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表面上看似普通的埙,却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透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精髓。埙,犹如女娲遗石,具有神工开韵之美。</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走近西安:非遗文化传承,我们在吹埙路上…</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书院门打卡之地,要问埙的神秘,且听我慢慢道来……</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i> 带上一脸幸福诡异的微笑,用手反复摩挲揉摸,再缓缓的把埙捧到嘴边,随即发出来的声音悠扬悦耳,萦绕着美妙的埙声,能醉人如同步入音乐的世界一样。</i></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与埙结缘,我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我总觉得,有些遇见是生命里迟早都会发生的,正如我和埙。说深了是前世有约,说浅了也是今生必然的相遇。</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i>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声音,可以与人的心频率相同,那就是埙,它像极了人们深藏在心里的话语,有低沉、有含蓄、有凄楚、有悲凉,深深地安慰着人的心脏,让你不得不去爱它、怃摸它、接吻它。</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与埙走近后,我便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会这种音乐技术。这可不是一时头热,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决定,此后,我便随身袭带,走到那就吹到哪里,比方便面还方便几千倍。</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自从爱上埙之后,看就与埙的声音相近相契,我的一生一世,只为心中的这个爱!老公和孩子们经常问我:“文字和埙那个更好?”说真话,埙比文字更能够反映历史的原音,反映人类真实的心态,甚至是心情的律动。</i></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记得沈从文先生说过:比文学准确的是音乐。的确,文学的局限性、失语性,都会因为社会政治环境、作家的生存状态而改变,但是音乐一旦产生,就将赋予长生的品格。那种来自心底的,能够传达心声的旋律,悲即悲,乐即乐。无法更改,也无从更改。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山野民调,都会有传播,有口传身授。那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选择。</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埙不是简单的乐器,它是会发声的泥土,是积淀了一万年的对生命的诉求,它用最质朴的声音在与自然对话,它是泥土的魂魄在述说着岁月的绵长,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戚彻骨、高亢轻飏,非凡演绎,有一统天下音乐的雄心和霸道。</i></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i> 陶埙,不是一颗失落于尘世的音符,在电视节目里、在电影领域,那些岁月里粗旷的,粗俗的民间小调,曾经从这些圆融的孔中,传向了四野,一朵花听到了都为它折腰,一片海子听到了都会卷起涟漪。在沉寂的时光里,冰山在消融,胡杨在枯朽,帝都也化为了灰烬。但是,陶埙这泥土的甲壳,却完美地奏响了失去的时光。</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看看我们的冯氏大陶埙!(亲爱的朋友看过来、看过来……)</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一捧泥土,揉捏成憨态可掬的模样,只要你爱上它,带上滚烫的心去和它接吻💏,用嘴唇一次次亲吻,用手反复摩挲,它就能发出泥土的声音,信?不信?亲吻和拥抱可以证明!</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它是一种乐器,一种可以与心贴近,与唇边亲吻,抱在怀里,用手反复摩挲的乐器,它笨拙的身体里。只需要一口气,就可以听见它的呜咽,它的悲凉和它历经沧桑、如泣如诉的过往。</i></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它与泥土有缘,原本只是一捧土,经历过几千年、几万年,一层一层沉淀下来的泥土。它经历过工匠的揉捏,经历过炉火的烧制,又经历过调音师无数次的调试,经历千辛万苦才变成埙的模样。</i></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 它是乐器,它是会发声的泥土,是积淀了一万年的对生命的诉求,它用最质朴的声音在与自然对话,它是泥土的魂魄在述说着岁月的绵长……</i></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i> 爱上它,其实就是爱上了自己,它可以让你在瞬间回归平静的状态,与自己的心灵相遇,瞬间听见古寺禅音寂静的安详,听见黄土高原上祖先们刀耕火种的千年咏叹,听见花开的声音,听见风和流水从心中慢慢走过的声音,听见来自黄土地的千年的祈愿。</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与它结缘,便有了许多独处的时间,它可以成为我们最亲密的爱人,我带着它可以走南闯北,它会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你,每每捧起它,轻轻吹动的时候,我便会看到流动的血脉,流动的江河,它的声音是滔滔大河,是苍茫天地,它的声音是千丝悲凉,是万缕忧伤。</i></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乐器,埙是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它发出的音土声地气,却能让你如痴如醉。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 [1] ,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b></p><p><br></p> <p>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几乎全都经历了陶器时代,所以陶埙也成为各国和各民族的一件不可缺少的吹奏乐器”。<b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埙的产生,历史上存在不同说法。《世本》载:“埙,暴辛公所造”;《拾遗记》载:“包牺灼土为埙”(史前历史传说);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埙可能是由原始社会用以狩猎时投击或模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逐渐衍变而成的。