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朴子:量子纠缠原理(四)

泾渭渡翁

<p>六、量子种类</p><p>除了重子以外,科学家们发现的所有粒子都可以称作量子。我在这里所说的量子的种类,只是局限于光子和中微子。这两种粒子类似于我推导出来的32数粒子和16数粒子。</p><p>我在《原式推导下的粒子世界》里。已确定了,差异相对原理推导出的32数粒子,类似于光子和电子,有三种,一是空间性32数粒子,二是引力性32数粒子,三是反32数粒子。</p><p>空间性32数粒子是由24个大Y粒子和8个大O粒子组成。24个大Y粒子有24个斥力量和72个空间量;8个大O粒子有24个引力量和24个空间,二者结合,除去形式力,其中无引力剩余,却留下48个无内含的斥力空间。所以我们把这种32数粒子称作是空间性32数粒子。</p><p>引力性32数粒子是由24个大Y粒子和8个小O粒子组成。24个大Y粒子有24个斥力量和72个空间量;8个小O粒子有72个引力量,除去形式力,其中无空间剩余,却留下了48个引力量。所一,我们把这种粒子称作为引力性32数粒子。</p><p></p><p>常朴子原式艺术实践书法篇</p><p>反32数粒子是空间性32数粒子的反物质,二者相撞会产生湮灭。</p><p>反32数粒子是由24个大O粒子和8个大Y粒子组合而成,24个大O有72个引力量,和24个引力空间,8个大Y有8个斥力量,和24个斥力空间,二者结合除去形式力,其中无空间剩余,却留64个引力量。</p><p>在我的研究中,16数粒子也有三种,它们是空间性16数、引力性16数和反16数。这类粒子相对于科学家已发现的中微子。</p><p>空间性16数粒子是由12个大Y粒子和4个大O粒子组成,12个大Y粒子有12个斥力量,4个大O粒子有12个引力能。二者结合,除去形式力,其中还有24个空间量。</p><p>引力性16数粒子是由12个大Y粒子和4个小O粒子组成,12个大Y粒子有12个斥力量,4个小O粒子有36个引力能。二者结合,除去形式力,其中无空间剩余,却留24个引力量。</p><p>反16数粒子是空间性16数粒子的反物质,二者相撞会产生湮灭。</p><p>反16数粒子是由12个大O粒子和4个大Y粒子组成,12个大O粒子有36个引力量和12个引力空间,4个大Y粒子有4个斥力量和12个斥力空间,二者结合,除去形式力和形式空间,其中无空间余量,还留32个引力量。</p><p>通过原式推导,小数量子正反是可以形成纠缠态的。</p><p>上述粒子是两种量子的组合形式。知道了量子的两个不同质量,现在,我们就可以认识量子纠缠的现象了。</p><p>七、量子纠缠原理</p><p>空间性量子是一个除去结构形式所需的力和空间之后,其自身没有斥力内含的空间余量的无质量的粒子。引力性量子,是一个除去结构形式所需的力和空间之后,其身只有引力内含的有质量的粒子。由于二者的空间余量和引力余量相等,形成纠缠时候,引力把空间向自身吸回并压缩到一定的极限,由于空间无斥力勾连,引力只好放弃,于是空间反弹回原位,就这样,引力和空间,形成了一种不断的膨胀和收缩的运动关系。这便是量子纠缠的原理。</p><p>当然,有人会说,量子为什么在被分离之后,二者相处于更遥远的距离下,还能保持着一种纠缠的现象?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我前面说过,宇宙中有一种场,叫小S场,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量子形成纠缠态之后,即使分离,也可以表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因为量子在小S场中,小S场会把量子相互变化的信息连接起来,这边动,那边也动;那边动。这边也动。这种现象很难描述,也很难理解。</p><p>量子纠缠的传播速度是否超过了光速,我并无法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至少它们可以保持光的速度。光速是量子的特定速度。</p><p>下面再说中微子。</p><p>中微子也像量子一样,形成中微子纠缠。</p><p>科学家认为,有一种中微子叫惰性中微子,至今仍未被发现。16数粒子相对于中微子,它们有三种,其一是空间性中微子,其二是引力性中微子,其三是反物质中微子。可以肯定的说,惰性中微子,就在引力性中微子和反物质中微子两者之中,非彼即此。</p><p>电子也有三种,一种是空间电子,这种电子就通过线管传送到千家万户的那种电;二是引力电子,性荷同电子相似,但质量却相反,具有引力势能,可以和电子形成二相性纠缠;三是隐于质子中的那个正电子,它是电子的反物质,二者相撞会产生湮灭。</p><p>看来,量子理论必须重建,因为我们在它的基础上看不到引力。其实,量子除了反物质,有两种,一种是只有空间余量的形式量子,一种是只有引力余量的本质粒子,只有这样,量子才能纠缠。</p><p>只有形式不脱离本质的前提下,世界才是真实的。有和无是一种自然的设定。上帝用这一限定成就自身也成就万物。</p><p>我把我知道的关于量子为何纠缠的道理说了出来,我不知道它是否是科学家要的那种,我只知道我干了我该干的事情。</p><p></p><p>常朴子原式艺术实践书法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