食用菌植物源源不断地运出,换回粮食、棉布等日用生活品。近年(西)宁果(洛)公路修通,在拉加寺渡口处1986年建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拉加黄河大桥,车来人往,更是热闹非凡。</p> <p>黄河第一渡</p><p>扎陵湖渡口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部。</p><p>据历史记载,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从长安西行,经天水、兰州、入青海民和到乐都县、西宁市,又过湟中县镇海堡,湟源县日月山,达共和县倒淌河、切吉草原、再由黄河北岸西上,来到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柏海),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相会,然后渡黄河经玉树地区,再西南行,过藏北黑河,迳达拉萨,开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会后过黄河的渡口就在扎陵湖附近,这是黄河源头所开辟的第一个古渡口。千百年来这个古渡口对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 <p>县境多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湖泊大小百余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鄂陵湖、扎陵湖、托索湖、星宿海、岗纳格玛湖、尕拉海和日格湖。鄂陵湖和扎陵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湖泊。鄂陵湖在东,扎陵湖在西,两湖相距约20公里。黄河水自扎陵湖南端流出,几经周折,又注入鄂陵湖,从近处山巅望去,这两个湖宛如一条白色飘带的两端系着两葫芦,故人们称它们为“姊妹湖”。“扎陵”、“鄂陵”均系藏语,其意为灰白和青蓝色。鄂陵湖面积为6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因进湖泥沙少,湖水是青蓝色。扎陵湖的面积为6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9米,黄河水从西南入湖,将泥沙掺入,风浪泛起,湖水便成了灰白色。“鄂陵”、“扎陵”两湖水产资源丰富。每当风和日丽,成群小鱼漫游岸边,游鱼清晰可数。据科学工作者调查,这里的鱼属高原冷水性肉类,都是无鳞肉,约有七、八种。主要有俗称湟鱼或大嘴鱼的花斑裸鲤和俗称小嘴鱼的扁咽齿鱼两种。这些鱼生长缓慢,要八九年时间才能长到1市斤重。两湖中均有小岛,每个面积约1平方公里左右。岛上聚居着10多种侯鸟,如棕头鸥、斑头雁、玉带海鸥、赤麻鸭等。鸟群每年5月飞来,天冷时节离去。每当傍晚或暴风雨来临之前,遮天盖地的鸟群飞腾在湖的上空嘎嘎呼叫,声传数里。</p> <p>东北黄河峡谷阿美尼勒功腹地,从玛沁县政府所在地大武镇向东北方向,大约50千米,有一座小镇叫拉加,黄河从镇的南面流过。在黄河北岸的阿尼群贡山下,有一座在青海省黄河沿岸非常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加寺,又称“嘉祥寺”。 是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由拉江巴格西鄂赛尔主持修建的。“拉加”系藏语译音,指四不象即麋鹿。据说拉加寺在破土动工时,发现了一只四不象,故寺院以取其名。全盛时期僧侣近1300人,是青海省著名的佛教八大寺院之一。该寺建筑既有藏族佛教寺院的特点,又有汉族寺院的建筑风格。全寺建筑形成一个小型建筑群,近似于中原古典园林式的建筑风貌。整个寺院依山傍水,地势优美。背依之阿美尼勒功山松柏苍翠,蚕丝般的细溪飞流之下,景物十分宜人。前面是滚滚黄河,气势磅礴,一泻万里。1980年后,经历年重修,复具规模。现主要建筑有大经堂、释迦牟尼殿、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护法神殿等,另有菩提塔一座。现有僧众500多人,大小活佛30多个。由于它在佛教发展史中的功绩,所以,依然享有盛誉。 </p> <p>扎陵湖渡,是黄河源头的第一个渡口。河运任务比较繁忙,是两岸人畜往来的唯一水道。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于1970年在扎陵湖鱼场支线经过处建造了扎陵湖黄河木桥,使往来客商车辆,畅通无阻。</p> <p>黄河沿渡口</p><p>继扎陵湖渡口之下,黄河上游的第二个渡口就是黄河沿渡口。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政府所在地黄河沿镇。它是自唐代开始,我国从内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驿站和古渡口,千百年来人们只靠牛、羊皮筏子过渡。</p><p>解放后,于1966年在此渡口处建造了黄河源头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黄河沿公路大桥。它把两岸的山川草原连接在一起。大桥北端,绵延的玛拉驿山在草原上宛如一只马蹄窝窝,黄河沿就居其间。