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不再被遗忘 (中)

蘇蘇

<p>原创文字摄影by: 蘇蘇</p> <p>  吴哥古建筑群之所以举世闻名,人们盛赞有加,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宏伟造型精美,笔者认为它的宗教艺术性,也是独一无二的特点。而宗教艺术性则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它庞大面积的线条流畅华美的浮雕,另一方面就是以建筑结构形式表现对宗教的诠释与虔诚。</p><p><br></p><p> 高棉早期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义阐明众神都居住在须弥山 (Sumeru)上。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来佛教也加以引用。须弥山位于宇宙天地的中心,周围有咸海环绕,须弥山由 (金、银、琉璃、水晶) 四宝构成,高110万公里,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大天王。 为了模拟神的世界,吴哥寺以及大多数建筑的中心均以层层堆高的塔,来象征须弥山。佛塔的外围,被三层方形回廊围绕,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扩展,象征须弥山延绵不断的山脉; 城墙外环绕着的广阔护城河,则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p><p><br></p><p> 这样的建筑规模必定是辽阔雄伟的,必定是气势威严的。须弥山是护卫神毗湿奴 (Vishnu) 居住的地方,苏耶跋摩二世是毗湿奴的忠实信徒,凡是与毗湿奴有关的神话故事被大量刻画在寺庙的各个角落。</p><p>国王认定自己便是毗湿奴在凡间的化身,吴哥寺原来称为 “毗湿奴的殿堂”,是模拟的须弥山,是国王的都城,既是国王生前的住所,也是国王死后的陵墓。直到十四世纪改为佛寺后,才更名为吴哥寺 (Ankor Wat)。</p> <p>  斗象坛 (Terrace of Elephants) 离吴哥寺不远,为十二世纪晚期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时期所建,是当时国王检阅部队的阅兵台。国家举行盛大仪式或庆典时,国王在斗象台上检阅,君临城下万众,马队、车队、象队,鱼贯在广场上通过。</p><p><br></p><p> 从现存的断垣残壁看过去,可以看出当年的壮观宏伟。通往高台的中央阶梯两侧,狮虎神兽塑像与九头蛇护栏,护墙上刻满了巨型浮雕,生动再现大象及主人狩猎场景,狮头怪物和神话中的人鸟 (Garuda) 的画面,人鸟张开双臂,仿佛正将中央阶梯塔台稳稳托起。</p> <p>  大台左右两侧立有石象,骑在象身上的是王朝的大臣与武士。</p> <p>  这个看上去还是十分精美的莲花座托上,原本应该有尊神佛塑像。</p> <p>  斗象坛长达300米,原本坛上矗立着带有金框窗户的雕花木亭,是为国王特设的观礼台。不妨让思想来一次时空穿越,来到高棉王国鼎盛时期,直观体验一下那种气吞山河的景象。</p> <p>  通过画面,可以仔细欣赏象台的壁雕,大象、犀牛、河马等图饰,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可见高棉古国当时的艺术程度高端。</p> <p>  下一处,去较远的景点高布斯滨 (Kbal Spean),建造于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期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 Ⅱ)和阇耶跋摩五世朝代,信奉的教义为印度教。 高布斯滨又名 “林迦” 雕塑,林迦即阳具之意,是印度教神的象征,高布斯滨是一处典型的生殖崇拜遗迹。</p><p><br></p> <p>  去的时候,颇有些犹豫。司机说,景点在山上,道路很不好,是不是一定要去。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去,因为觉得以后去的可能性不会再有,既然来了,怎么也得去看看究竟。</p><p><br></p><p> 汽车开到山脚下,我便独自上山了。司机的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只是不是路不好,而是根本就没有路。一条丛林小径 (俗称野路),弯弯曲曲盘延向上,本来没有道,硬是让游客们走出来的一个通道。一路上,有三分之二的路径需要手脚并用,是真的四肢爬行,手紧紧攥住树根,否则会摔倒或者根本就爬不上去。在树林中,可以看到沿途的树干上有红色的油漆,指引正确的途径,随处也都有管理人员,可以询问相关的信息。