后面一种是传统的看法,应该相信的一点是:人类的劳动与埙的起源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曲(xūn qǔ ),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到了现代,在演奏家和制作师的共同努力下,埙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埙乐也不断丰富,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埙产生兴趣。用那带着泥土芳香的埙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籁的绝响,更能表现人们追求远离尘嚣、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埙是一种有着漫漫7000年历史的古老吹奏乐器。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音迟”),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诗又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和纯洁、牢不可破的友谊。</i></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u>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按音孔来分,从无音孔到有音孔,从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经有六孔埙,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现代普遍流行八孔埙、九孔埙,主要还是十孔埙,埙不仅是悠远的古典乐器,也是精美的艺术品。</u></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埙有着独特的音乐品质。正是因了埙这种特殊音色。于是赋予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i></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埙的音韵原始而律学考究,地气天籁是埙的特质,埙之韵反映出中华民族含蓄、宽容、谦逊的气质。埙集上古的质朴与现代人的智慧于一身,又加以梦境辅之,成亦天纵,因此意义深远。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劳动不断扩展了原始先人的乐器,也创建了原始社会的文明。</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几千年来,埙其声浊而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埙其声悲而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对封闭而沉重的历史无奈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按其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乐器,怀古的引子。</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确实埙韵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万物曛黄;秋是冷静的,令人深思。在时光流逝中,秋风扫落叶的现实,使人平添了几分愁绪,滋生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这正与埙韵吻合,言为立秋之音。</i></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土,在中国音乐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用于合奏或独奏。到了清朝末年,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记得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埙,几近失传。</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1983年,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首次演奏《哀郢》,乐曲虽仅仅一分钟,但那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特殊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轰动国内音乐界。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演奏埙曲《楚歌》。悠扬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回响,世人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近年来,埙越来越被人们了解和喜爱。1993年,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硕士刘宽忍为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废都》的埙乐专辑。这次音乐家与作家的联袂,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了解了埙,影响颇为深远。</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同在1993年,笛箫制作大师张荣华在埙的研究与制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在前人九孔陶埙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技术,改进工艺,研制出的埙在音域、音色、音量及音准等方面,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新型工艺埙吹奏省力,外观精美,有皇家之大气,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音量大,可奏出完整而准确的12平均律,且灵敏度高,在乐队中演奏可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1997年,张维良出了第一张埙的CD专辑《问天》。古乐新生,埙文化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表面上看似普通的埙,却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透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精髓。埙,犹如女娲遗石,具有神工开韵之美。</b></p> <p> 人类学研究表明,劳动创造了人,但单纯的劳动不能产生文化。埙的起源是复杂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p><p> 在距今约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能烧制精美的陶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若干枚陶埙,据放射性碳同位素十四测定,均出自距今约六千七百年——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p><p> 这些埙形制不一,有圆形、管形、椭圆形等,多为一至三孔,这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水平是相适应的。