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世医轶事(三)

禅定

<p> (先父吕玉良八十三岁像)</p><p> </p><p><br></p><p> 吕氏世医传至第四代,即先父吕国干(1908-1992),字玉良,医名以字行。</p> <p>  家父姊兄五人,排行么小,自幼习儒,未弱冠,即随父祖侍诊。《伤寒》、《本草》,朝咏暮读。祖上所撰著之“伤寒歌略”更是烂熟于心。时或代父应诊,小试牛刀,即愈病疴。</p> <p>   (张山雷先生画像)</p><p><br></p><p> 为传家学,祖辈对家父寄有厚望。三十年代初,父亲遂被送到中国最早的中医专门学校之一——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投贴于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家,临床大家,张山雷门下。经张师耳提面命,两年后,家父拓展了视野,医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鉴于先父家学根柢深厚,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先生准其预科期满,即予毕业。回乡悬壶后,未几,即医名有声。</p><p> 吕氏世医素擅治疗伤寒热病,少则一剂,多则三五剂,准能药到病除,热退身安。</p><p> </p> <p> (民国著名中医教育家,临床大家,“海内三张”之一,张山雷先生像)</p><p><br></p><p>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乡民之子,年仅岁余,伤寒失治,厥脱近死。家人已将其置于木盘底上,以待葬埋,只等先父到来一决死生。先父临诊细审后,即拟方药一剂,将其灌下,不一会,气苏神返,小儿啼声彻屋。旋经调理一周,康复如常。此事,经乡邻口耳相传,家尊的医名应声大振。</p><p> 自我记事之时日起,家乡便有先父医事的乡谚俚语流传:“烧热不退凉,快去赶(邀请之意)玉良;玉良不在家,去赶张长疤(乡里的另一位医生);张长疤不肯来,只好赶木财(木财是当地有名的木匠,擅长打棺材,意喻病亡)”。当年,威坪一带的乡民,似有寄病患性命于先父一身之誉望。于今,数十年过去,“烧热不退凉,快去赶玉良”的顺口溜,仍在威坪一带老人口中流传。</p><p><br></p> <p>  然,先父治医,从不敢怠懈。有感于医者仁术,医海无涯。故家父的案头,常备有神农、岐黄、仲景之书,漏夜孤灯,随时研读。</p><p> 先父除精通內妇儿科病症外,涉猎广泛,甚至对外伤科病症的诊治也颇有心得。</p> <p>  (吕氏世医第五、第六代传人)</p><p><br></p><p> 大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二伯的二儿子名叫启某,天生一付“平脚底”,走起路来两脚拖地,似乎很难离开地面,且经常疼痛难忍。一日,父亲从药店配来斤余生半夏,在药店打碾成粗末;又买来老酸醋一瓶,然后把生半夏末加入米醋调成糊状,用农家自织的青士兰布分成两包,分贴于启某堂兄的两足凹处,第二天早上取下,能看到其足底有许多瘀血流出,整个足底呈大片乌青色。此方日敷一次,二天见效,一周后,启贵的两足疼痛全消,走路也轻快了许多。这是我儿时的亲眼所见。</p><p><br></p> <p>  以前的农村,夜半三更,病家匆匆来邀诊是常事。每当此时,先父总是二话不说,简略问明病况后,迅即随之前往。</p><p> 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同时也是为了方便乡民夜诊,一段时期,父亲常一人独自宿住在家傍的一个叫“学堂屋”的房子里。学堂屋很大,父亲孤身一人歇宿,太过冷静,因而有时母亲会带着尚是幼童的我,过去给父亲作伴。 </p><p><br></p> <p> (先父用过的出诊药箱)</p><p><br></p><p> 先父医行乡里,德望有声,抗战时期被乡民举荐为保长,固辞而不能。战争年代,国民政府不只税賦重,而且为筹兵员,每年按户派抓壮丁,这是家尊最反感的差事。1942年冬,为了荫护某乡邻免遭壮丁之役,家父挺身而出,结果一群兵痞,一哄而上,挥拳就打。