</p><p>黄河沿是个重镇,一排排红瓦粉墙的平房从山脚下一直建到坡顶,鳞次栉比,巍巍壮观。镇中心的影剧院如鹤立鸡群,鸟瞰全城。宽阔的丁字形街道两旁有县城的机关、商店、银行、医院和学校等。县城常住人口1400人,而流动人口成倍增长,单是外地来此淘金的就逾常住人口的10倍。昔日人迹寥寥的黄河沿,如今已成了人声喧闹的小市镇。</p> <p>聚在一起时有玩羊骨取乐的习俗。</p><p>羊是黄河沿镇畜牧业经济的基本支柱,也是往来渡运的主要货物。羊群繁衍的好坏,直接与牧民生活攸关,也是渡口运输兴衰的标志。因此,他们爱羊而及其骨,有些人家把巴郎骨用绳穿起,上面刻上文字,挂在屋檐下,作为羊群日趋发展的象征。当地青年专用羊膝盖骨来玩耍。这个骨头上下正反四个面,竖起叫马,反过叫驴,俯叫绵羊,仰叫山羊,凡参加者数一二三四掷次的,每人持两枚,用手掷出,出现两个都是马的,藏语叫“达反”,为赢家;一马一驴的叫“厥达”,为二家。一马的叫“达哇”为三家;一驴的叫“厥哩”为四家。掷的次序确定后,把所有参加的两枚骨头交给头家,由头家掷散开。而后,马对马,驴对驴,绵羊对绵羊,山羊对山羊,用指去弹,弹中者胜。依次类推,周而复始,以赢得骨头多者为胜。人们对胜者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尕娃厉害,赢得这么多骨头,真是好彩头。”当地人们把赢得羊骨的多少,作为新的一年夺取畜牧业大丰收的征兆。</p> <p>唐设“笼络州”。</p><p>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p><p>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p><p>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p><p>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p><p>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p><p>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p><p>1952年6月玛沁地区解放。</p><p>1954年甘德县人民政府成立,玛沁地区属甘德县管辖,设置当洛格尤赤(然洛)、大武麦仓两个区政府。</p><p>1957年10月设置玛沁县。</p><p>2001年3月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调整后,玛沁县辖2个镇、7个乡: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昌麻河乡、优云乡、当洛乡;有31个牧委会。</p> <p>高寒草甸类</p><p>是境内天然草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 于海拔3800—4500米的山顶、滩地、山地阳坡。草场可利用面积45.27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41.71%。组成此类草场的牧草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中生、多年生牧草。优势种为莎草科嵩草属的小嵩草、矮嵩草、线叶嵩草、禾叶嵩草及苔草属的苔草一种,总盖度78—90%。此类草场草质柔软多叶,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强,草场耐牧,是放牧绵羊良好的草场。</p><p>高寒沼泽类</p><p>此类草场的公布规律不明显,全县各地都有分布,是全县天然草场中主要类型之一。草场可利用面积30.7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8.29%。草山面积居第二位。一般分布在沟脑、垭口、阴坡下部、沟谷滩地,海拔在2900—4500米。下大武、优云、当洛等乡居多,甘肃嵩草、小嵩草、华扁穗草、早熟禾、发草、苔草等,平均盖度52%。</p><p>灌丛类</p><p>主要分布于军功、拉加、雪山、东倾沟、大武等5乡,海拔3600—4500米的山地阴坡、半阴坡。西部优云、当洛、当项、下大武地区也有少量零星公布。高层灌木以高山柳、金露梅、密枝杜鹃为主。灌丛平均高度0.6—1米,平均盖度30—50%,伴生灌木种类有高山乡线菊、窄叶西番柳、鬼箭锦鸡儿、短叶锦鸡儿、忍冬、茶麓子、沙棘等。</p><p>山地草原类</p><p>分布于海拔3200—3400米的森林下沿沟谷、阳坡。在军功、拉加沿黄河河谷、切木曲、西哈垄下游河谷两岸较常见。可利用面积0.6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0.55%。</p><p>高寒草原类</p><p>主要分布于下大武乡曲什吻山地阳坡和河谷阶地及优云乡沿黄河河谷沙丘地带,海拔3900—4200米的山地阳坡及滩地上。草场可利用面积3.15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91%。牧草种类简单,优势种为旱生密丛型地面芽植物紫花针茅,伴生种有克氏针茅、鹅冠草、粗状嵩草、沙生凤毛菊、兰花葱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