</p><p><br></p><p> 中途有几次心生退意,浑身已被汗水湿透,目的地仍不见踪迹,难行的程度超出想像太多。询问下山归来的游客 Is it still far (还远吗)? 游客们都会鼓励说,快到了,前面不远就是。于是,咬咬牙继续,途中也不知歇了多少次数,终于气喘吁吁地抵达了高布斯滨。</p> <p>  只见茂密的丛林中,从山峦深处蜿蜒而出,流出一条小溪,水流清澈,水跌声脆,山林寂静深幽。高棉人称之为河,想必是以前的水要丰盈得多。河床是坚硬的岩石构成,布满青苔,告诉你它有着久远的年代与历史。</p><p><br></p><p> 高布思滨原来的名字叫千阳河 (River of a Thousand Lingas),即 “千具男性生殖器之河” 之意,听这名字感觉有一些怪怪的,司机说这个地方是他们的Holy place (圣地),被人发现的时间比发现吴哥晚了近百年,是在1969年才被重新发现的。</p> <p>  这便是表示 (林迦) Linga象征的雕塑,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地雕满河床。</p> <p>  湿婆 (Shiva) 为印度教毁灭之神,降魔法力强大,而且印度教认为 “毁灭” 有 “再生” 的含义,因此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迦便是湿婆再生创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高度崇拜。</p><p><br></p><p> 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中都记载有关于湿婆的神话,传说额头上长有一只眼,能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神火将三座妖魔城市烧毁,将引诱他的爱神烧死。因为崇拜湿婆神,崇拜神的能力,林迦是湿婆创造能力的象征,因而受到崇拜。</p> <p>  在河上游的河床上雕刻1000个林迦,寓意是给河水 “开光” 。按照婆罗门教的教义理念,经林迦流过的水,就是 “圣水” "洁水"了,圣洁之水能够洗掉晦气、罪恶、净化灵魂,同时能得到神的保佑。</p><p><br></p><p> 高布斯滨的水直达山下暹粒河,圣洁之水为国王与子民带来庇护与吉祥。</p> <p>  高棉人认为神秘的高布斯滨不仅是暹粒河的发源地,而是有其独特意义的圣地。吴哥遗迹大多是神庙佛塔的建筑,有标榜国王丰功伟业的含义,而高布斯滨则是在河床上刻满神像,表现的是对信仰的极度虔诚与纯粹的拜神行为。</p><p><br></p><p> 因而,高布斯滨在高棉人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神圣的地位。</p> <p>  这面石壁上的雕刻依旧线条清晰,佛像神态如生。壁下的那座 “澡池”,也不是一般的澡池,是教徒沐浴圣水的地方,是当时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p> <p>  丛林里木棉树的强大根系,挂在岩石外,很强悍很有气势,坚韧结实,坐上几个人荡秋千,都不会有问题。</p> <p>  圣剑寺 (Preah Khan) 是一座十分宏伟、威严的寺庙,且气势非凡。寺门口有一条宽敞笔直的大道,两旁立有高高的石像雕塑。传说当年阇耶跋摩二世授予他的继承人一把圣剑,并将圣剑保存于此,于是这里便得有圣剑寺之名。</p><p><br></p><p> 后来被改为佛教学院,据说当时这里住着一千多名佛法传授老师。</p> <p>  圣剑寺有着迷宫般的拱状长廊、精美的雕刻、还有遍布青苔的石制品。护栏修饰为七头那伽,那伽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多头毒蛇,具有法力可以操控雨水和王国繁荣。所以,在吴哥遗迹建筑群的各处,都会见到那伽的身影。</p><p><br></p><p> 进去的时候游客不多,围墙与林间有一条铺满落叶青苔的小径,慢慢走过一个又一个的佛塔与回廊,抚摸精美的雕塑,真想时间静止在那一瞬间。</p> <p>  圣剑寺与下面要介绍的塔布隆寺非常相似,同样被木棉树所吞噬,同样有许多精彩的石壁雕像。</p><p><br></p><p> 塔布隆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母亲所建,圣剑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供奉自己父亲而建。因而,塔布隆寺是 “母寺”,圣剑寺是 “父寺”。</p><p><br></p><p> 两座寺庙的壁雕与塑像都非常精美,且种类繁多,虽然现在看到的是破损的仙女雕像,疯长缠绕的树根与坍塌的大石块,这些废墟的规模足够宏大,完全可以想像得出当年的美景盛况。