《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一文根据对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和太原义井文化遗址出土陶埙的测音结果推断,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时期,我国的五声音阶已经形成。这也表明了当时原始人类听觉上形成的一种初级的尺度感和模糊思维方式。</p><p>商代庶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礼乐方面毫无权利,只好自击缶而歌。埙可能和缶一样,在民间是人们用以自娱自乐的常见乐器。</p><p> 商人“尚鬼神”,祭祀活动异常频繁,娱神的歌舞是重要的仪典之一。埙作为祭祀的乐器在乐队中使用;在诸多乐器中,商人对埙特别看重,把它提高到祭器的地位,成为祈祷的容器。</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商代埙有陶制、石制、骨制三种,以陶制的使用最为广泛,所以一般都叫“陶埙”。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墟出土的六孔陶埙呈平底梨状,能够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由此可以证实:早在殷商时期,我国的七声音阶已经形成;埙是当时一种相当成熟的旋律乐器,形制上趋向规格化。</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周代“八音”之一的“土音”乐器有缶、埙。缶是一种生活用具,也可作为敲击乐器;土制的吹奏乐器,就只有埙。八音包含的乐器为后世雅乐所专用,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表现力令“金石以同恭”,由此可见古人对埙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乐队和房中乐中的重要乐器。</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据史料记载,西汉已经能制作七孔埙。《后汉书· 历志》载:“笙以木刻而不匏,埙亦木为之。”可见这时还出现了木制埙。埙在乐队中起填充中音作用,被儒家用于作为治国之本的礼乐中。宫廷舞蹈音乐中也常用到埙,如长袖舞。埙在东汉有过一段盛行的历史。</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代埙对日本弥生时期的埙有较大影响,在日本下官发现的七孔梨形陶埙就属于这一时期。1966年在日本下关市凌罗木乡台地一个竖穴中还发现了中国春秋时期的陶埙,日语称之为“土笛”。</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隋唐时期由于丝弦乐器及外来乐器的高速发展,再加上埙的音量较小、音域窄,不能适应当时较高水平的音乐艺术表演,埙在乐队中的地位逐渐被其它乐器所替代,它只是作为一种自娱的小玩意儿或是儿童玩具散落于民间。</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宋史乐志》载,宋代木埙逐渐盛行,大有取代陶埙之势。统治者以它有违八音古制而被明令禁止制作和使用,木埙也就没有流传下来。</b></p><p><br></p><p><br></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明清时期推崇汉文化,复古风盛行,埙这一古老乐器在文人和音乐界得以复苏盛行,宫廷音乐偶尔也使用到埙。光绪年间河北吴桥县吴棠湖先生,复制出殷代五音孔陶埙,关于研究埙的专著及曲谱这时已涌现出来。“以清代乐制而论,埙在宫廷‘中和韶乐’中,所用的乐谱和篪、排箫一样,都是洞箫谱(据《呂律正义》)。这就是说,埙之为器并无专谱。至清末才有吴浔源仿照元熊朋来《瑟谱》的‘律呂谱’,并依古琴减字谱的办法编篡了一本《棠湖埙谱》问世”[4]。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仅有的一本清代埙谱专集。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埙也随之隐没。民国初期埙几乎无人所知,而《棠湖埙谱》一书,一般人又很难阅读到。埙,已濒临失传!</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深入,“五四”时期关于中西音乐文化关系问题的一场大讨论在我国音乐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初王巽之、孙裕德二位先生研制出九孔、十孔陶埙(实物现存中国音乐学院);曹正先生和稍后的陈重先生在陶埙的仿制和表演方面做出了尝试;上海的“大同乐会”(1920年)和40年代的“今虞琴社”(1934年)、“上海国乐研究会”(1941年)都曾将埙用于古曲的演奏。但总的来说,这时期的活动仅限于京、津、沪一带少数文人和音乐家注意到了埙的音乐价值;只是停留在民间个人的研究中,范围十分有限,埙很少使用也未被推广。</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走向繁荣,特别是70年代末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引起世人瞩目,从而掀起一股研究古乐的热风。80年代以来,埙的研制、改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种有:北京曹正先生自制的十孔陶埙,天津陈重先生的九孔紫砂陶埙,天津陆金山先生的十二孔埙、鸳鸯埙,90年代张荣华先生用新型材料制作的埙以及本世纪初曹建国先生的随意埙。这些埙拓宽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能转调演奏,艺术表现力不断得到丰富与加强,同时演奏技巧也不断创新,新作品不断涌现:杜次文先生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赵良山先生1988年录制专辑《陶埙新魂》;张维良先生1997年发行专辑《埙的世界·问天》;埙演奏家还有曹建国、王厚臣、董文平等。</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相关资料:埙呼吸 • 黄土的语言</b></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__ 微型散文诗 (</i><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作者: 何 强)</span></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发现你不曾有过,也将不会为你所有的一切。埙声很轻我把整个世界凝成一个音,内心燃着一炉火轻轻舔过极简的禅韵,一种旋律日渐遥远故乡的云。</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消失的信天游象一座干涩的藏书楼,难为曾经意追梦一缕升天邂逅一杯酒,凝视深渊过久倒影未曾挽留</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怦然睡眠的呓语曾在母腹中的悸动,择黄地一隅觅泥土向呼吸的一次致敬,捡漏二次元世界的幽深黑洞。