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的惠州市惠城区,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3.13平方公里。惠州西湖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是惠州计罗浮山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或妙在天成,如果将杭州西湖比喻作浓妆淡抹总相宜“西子”的话,惠州西湖则是未有吴宫前在苎萝村浣纱村的西施,故有“苎萝西子”的美誉。史载:“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可见惠州西湖之美!</p> <p>我们培英中学老校友团对惠州旅游的第二站便是惠州西湖。惠州西湖在宋朝时便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说,五湖分别是平湖、丰湖、南湖、鳄湖、菱湖。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把红花湖和这五湖贯通,形成一体,增称为六湖。古六桥为西新桥、拱北桥、圆通桥、明圣桥、烟霞桥和迎新桥,解放后又修建了九曲桥、枇杷桥和花洲桥,和古六桥称为西湖九桥,名景十八处,今天,我们把惠州西湖称有“六湖九桥十八景”。</p> <p>九月十六日上午,万里无云,天空如洗,凉风习习,气候怡人。一来到西湖,我们便被西湖美景迷住了,惠州西湖,果然是旖旎风景!西湖浩瀚,碧波荡漾,秋风吹拂,吹起的波波涟漪,向湖边频送秋波。园区内景点巧布,岛洲得当,亭抬楼阁,各有名堂。湖岸垂柳,随风飘扬。杜鹃吐艳,鸟语花香。湖光山色,赏心悦目。远看山水如画。近看五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湖光潋滟。真是山水秀邃、幽深素雅;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风萦绕、钟灵毓秀;亭枱楼阁、名胜古迹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难怪有“苎萝西子”美誉,确是著名的“岭南明珠”啊!这边廂,同行的摄影家余大师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正忙于创作大片;那边廂,同行的诗人黄老扬早已冲口而出,诗文成章。</p><p>游惠州西湖诗,作者黄老扬。</p><p>云悠悠,水悠悠,山水映晴空。</p><p>堤岸绿,紫荆红,风景如梦中。</p><p>七旬翁,兴致浓,欢聚乐融融。</p><p>余大师的大作尚未正式出炉,我们翘首以待,相信不久会问世。黄老扬的诗,即席表达了我们心声,老同学们都齐声赞好!</p><p>惠州西湖确是如诗如画的风景胜地,岭南明珠,借二位现代名人诗作证:</p><p>第一首,中央美院教授王镛诗:</p><p>雲水空蒙草竞妍,</p><p>湖山幽赏晚晴天。</p><p>绕亭花开红于火,</p><p>万缘丛中看木棉。</p><p>第二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秦大治诗:</p><p>芳草青山疑世外,</p><p>几泓碧镜落玉池。</p><p>廿年未忘西湖梦,</p><p>犹记当秋戏水时。</p><p>二位名人,用诗把惠州西湖之美表达到极致,惠州西湖本就是诗意西湖啊。</p> <p>惠州西湖著名景地有苏堤、泗洲塔、孤山、准提寺、鸟島、九曲桥、点翠洲、芳华洲、元妙观、百花洲、明月湾、红棉岛、丰湖书院、荔浦风清、南苑、丰渚园、横槎小隐和烟霞堤等十八处,每处景点都美轮美奐,令你如痴如醉,遐思万千,驻足流连。</p> <p>在惠州西湖令人叹为观止的湖光山色后面,翻开她的历史,发现她的历史人文更为美丽动人。东晋元帝时(公元318年),已在湖上兴建龙兴寺,距今已1700多年了。唐初唐中宗时(公元710年)在西湖西山之巅建泗洲塔,至今也已1300多年。唐开元年间在惠州建开元寺,北宋余靖写的《开无寺记》描述西湖“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谿带幡,湖光相照”,足见惠州西湖历史悠长。惠州西湖系统建设却始于北宋初期,州守陈偁最早经营,他“引湖灌田、兼鱼、藕、蒲、苇之利”,使西湖“施于民者丰”,当时称为丰湖。同时还在湖上筑堤造桥,修建亭榭,使丰湖成为“广东之胜”。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一来看到丰湖在惠州城西,二来更因为惠州这个湖泊的风景竟和他熟悉的杭州西湖一样美丽,于是在流寓到惠州三个月时醉游西湖时顺手写下了“梦想平生消未尽,滿林烟雨到西湖”,改丰湖西湖。打那以后到现的九百多年里,就一直叫惠州西湖。