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隆福寺

鹏霄1026598

<p class="ql-block">  隆福寺位于廊坊市安次区古县村。始建于隋末唐初,在近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中,香火绵延,高僧辈出。因历史变迁,屡有兴废。时至当代,仅存一座汉白玉石质长明灯楼,楼身通高3.4米,八角造型,雕刻佛像数十尊,文字数千字,现存廊坊市博物馆。为国家特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隆福寺的兴建缘起:据雕刻于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由安次县尉张煊所撰写的“大唐幽州隆福寺长明灯楼颂”所记载:一是为了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二是为了护国安邦,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幽州作为当时国家的北方门户,隆福寺的兴建为推动文化的输出和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北宋名臣吕端和寇准,都留下过赞美隆福寺的诗词佳句,隆福寺人文和宗教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发扬佛教文化,利益京津地区及世界各地的佛教信众,<b>隆福寺复建工程树立起高达一百零八米的长明灯楼,</b>成为照亮京津,光耀华夏的国内最大的供灯祈福建筑。</p><p class="ql-block"> 隆福寺中,“隆”有“生长、生发”之喻; “福”有“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五意。</p> <p class="ql-block">  几公里外,就可以看到隆福寺108米高的长明灯楼。独特的造型,恢宏的气势,令人不由自主就会产生景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隆福寺有辉煌的过去及重要的历史地位。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一座沉寂多年的古刹于2010年11月18日奠基,并于2011年3月3日开始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 在诸方贤达、仁人志士共同发心下,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客堂部、弘法部、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文殊院,普贤院,长明灯楼等主体工程依次竣工。建筑布局追寻唐代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之特点,形体俊美、庄重大方。庄严宝相,降迹道场,梵音高扬、祈福安邦,众生欢喜,共沐吉祥。</p> <p> 先后数次从小区骑行至隆福寺。走大路行程8公里,小路6.6公里。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还骑行到廊坊市博物馆参观了长明灯楼文物石幢。通过几次拍摄,反复查找资料,终于对隆福寺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p><p> 该寺建设规模宏大,设计理念先进。采用中心轴线,左右对称。盛唐风格,气势雄伟,出檐深远,斗拱宏大;参照唐代寺院双塔制的格局,结合本寺长明灯楼的特点,形成三塔制的形式,这在国内也极为罕见;同时预留有发展空间,可以逐步扩建和发展。</p><p> 徜徉于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佛寺,能够让人心灵净化、身体放松,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好的了解佛教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p> <p>隆福寺规划图。</p> <p>  山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尊威猛的獬豸石兽镇守。</p><p> 獬豸(xiè zhì)又称任法兽,古代传说中的异兽。相传形似羊,青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辩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p><p> 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廌(zhì)是一种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p><p> 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p><p> 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p> <p>  山门东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佛教教旗和隆福寺寺旗呈品字形迎风飘扬。</p><p> 一、<b>佛教的教旗</b></p><p> 佛教教旗是美籍波兰人奥尔科特上校在1885年设计的。他受佛陀成道时所放射的光明启发,选用了几种颜色来代表不同的含义:</p><p> 蓝色:代表慈悲,和平。</p><p> 黄色:中道了义,离于空有,究竟彻底。</p><p> 红色:成就福慧,庄严吉祥。</p><p> 白色:清净解脱,法尔如是。</p><p> 橙色:佛法的本质,是从智慧庄严而成。【注:在缅甸为浅粉红】</p><p> 综合前五色:真如不二之义</p><p><b> 二、净空法师讲解佛教教旗</b></p><p> 前面五条单色的,代表菩萨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杂色的,代表般若。般若在哪里,般若在五度里头,代表事中有理相中有性。教旗用来表法,表菩萨六波罗密。六条宽度完全相等,代表六度平等。</p><p> <b>三、佛教教旗的标准、解释和使用方法</b></p><p> 1954年,在缅甸仰光举行的世界佛教联谊会第三届会议上,正式通过这面旗帜为佛教的教旗。1980年,将佛教教旗的标准、解释和使用方法载入僧伽组织基本规条第十章内。