</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相关文章:《埙赋》[唐]郑希稷</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於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在钧成性,其由橐籥。随时自得于规矩,任素靡劳於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纵。既敷有以通无,遂因无以有用。广纔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及夫和乐既翕,燕婉相亲。命蒙瞍鸠乐人,应仲氏之篪,自谐琴瑟;亲伊耆之鼓,无相夺伦。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声,见遗裏耳。则知行于时、入于俗,曾不知折杨之曲。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卧,岂虚然也!为政者建宗,立乐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埙赋》译文</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高尚啊!埙之声音纯洁自然有如天籁。音韵高雅而非深不可测,居中而不偏不倚。其宽厚之品格,为古代厚德之人所珍视。埙的制作虽不繁杂琐细,却不能浮浅敷衍,要寻专门的人来做。在旋转的陶轮上成其形,任其素面,不涂朱丹,鼓动风箱(以火炼之),随时而自成。成与不成,皆是偶然,任由天意。(埙之为器),有与无相通,因无而有用。 宽不过一、二寸,长不过手掌大,虚中厚外,锐上圆下。乐器本身自完整,出音也不需要借助他物。体积虽小,类别却大(八音之土,唯有埙)。(吹奏时)运平和之气灌入其中,奏出理化之音,传达于外。近闻声音不大,远听反而清晰。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适中,清浊分明,似钟磬之妙,非笙竽所能匹敌。埙乐表达了弟兄和睦、夫妻恩爱,其乐融融的场景。把蒙瞍和乐工集合起来(另译:让蒙瞍把乐工集中起来),埙与篪同奏,如琴与瑟一般和谐;埙与大鼓相配合,互不夺色,相得益彰。</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唉!桑间濮上之流行音乐不绝于耳,而这纯洁的天籁之音却被人们遗忘在乡间。人们只知道当下流行的通俗乐,却不懂高雅的音乐。只因为事物的普通人们便不去重视,这哪里符合圣贤之人所崇尚的“无为”的信条呢?</b></p><p><b style="font-size: 20px;">常言道:曲高和寡。正因为此,季桓子受齐女乐而荒疏朝政,魏文侯一听雅乐就要打瞌睡,也不是虚言哪!无论是从政还是从事音乐艺术,其目的归根结底都是教化人民,规范风俗。而要真正懂音乐,一定内心充满真诚才可以,不仅仅是“不知肉味”啊。</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经典埙曲作品有:</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主要的埙曲有:《楚歌》、《妆台秋思》、 《风竹》、《敖包祭》、《伤别离》、《幽谷》、《杏花天影》、《问天》(张维良. 新音乐系列个人专辑 . 埙的世界)、《刘宽忍笛埙独奏辑》、《苏武牧羊》、《阳关三叠》、《唐乐》、《风》、《悲风》、《哀郢》、《黄陵碑》、《汉城谣》、《秦韵》、《灞柳情》、《丝路吟》、《追梦》……</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的种类:A、按照外形分类:</b></p><p> </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 等多种类型。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如今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i></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先简介葫芦埙</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b></p><p> 葫芦埙的特点: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梨埙:.梨形埙:外形像梨子,最经典的一款。一般为单腔,8孔和9孔居多。十孔的大都是双八度的。声音共鸣好,俯吹好。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鸳鸯埙的特点: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b><b style="font-size: 20px;">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7.仕女埙:以古代仕女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埙,其埙多采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制作,无釉窑。</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8.笔筒埙:外观像笔筒性状而得以命名。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笔筒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按照材料分类: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音色各有特点。</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1、陶埙 (低温陶、中温陶、高温陶</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低温陶埙:西安常见的黑皮陶一般为低温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2)、.中温陶埙:红陶材质的埙一般多为中温陶,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2、.半瓷埙:也就是没有完全烧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发音稳定。</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3、瓷埙:高温烧成,跟高温陶性质类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4、木埙: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5、.竹埙: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6、紫砂陶埙:独特的双气孔排列,优良的吸水性和大气天成的外表,不使用任何化工釉料,声音沧桑空灵厚重幽婉,不怕磕碰,水。儒雅古朴是文人埙的典型代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7、其他:树脂,树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吹埙方法:</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一、基本演奏姿势:一般分站式和坐式,独奏一般用站式,合奏或伴奏时一般用坐式,基本要领是:站式演奏时,要求身体应站稳,呈垂直状,两腿稍稍分开或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指,腕,肘,臂及全身各个关节应自然放松。