惠州西湖因为東坡而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p> <p>从唐以后历代曾有李商隐、苏东坡、杨万里、宋湘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踏足惠州,为惠州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人文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惠州人,至今仍深入人心,人们津津乐道,成为惠州西湖令人动容的故事,透过西湖旖旎风光,去追寻过去名家的风采,寻觅西湖从骨子里的美丽。在众多名人中,苏东坡贬谪惠州的故事最为动人。</p> <p>一代才子苏东坡是北宋传奇全才,他在诗、词、散文、赋、书法和绘画等方面,成就极高,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代巨匠。虽一生宦海沉浮,东坡始终清正廉洁,不忘初心,身体力行造福百姓,千百年来,其才情品行深受百姓赞誉。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被贬谪惠州,当时苏东坡已59岁了,已到晚年的他要贬到当时还未开发的畏途岭南,压根就不敢想还能否活着回去,更令苏东坡没想到的是他的八位太太竟没有一个随他南赴,绝望得心灰意冷,仅有侍妾王朝云願意随行。王朝云自11岁入苏府,随东坡到惠州后二年不幸病逝,时年仅34岁。她陪东坡整整23年,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她给了东坡力量,使东坡治理惠州不遗余力,惠州百姓至今仍对东坡的功劳记忆犹深。王朝云的病逝令东坡悲痛欲绝,葬于栖禅寺松林中,墓由栖禅寺僧人筑亭筑盖,名为“六如亭”。苏东坡为六如亭写对联:</p><p>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让我;</p><p>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p><p>六如者,乃佛之偈语,“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p> <p>苏东坡是个大才子,也是个性情中人,虽然妻妾成群,但在其内心,红颜知己只有前后两位姓王的夫人。第一个是其结发妻子王弗,16岁嫁苏东坡,天不假年,26岁便病逝。31年前,王弗去世十年时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写了首《江城子》词,悼念亡妻,堪称“千古悼亡之首”:</p><p>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清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p><p>苏东坡对亡夫人的感情至深,可见一斑。没想到31年后悲剧重演,苏东坡也写了《西江月、梅花》悼念亡妻王朝云:</p><p>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p><p>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p><p>此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爱妾,赞美朝云的美丽姿容和高尚的人品。王弗是东坡的妻姐,对东坡的成长影响巨大,而王朝云是东坡的诗文知己,从她身上找到王弗的情态,至死难忘。</p><p>传说朝云死后,东坡常梦见她回家,为了方便她回家,东坡在丰湖和平湖之间修建了苏堤,苏东坡在惠寓居三年,留下了大量的苏迹,不可否认,其人文故事成为惠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p> <p>由苏东坡为代表的几百位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西湖的丰湖书院就是重要的载体,千百年来发挥了巨大能量。清朝才子宋湘曾在丰湖书院任院长二年,离任时满怀对西湖的热爱,写出了《五别诗》,别湖花,别湖山,别湖水,别湖风,别湖月。人在</p><p>景中,景随人动,让人感受到花之芬芳,山之清秀,水之涟漪,风之习习,月之皎洁。宋湘以诗载景寓情,把惠州湖光山色之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同时抒发了他依依不舍的离情别意,成为千古绝唱。西湖之美,是骨子里的美,是诗意之美。我们不妨看看别湖月诗:</p><p>别湖月</p><p>湖月出湖东,落亦湖西边。</p><p>知我在湖上,江照湖水间。</p><p>寂寞夜复夜,寸草心往返。</p><p>安得结湖屋,人月无关山。</p><p>这难道不正是我梦寐如求的西湖之美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