</p> <p>  参观中,有一位当地的小伙儿主动帮忙给我拍照,并且热心地当起向导,告诉我哪儿有拍摄的好景观。虽然给他支付了服务费用,还是很感谢他,否则就没有可能留下那些珍贵的留影。</p><p><br></p><p> 凝视那些华丽的门楣和窗棂,抚摸那些斑驳的廊柱与断壁,它们不会再被遗忘。遗迹在穿越时空时的坚持,它的那份恬静和守望,它拥有的价值与份量,都将成为醒世杰作,被人们放在心上。</p> <p>  当年珍藏圣剑的石匣。</p> <p>  巧妙地手托圣光😊😊。</p> <p>  吴哥城南门 (SouthGate) 外,宽阔的护城河上架有一座石桥,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一排五十四尊石雕的半身像,一边雕像面善代表神灵,一边面相狰狞代表恶魔。据说当年护城河宽百米,河中养有许多鳄鱼,用来抵御敌人偷越河道。</p> <p>  塔布隆寺于1186年修建,是高棉国王Jayavarman为了祭祀她的母亲而建造。</p><p><br></p><p> 塔布隆寺的建筑风格沿袭了巴戎寺的古典风格,按照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格局,精心修建而成。当时在寺庙里配有高僧、祭司和舞女。</p> <p>  塔布隆寺是十二世纪大乘佛教寺庙的代表作,是吴哥时代规模浩大的建筑之一。寺庙尊为国王的 "母寺",修建规模与格局宏伟,壁雕塑像精美,色泽艳丽,有些廊柱门框与壁雕,现在依稀还能辨认出当年的褚红色泽。猜想得到,塔布隆当年一定是一座颜色鲜艳的华美寺庙塔群。</p> <p>  真的是太喜欢那些精致的浮雕,由衷赞叹几个世纪前高棉人拥有精湛的建筑艺术与想像力,同时也深深感触到高棉人对宗教的虔诚与膜拜。</p> <p>  塔布隆还有一处给人印象深刻的景观,便是日益强大的木棉树根,颇有蔓延之势。那些粗壮的树根将佛塔包围,有的根部直接插入石缝,寺墙寺塔被分崩离西,石块儿散落一地。</p> <p>  看到如今的塔布隆寺,被沉沉地压在树根下,不知是悲还是喜。珍贵的遗迹建筑被树根困扰得不堪重负,仍然在坚守世纪古建之迷。树根与寺庙紧密结合一起,无法分离,人们找不到既不让古树枯萎,也不让古寺受损的妥善办法而束手,对古寺文物的保护无法实施。</p><p><br></p><p> 眼见着树根对文物的日益入侵,树根的生命力超常旺盛,人们只能眼睁睜地看着,无从下手解救。</p> <p>  好莱坞大片儿《古墓丽影》(Tomb Raider)和《虎兄虎弟》(Two Brothers)都是在塔布隆寺取景拍摄的,当时看电影时就注意到那些粗壮的树根,连连称奇。电影场景里的那些树根景像,真的让人很觉震撼! 现在亲眼所见,惊讶得更是让人瞪大了眼。</p><p><br></p><p> 吴哥的重要古迹都被纳入浩大的保护工程计划,清理四周吞噬一切的丛林,但这座重要的佛寺却任由大树根胡作非为而无法处置。有些地方已经破败不堪,迷宫般的狭窄走廊和破碎石雕,随时都可能坍塌。触角般的古老树根,继续与古寺争夺地盘,紧紧扼住石雕,扼住佛塔寺墙,从本文的摄影照片中,可以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p><p><br></p><p> 据记载,当时维护塔布隆寺时,维护人员竟达八万之众,工程之浩大,超出你我想像! 古树古寺都很珍贵,都需要保护,二者之间实在难以取舍。真的很难办。</p><p><br></p><p>(文中史料部分参考网络文献编写)</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3n5az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吴哥,从远古走来 (上)</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6nzuwa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吴哥,坚韧的守望 (下)</a></p> <p>作者简介:&nbsp;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高级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笔耕摄影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图片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见闻与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刊发公众平台,请尊重作者创作,维护版权有责,谢绝文字图片复制粘贴,谢谢支持发扬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