坐式要求身体放松坐在椅子上,座位的高低要合适两腿自然分开,身体坐正,坐在凳面的三分之二处,两脚自然分开着地。以上两种演奏姿势,都要求头要挺直,双肩自然平放,手指按好音孔,正视前方,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气息的顺畅通达。</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持埙方法:用大拇指按住后面两孔,前面的孔从下往上依次用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按住,小指不按孔的时候,应自然放在埙的底部托住埙体,每个手指在按孔的时候,必须严实,不能漏气,切忌手指过于放松或是僵硬。</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二、吹埙的口型:吹埙的口型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埙的发音的好坏,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口型包含了三方面的因素,即“风门,口风,口劲”,三者有机而紧密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发音</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1、 风门:吹埙时,上下唇中间形成的空隙,就是气流经过的地方,叫风门。它可大可小。须随着音的高低而调节和变化,低音气流缓,风门大,高音反之,一定要做到收放自如。要不然出来的音就非常虚,不实在。初学者一般第一次吹埙都会把风门放的很大,而且喜欢一次放好几个音孔,老吹不响埙,原因是风门过大,大量的气没有吹进吹孔,而是吹到了外面,本来高音就需要更急的气流才能吹好,开过多的孔肯定更吹不响了,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两点。</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2、口风:就是气的流动速度,口风的急缓,是通过丹田控制的,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高音口风急,流速快,低音则相反。这个不是一天的工夫,要长期练习,才能体会到丹田之气是怎么运用的,初学者吹埙会觉得头晕,这就是不会运用丹田之气,把刚吸入的氧气就吹出来了,缺氧造成的。</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3、 口劲:是指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颊肌肉反复收放时所用的力量。吹低音时,风门大口风缓,口劲相对小一些,高音则相反。</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三、吹埙的角度:手指按好音孔后,将埙举起,放至嘴边,是唇与埙的吹孔形成约75度角,头稍稍仰起一些,不过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高音角度会加大,低音则变小,这个可以自己慢慢体会</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四、呼吸的方法:呼吸对于任何管乐都十分重要,练成正确的呼吸方法非一日之功,吸气时全身要放松,做深吸气,标举个例子,要把很重很重的东西搬起来,在搬动之前的吸气,就是深吸气。吸气是发音的的准备阶段,要根据乐句的长短来决定吸气的量,并不是越多越好。</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关于俯吹音:埙不同于别的民族管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音高会随口风强弱的变化和口风与吹孔的角度的变化发生变化,在中高音区不很明显,但是在低音区非常明显,有时候小心,差上半个音都很正常,在全闭情况下把口风的变弱,把角度变小,可以吹出比筒音(指全闭状态下正常口风的哪个音)更低的音,叫俯吹音,一般有效音是一个小三度,比如筒音是低音5,俯吹可以吹出低音4和低音3。练习好俯吹音可以使埙的音域得到扩展,增加了埙的表现力。</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埙的史料描述:</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是陶制的。我国古书上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世本》说:“暴新公作埙”,又一说法是帝喾时倕氏所作。《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入乎?”这些说法,不足为信。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体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篪”。是说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埙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古书《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埙从一个音孔发展到三个音孔、五个音孔、六个音孔乃至八、九个音孔,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其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序列性的发展。对古代埙的测音工作,将进一步推进对我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的演奏技巧分类:</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埙的吹奏技巧可分为气吹和舌吹两类,然后和指法技巧构成了它的演奏技巧。</b></p><p><br></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1、气类吹奏技巧: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2、舌类吹奏技巧: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吐音分单吐音(包括单外吐、单内吐)、双吐、轻吐、气吐、唇吐等多种。</b></p><p><br></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单外吐(标记T)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单内吐(标记K)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根部后缩堵住上腭,呼气时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气流冲入吹孔而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库”音。双吐就是结合单内吐和单外吐,速度比单吐快一倍,其音类似“吐库”或“库吐”,适于演奏欢快、激昂的曲调。 吐音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轻吐与常用的吐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舌的活动范围短而小,吐音力度减弱,发声轻巧柔润,类似“区”音,犹如弦乐器的轻抖弓,适于表现抒情的快速乐曲。