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路

迷失

<h3>在梅里雪山的腹地,有一个被称为人间最后一块净土的秘境~甲应村。</h3> <h3>国庆假期恰逢“悠然自得群”组织甲应村徒步活动,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团队。10月3日夜我们到达甲应,只见皎洁的月光下远山如黛、经幡飞扬。我枕着柔软的草地,听着哗哗的流水声,顿觉心灵纯净而安详,不一会儿就进入甜甜的梦乡。</h3> <h3>翌日天刚亮,雪山、牧场就夺窗而入,两个馒头状的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两条蓝色冰舌自山顶向下伸展,其中一条被山体上一块突出的岩石分隔开来,自然形成一个心形,煞是奇特。</h3> <h3>长方形的牧场被雪山群包围着,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近处是一片非常平整的草地。</h3> <h3>草地中间有一片围绕着经幡的方形场地,一眼望去看不出里面藏着什么,猜测与当地藏民的信仰有关。</h3> <h3>除了经幡还有几间木制的房子,应该是牧民的牛棚。草地上有若干头牦牛和几群绵羊在悠闲地吃草,树下有几顶游客扎的帐篷。</h3> <h3>草地右边是一条自雪山冰川融化,流淌而来的小溪,溪水刺骨冰凉。小溪边树立着转经筒,随着水流不停旋转着,永不停息。</h3> <h3>我们顺着草地慢慢向雪山的方向前行,在进入森林以后有一条清晰的小路,绵延伸向远方。</h3> <h3>沿着小路一直前进,约莫走了三公里的路程,就开始向上爬升,又走了两公里,就到了冰湖。</h3> <h3>虽然叫它冰湖,可因为还未到冬天,湖面并未结冰。湖水含有很多矿物质,所以呈现一种矿物灰色,阳光刺穿云层照耀在远方雪山上,湖水倒映着黄白相间的群山,分外美丽。</h3> <h3>看过冰湖以后,我们折返到山麓,从两颗夹道而立的树中间的岔路,前行去看卡瓦格博神山的背影。</h3> <h3>沿着山谷走了一段,又爬上一个45度的陡坡到达山脊,山脊的另一侧就是悬崖,站在上面让人胆战心惊。</h3> <h3>今天的天气多云雾,因此放眼望去并未见到神山,却意外看到一方宏大的碎石坑里,一个迷你的小冰湖。那一抹翠蓝显得娇俏可爱。</h3> <h3>十年前的一次梅里探险之旅,让刘杰文偶遇了错给冰川,于是他写游记、发图片,盛赞错给之美,结果惹得两拨探险者,误打误撞走到了甲应村,甲应才得以为世人所知。</h3> <h3>那时还需要通过三天艰险的徒步,才能从错给翻过最高垭口到达这里。而现在已经修通了公路,可以直接开车到村里了。</h3> <h3>不过就算开车也着实不易,从察瓦龙乡到甲应村全程50公里,路面全是碎石土路,需要从2000多米的河谷,急剧攀升到4600米海拔的崩功腊卡垭口。</h3> <h3>山险路窄却景色宜人,远处梅里群峰错落有致,近处山谷云雾缭绕,层次分明。</h3> <h3>整条路坡度很大,需要中等排量以上的SUV才能通行。顺利的话需要2个半小时,而我们车队中的一辆车,却爬不上去。只能让乘客下来自己走,同时将各车身强力壮的人员凑在一起推车前行。4200米海拔、30度坡度、1.5吨的“怪兽”,使我们每前进一米都是极其困难的,队员们用力蹬着腿,口里喊着“一二三”,然后一起发力。就这样一点一点挪,每挪三五米就要费力的喘息一下。从傍晚开始直到天黑透了,终于挪到了山顶。</h3> <h3>我们入住的藏式民居也与十年前截然不同,不再是简陋的房屋,都换成了崭新的木制二层小楼。主人也不再是语言不通、需要用手比划的朴素、乐观的藏民,男的不再继续采药、打猎,女的也不再只是照看牛羊。他们操着一口不太流利,意思却清楚明白的汉语,男的帮我们安排住宿、停车,女的忙着做晚餐,嫣然一副生意人的模样。房间80元一间,地铺20元一人,门口扎帐篷10元一顶,炒饭20元一碗。在这个交通不便和物资匮乏的地方,这样的价格其实很公道,只是有一种不知道什么样的情绪让我陷入了沉思。</h3> <h3>可以预测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走的这条进村路一定会被硬化,变得平整而宽阔。而高低错落的藏式客栈也将会布满整个山村。到时将会有数不清的人和车到访这个四户人家的小山村,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甲应村还会是人间的最后一块净土吗,还会是梅里雪山腹地的秘境吗,还会继续保留着原生态的藏族文化吗?没有人可以回答。</h3> <h3>梅里秘境是这么的美,更多的人会来认识和体验它那如诗和远方般的生活状态。当地的居民也需要发展经济和改善自身的民生福祉,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道路的升级,商业的开发,必然带来生态保护的巨大压力,诸如民舍的变化、垃圾的处理等等,这些还都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来解决。更重要的是如果造成原生态文化的破坏,那将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