从来温文尔雅的父亲,盛怒之下,一个“野马分鬃”放倒了三条黑狗。但黑狗们依仗人多,家父后来还是被抓到了警务局,并遭到兵痞们的毒打。因此,家父在心理和身体上落下了阴影和病根。抗战胜利后,在外祖父等亲友的斡旋下,父亲终于辞去“伪保长”这个苦差。从此,家尊专于医事,继承父祖衣钵,全力歧黄之术。</p> <p> (先祖遗著《上古异人秘传心法》)</p><p><br></p><p> 1955年,原南賦乡凤联村,有个小孩叫徐某才刚五岁,经常发“抽痉”的毛病。其父担心这小孩怕是难以养大,请家父想想办法。家父从山上拔来一种叫“过江龙”的草药,捣烂后煎汁嘱他服下,并教会其父亲识别该药的习性和煎服方法,让他上山自取每天煎服,持续两周。后来徐某“抽痉”的毛病不治自愈。十多年后徐某参军提干,现仍健在,身体依然很健壮。</p><p> 过江龙,又名草葡萄、土茯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能止痉和治疗“慢惊风”,与我祖所著《上古异人秘治心法》中所记载的功效,不谋而合。</p> <p>  父亲身为当地名医,医技有口皆碑。然以前的农村,农民的生活大多都非常艰苦,特别是袋里没有现钱。父亲给人看病收不到“脚钱”是经常的事,有时父亲看病家实在可怜,还“倒背钱筒”贴上药资。然而,在家里父亲却是有名的好脾性,因一年忙到头,兜里很少有现钱,而家里八个小孩,十几张嘴,全仗父亲供养。由此,母亲也不时发些牢骚,这时父亲只能装聋作哑,任由母亲诉落。我三姐今年已89岁,去年春上我去看她,她告诉我说:平时家里日子虽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到春节临近,左邻右舍,隔壁村庄里的人都会拎着猪肉和鸡蛋来看望父亲。那段时间,家里的肉和蛋根本吃不完。</p> <p>  2020年4月,原我们淳安老吕家的邻居,今年102岁的方文苟老人跟我说:以前,玉良先给村里人看病,从来不收“脚钱”。但每逢年节,乡邻们多半都会拎两瓶土烧酒或割两斤肉上门去谢他。老人还说:玉良先还有他祖传的绝活——“割牛痘”,以帮助乡民们预防麻疹、水痘和天花等传染病。</p> <p>  (当年的兰溪中医专校校徽)</p><p><br></p><p> 先父儒医也,然幼时体羸,因此童年习武。一则为增强体魄,二则为夜行防身。乡邻亲友皆知其每天“站桩”练功,膂力过人,“抽担”、“流星”功夫更是了得,虽年愈古稀,几条壮汉,难以近身。</p> <p> (先父晚年仍喜欢看书)</p><p><br></p><p> 七十年代初的一天,父亲去一个叫排门山的地方砍柴。一心低头赶路,双眼高度近视的父亲没有看到路边“封山育林,禁止砍柴”的标牌,结果被两个年轻的护林小伙子发现。两壮汉各拿住父亲的左右手,要缴夺父亲手中的柴刀。父亲并不慌忙,见这两小伙来意不善,随即发力,双臂只是随意一抖,然后一个漂亮的“天鹅亮翅”,两壮汉早已飞出了丈许开外,随即骂骂咧咧扭头便跑。父亲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禁,只好收拾柴担悻悻而归。此后,“老先生巧避夺刀人”的段子,被乡邻传为美谈。</p> <p> (我的父亲和母亲晚年照)</p><p><br></p><p> 1959年,因建造新安江水库,我们举家从淳安威坪移民到桐庐三合。初到异地,人地两生,语言不通。然,医事人命关天,性命所系,从来谨慎的父亲便有息医务农之意。不想一场猝然而至的“文革”,把年老的父亲又卷进了漩涡。</p><p> “文革”中,父亲因“伪保长”的身份,被陪斗,家被“红卫兵”抄了好几次,精神和肉体遭到极大的摧残;祖辈遗留的部分医籍,和一幅“松鹤延年”苏绣,被母亲藏进了灶膛才躲过一劫。 </p><p> 1990年先母离世,享年八十有三。从此,父亲终日郁郁寡欢。新病加旧疾,父亲的心智日渐消沉,直至卧床不起,幸得我五姐、姐夫等,侍陪料理周到。 1992年,父亲病情日重,终至不治,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有五。医著有临床经验集《杂方案》传世。</p> <p>  (“文革”抄家后幸存的“松鹤延年”苏绣)</p><p><br></p><p> 吕直口述,吕青、若虚,编辑整理</p><p> 2020.1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