</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气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缩,加之横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气流短促有力地冲入吹孔而发声。类似“呼”音,气吐音浑厚、圆润,但由于吐音速度缓慢,因此用途不广,只在特殊情况下偶而使用。</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识开闭的瞬间,利用腹中气流的冲力,把气流输入吹孔而发声。类似“扑”音,唇吐发音柔和,只适于在弱起乐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况下使用。</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花舌即舌打嘟噜。舌尖微触上腭,在呼气对舌尖冲击的同时使舌尖产生连续、快速地颤动,并发出“嘟、嘟”之声。花舌音犹如弹拨乐的轮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才使用。</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的指类技巧:</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颤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使声音产生波动效果。颤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颤音,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风格灵活运用。颤音练习是手指运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时要求手指灵活而有弹性。 滑音: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多用于诙谐、幽默、低沉、哀怨的乐曲中,这种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圆滑音三种。</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1、上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高)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增强</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2.下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下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低)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减弱。</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3.圆滑音:是在奏出第一个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个音后再返回原位的同时,呼气力度按下滑音、上滑音而求得。圆滑音也称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结合体。</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滑音:要求音色圆润干净、节奏准确,每个滑音的开始均用轻吐演奏;此外,手指滑抹时不要紧张,保持自然状态为宜。发声要柔和、圆滑,听不出痕迹。</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赠音:一般用在乐句末尾、本音结束前带出的短暂装饰音,也称送音。赠音是一种装饰音,几乎不占用本音时值,能听也但并不明显,演奏时要短、轻、快,换气要及时、准确。</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叠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时值短促的重叠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演奏叠音时,手指开闭要迅速,把经过音的动作全部做出来,但不要奏成明显的装饰音,要以本为主,只有经过音的痕迹。叠音有长短之分,要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灵活应用。</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打音:采用手指弹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发出相分离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运用得当能给乐曲增加色彩和美感。练习时,要锻炼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犹豫,手指弹打的力度要大,要把同等音区分开来,乐句要连贯、音符要清楚。气、指结合要干净、利落。</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打音和颤音重叠时,打音先发声,颤音随之而出,听起来则像同时出现的感觉。切记:要衔接紧凑、配合默契。空打音:用手指弹打音孔,使埙体内腔发出的共鸣声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时不用吹奏,而是将本音孔打开,弹打共鸣好的音孔。音准靠听觉和用唇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小来调整。空打音要求手指要有力度和弹性,并使发音准确、饱适于演奏深远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某些特殊的音响效果。</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高音:埙在吹高音时要向上拱着吹,加强口劲,缩小口风;便能很容易的吹出高音。无法吹出高音有可能是演奏方法不正确或乐器本身就不规范,吹不出高音。</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正是由于他们和诸多专家对埙多年来的研制与探索,才使千年古埙重获新生,并引起了中外音乐家对它的极大兴趣,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埙空灵淡雅的音色和简淡和谐的演奏风格与我们现代人由于精神紧张而产生的寻觅精神家园、回归大自然的反璞意识相吻合。它对陶冶性情、安详精神有很好的效果。是他们让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还能分享到本来要离我们悄然而去的文化遗产,还能让我们从远古淳朴、迷人的音色中找回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得到精神慰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一世纪将是埙艺术深化发展的世纪。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埙的研制、演奏及教学这一伟大的事业当中来,埙将以更加独特而优雅的风采为越来越多的中外听众所熟悉和喜爱。我们不应忘记二十世纪那些为了使千年古埙重获新生、焕发出灿烂艺术光芒而呕心沥血的音乐家们。</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的独特气质:</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非凡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表面上看很普通,但它放射出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透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精髓,所以埙的未来发展是不可估量的……</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心灵、埙韵、立秋之音。初秋,月色如霜,夜凉胜水。我凝望着手中精美的埙,屋里回旋着著名埙曲《风竹》,那质朴醇厚的音律,有破石而出之势。高远疏阔,忧伤哀婉、悲凉沧桑,似诉久居天上、万年的孤寂与幽怨。听来有一股幽泉在心灵流淌…</b></p><p> </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细想何处玉箫天似水?何处又琼花一夜白如冰?此时,幽静、疏雅。风拂竹面,吹动亘古的思念。雁过长空,带走今人的惆怅。天地悠悠,回荡着豪情侠义。再换一曲《伤别离》那一声声低诉,把内心最柔软的情思掀起,绵绵的思念涌动心头,此生纵有风情万种,尽散茫茫红尘中……三生溪桥上,秋萧疏影舞清愁,暗香浮动月影羞。多少眷恋伤别离,多少柔情付水流……唯有长记与君携手断折柳。</b></p><p> </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委婉的埙曲《秋风》扬起昨日的遐思,清丽的筝扫过满地的金黄,伴着凄婉悲凉的合音……我仿如从远古中走来,走在红泥香径,傍着碧水幽栏,潇洒地舞动罗绮锦缎,漫天华彩缤纷,汇成红桑碧浪火树银桥。仰望苍穹遥想寥阔江天,眼前顿时风静沙平,孤鸿归去,此去万里,物我两忘,清虚远淡……</b></p><p> </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埙的一些知识总归纳整理:</b></p><p><br></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埙,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i></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i>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来随着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埙由陶土烧制而成,已有70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埙出土于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埙的音色质朴幽怨,被称为“立秋之音”,唐朝郑希稷曾作《埙赋》称“塤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在日益繁复和花巧的乐器发展过程中,埙独守着一份自然和朴实。然而也是因为埙的这份“守拙”使它渐渐淡出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主流,直至现代考古发现才使这一音乐珍品回到中国音乐家的目光之下。</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一首埙曲催产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1991年,贾平凹品味刘宽忍笛子独奏曲集磁带,听到其中的埙独奏曲《遐思》时,突发创作灵感,一种凝重且悲怆的古都思绪犹如旧城门洞里的遗风缭拨着他,使他很快以埙乐旋律为基调构思创作了《废都》。</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我们相聚,以吹土为声,让埙声在天地间扩散……</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快乐人!埙,这个陶制的天工造物,发出的声音和它的历史一样古老,是深幽幽的,苍茫茫的,夹带无尽的哀婉悲凉。喧喧声浊,悠悠悲怆;江月万里,云海泱泱;星辰落月,寰宇苍苍;思与古连,心共鸥翔 。仅以此段文字,敬献给所有的埙友同勉精进。!</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泥土捏的东西—-埙,是有灵魂的,可以吹土成声,天籁的埙渺渺音律漫袭冯氏陶埙店,那声声吟唱,送到书院门的青石小径,袅袅足音,声声清脆,敲打着夜的梦帷。夜暮升起时,西安的夜色宁静幽美。我们相拥的埙声在心中默默留香。昨天晚上,我和冯氏陶埙老板冯柄中、王胜祥老师及师母、魏宁老师、张霞大姐以及埙朋友们一行,走在白天繁华似锦过后,夜晚冷冷清清的西安书院门幽静的林荫道上闲庭信步,又像龙宫拾贝。</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i> 吹来的晚风有点儿凉快,意外地柔软翩跹,把我们的视线拂向了街道上微微荡漾的星星点点,灯火阑珊的幽径,掩映苍翠葱郁的碑林深处,浓郁自然的埙文化合着夜霖那甜润的气息,令人陶醉。沉浸在这精美怡人的夜色里,我就像眼前缕缕的灯韵那么轻盈。</i></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我与冯氏陶埙的创史大师们相拥,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群吹埙人的习惯。我们喜欢埙演奏溢出的馨香,我们喜欢埙声在奔腾激越中所带来的跌宕起伏,我们喜欢埙乐如飘舞的精灵奏响内心的浪漫,我们喜欢用埙符在指尖上跳舞,驿动的心曲划过脑际时,那埙声包容着的内涵丰富,徜徉其间,如放飞思想的鸽子,释放出我们内心的情怀,简直就是心灵城堡的一片绿洲。</i></b></p><p> </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 在张霞大姐和王胜祥老师的引导下,能加入埙老板的一群埙名人中间,我很激动,我不但有活出自我价值的感觉,而且有用音乐主宰思想的快乐。冯氏陶埙成了我的伊甸园,不必耻于自己吹埙的稚嫩,因为自己不是为了单纯的吹埙,而在镌刻岁月的留痕。当时光在指尖流逝,埙的故事为我们留下永恒,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华彩。</i></b></p><p> </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我们同行在书院门溢光流彩的老街道,伴随着埙曲的深邃与空灵。夜色是灿烂的,是华彩的,是能提升人心智的密钥。夜里的路灯还在灼燃,心灵的纸鸢已被放飞,至纯至真的情愫便从心底升腾。跳动的思想光辉照亮心灵的力量空间,于是我的世界变大了,变丰富了,变得更加迷人了。再回过头来,俯瞰古城的碑林文化,便不再迷茫,漫漫人生路,我寻到了我追求的梦想驿站。</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寻根问源,相拥这捧泥土捏的冯氏陶埙,王胜祥老师用那种泥土的味道,生长的味道,情愫寻根问源的讲解,清袖挥舞泥土的芳凝,对泥土特殊的感情,亲切之余,温暖着回忆的帆,曾经在泥土里摸爬滚打,沾着泥土长大的我,一抹感触油然而生,不由自主会多望几眼埙,接着地气,连心着家乡,有缕回归的味道,我深深呼吸一下,我要把这种泥土为声吟唱着人生最快乐的味道埙珍惜保存,原来埙的根是泥土的味道,家乡的味道。</i></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我双手紧握泥土的形状幽细有致的东西,心中有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厚爱。漫步书院门,告别冯氏陶埙店的老板、老师和张霞大姐等埙友们后,夜已经深了,我从书院门夜间开车一个小时,与日月星辰做伴,回到了长安政法新校区的家,已经过了12点,成了第二天了,但我觉得自己是满载而归。</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 埙声丝丝缕缕地牵肠挂肚,深受音乐艺术的熏陶,我要用文字耕耘的花锄,凌晨里勾魂诱惑般地耕作不辍,夜已深文字仍在流淌,淙淙细流汇成一片心海,心便得了浮力,变得轻盈飘逸。这种快乐,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在音乐的世界里,寻回快乐,觅得情谊。音乐如朋友,似知己,懂我心,慰我情;如亲人,似爱人,牵着手,天涯走。是情感的港湾,是心灵的驿站,包涵一切的美好,抒怀人生的坎坷,充实孤寂的情感,斑斓心灵的空虚,埋葬的伤痛记忆,播撒无尽的知识,给予无穷的力量,照亮迷茫的心房,充实灵魂的空荡。</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我自从有缘结识了冯氏陶埙店的老板冯炳中、制埙大师王胜祥老师、把公益做到骨子里的张霞大姐、著名的笛子箫和埙演奏家魏宁老师,还有长安老年大学的黄建军老师后,我就愿与音乐一同彼此交融,不离不弃,生死追随,永不离弃。千古感慨万千一绝的埙故事,我受张霞大姐的委托,还在深深地挖掘之中……</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走近西安:非遗文化传承,我们在吹埙路上…</i></b></p><p>今天是6月13日,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天,西安书院门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埙吹奏代表性传承人黄建军老师带领众学员,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埙文化之大成,启动了2020年非遗主题“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的宣传活动。</p><p>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p><p>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p><p>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p><p>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葩,埙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埙是中国的一种古老吹奏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埙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被时代赋予了不同凡响的功能美、精神感情美,非遗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p><p>“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陕西非遗作为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折射出三秦大地的文化底蕴。一件精美的传统手工制作埙,吹土为生,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p>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和延伸,保护非遗是我们的责任,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滋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为了能使这种中国古老非遗文化流传千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将其进行保护并传承下去!</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一捧泥土,揉捏成憨态可掬的模样,只要你爱上它,带上滚烫的心去和它接吻💏,用嘴唇一次次亲吻,用手反复摩挲,它就能发出泥土的声音,信?不信?亲吻和拥抱可以证明!</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看看我们的冯氏陶埙!</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它是一种乐器,一种可以与心贴近,与唇边亲吻,抱在怀里,用手反复摩挲的乐器,它笨拙的身体里。只需要一口气,就可以听见它的呜咽,它的悲凉和它历经沧桑、如泣如诉的过往。</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它与泥土有缘,原本只是一捧土,经历过几千年、几万年,一层一层沉淀下来的泥土。它经历过工匠的揉捏,经历过炉火的烧制,又经历过调音师无数次的调试,经历千辛万苦才变成埙的模样。</i></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i> 它是乐器,它是会发声的泥土,是积淀了一万年的对生命的诉求,它用最质朴的声音在与自然对话,它是泥土的魂魄在述说着岁月的绵长……</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i> 爱上冯氏陶埙,其实就是爱上了自己,它可以让你在瞬间回归平静的状态,与自己的心灵相遇,瞬间听见古寺禅音寂静的安详,听见黄土高原上祖先们刀耕火种的千年咏叹,听见花开的声音,听见风和流水从心中慢慢走过的声音,听见来自黄土地的千年的祈愿。</i></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与它结缘,便有了许多独处的时间,它可以成为我们最亲密的爱人,我带着它可以走南闯北,它会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你,每每捧起它,轻轻吹动的时候,我便会看到流动的血脉,流动的江河,它的声音是滔滔大河,是苍茫天地,它的声音是千丝悲凉,是万缕忧伤。</i></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我的埙:</i></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在起风的日子里,我只想吹埙去寻找自己的方向,飞过 河流、山川、大海,漂流与濡湿都不彷徨,挺直腰杆无所畏惧,看船升起桅杆,看白云蓝天,按照自己生存方式,去体验一场灵魂的脚步里,追求理想的方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的埙:</i></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 我手中的埙是一匹马,它能载着我,在音乐的原野奔跑,看日出日落,看云霞漫天;我手中的埙是一头骆驼,它能驮着我,抵御风沙,干渴蓄水源,扬沙有双睫毛;我手中的埙是头犟驴,有时候让我泪水洗过,有时候觉得热情烫过,在岁月的流逝中上演,雕刻时光,笃定前行。</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