</p><p> (一)<b>佛教教旗的解释</b></p><p> 1.蓝光由佛陀的毛发放射,代表对诸众生怀有同体大悲的精神。</p><p> 2.黄光由佛陀的皮肤放射,代表远离二边、带来平衡和解脱的中道。</p><p> 3.红光由佛陀的肌肉放射,代表依佛法修行而带来的加持力。</p><p> 4.白光由佛陀的骨齿放射,代表佛法的清净和它所带来的解脱。</p><p> 5.橙光(缅甸佛教则为浅粉红) 由佛陀的掌、踵和唇放射,代表不可动摇的佛法。</p><p> 6.五色光合成第六色(非肉眼所能见) 代表佛法为普遍的真理。</p><p> 这面教旗清晰的传达出这样的意义:不论种族、国籍、地域或肤色,所有众生,佛性平等,均可成佛。</p><p> (二)<b>悬挂和使用教旗指引</b></p><p> 1.当悬挂教旗时,深蓝色的部份必须在悬挂者的左面。</p><p> 2.在五色混合的条子上,深蓝色必须永远在最上方。</p><p> 3.升旗时,必须快速地把旗帜升到桅杆顶,但降下时则须缓慢进行。</p><p> 4.悬挂教旗必须从晨曦开始一直到日落为止,但在重大日子则可通宵悬挂。</p><p> 5.在台上悬挂教旗时,必须保持旗帜水平地悬在台上的高处。</p><p> 6.当和其他旗帜一起悬挂,教旗必须置于中央较高的位置。</p><p> 7.在讲堂悬挂教旗时,教旗必须置于传道者的右前方。</p><p> 8.在讲堂中,当和其他旗帜一起悬挂时,教旗必须置于传道者的左方。</p><p> 9.要在大的车子上悬挂教旗时,它必须固定于车顶的较前位置。如果车子较小,则可悬于车子的右前方。</p><p> 10.只有在下述情况才可在车上悬挂教旗:车子盛载菩提树、幢幡、长老、僧团及传道者。当上述人物或圣物离开后,则必须尊敬地把教旗摺好,放回车上。</p><p> 11.悬挂教旗时,必须保持水平,不可倒挂。但当悬挂小的纸制教旗,则必须垂直悬挂。</p><p> 12.僧伽组织和其他佛教团体必须遵照上例处理教旗,并且在各种佛教活动和仪式中按规定使用教旗。</p><p><b> (三)悬挂和使用教旗注意事项</b></p><p> 1.即使车上载有僧侣,也不许在朝圣的车子上悬挂教旗。</p><p> 2.除非有重大宗教原因,否则不许悬挂教旗在路边、道路交汇点、车站、机场、码头、市场和其他地点。</p><p> 3.不允许任何人对教旗有任何不敬行为,还有,教旗不是用来守护人或事物的。</p><p> 4.不许以任何方式撕毁、弄污或破坏教旗。</p><p> 5.不许以教旗覆盖、装饰大楼。</p><p> 6.不许以教旗用作包装纸、商标、广告或告示牌的设计。</p><p> 7.悬挂教旗的桅杆上不许再贴上或挂有海报和小册子。</p><p> 8.不可以卷或困缚方式处理教旗。</p><p> 9.使用教旗时,不可使它和地面、水面、或它下面的任何东西有接触。</p><p> 10.无论可时何地,不许以教旗作地席、地毡等。</p><p> 11.教旗之上不可再悬挂任何旗帜。</p><p> 12.必须在佛教仪式中,遗迹和佛像前悬挂教旗,唯不许以教旗覆盖它们。</p><p> 13.不许以任何理由抛弃教旗,如果它因破烂了、脏了而变得不合用,则必须尊敬地把它烧毁。</p><p> 佛教教旗是佛教的象征,是智慧、平等、慈悲、和平的象征,让我们都团结在这一神圣、伟大的旗帜之下,为利益众生而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  隆福寺山门,上有金色匾额《隆福寺》。据说,这是从长明灯楼的颂文上拓下来的,落款“释有佛”是当时主持修建隆福寺的老祖师。</p><p class="ql-block"> 山门内有现任住持释慧广禅师题写的匾额《登欢喜地》。寺内除僧侣以外,所有工作人员穿的制服,后背上也统一印着“登欢喜地”。</p><p class="ql-block"> <b> “登欢喜地”作何解释呢?</b></p><p class="ql-block"> 梵语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p><p class="ql-block"> 1. 登地菩萨法有十个阶位,第一地就是欢喜地,其他各地依次为: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p><p class="ql-block"> 2. 《楞严经》卷八云: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大意是:修行人对于无上的正觉菩提已圆满通达,自性本觉通于如来的正觉自性,觉尽一切诸佛境界,名为欢喜地。</p><p class="ql-block"> 3. 为什么此地成为欢喜地呢?《华严经》中说道: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p> <p>  隆福寺的山门为唐风五间制殿堂,门内两侧分别供奉着用进口千年“榄仁”木独木特造的“哼哈”二位护法神将。原木材重达27吨,现供奉神像每尊重达8吨。一个小朋友发现两尊雕像的下部均出现了一条很大的裂缝,应该是北方的干燥气候所致。</p><p> 哼哈又名金刚,音译为“傅日罗”、“伐折罗”。据《大宝积经》记载,他们两位原是佛国里的金刚力士,手拿金刚杵,本是佛国的夜叉神,现为佛教护法神。</p><p> 山门又称为三门。</p><p> 中间为空门,表世间万物无一物是常存的,又叫解脱门。</p><p> 右边门叫无作门,就是不恶业,就能脱离疲劳之报,努力做善事。</p><p> 左边门叫无相门,即无四相的存在。</p><p> 1、“我”相,不要总以“我”为中心,这就是我相。</p><p> 2、“人”相,不要把自己的亲朋好友看得比谁都重,这是“人相”。</p><p> 3、“众生相”,把自己所喜欢的动物看得很重,而对其它动物则不能一样有爱心和慈心,这是众生相。</p><p> 4、“寿相”,对自己的身体过分看重,用各种动物的血肉来滋补自己的这个肉身,而生很多烦恼,这是寿者相。</p> <p>  穿过哼哈二将把守的山门,第一重院子的正殿是天王殿。</p><p> 隆福寺的天王殿正在维修,没有开放。</p><p> 天王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的本尊像,全称为天冠交脚弥勒,这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接释迦摩尼佛衣钵于娑婆世间示现成佛时的本尊相。左为大妙相菩萨,右为法苑林菩萨。</p> <p>  第一重院子的东侧建有钟楼,西侧建有鼓楼,是两座同样规制的建筑。</p><p> 两图均为钟楼照片。其实鼓楼和钟楼外形完全相同。</p><p><br></p> <p>  或许因为“晨钟暮鼓”这个成语的关系,很多人以为寺院里面也应该是早上敲钟,晚上击鼓。其实不论早晚,寺院都要敲钟和击鼓。不同点是:早晨先钟后鼓,然后开始上早课;晚上是先鼓后钟,之后打板,僧众熄灯休息。</p><p> 一些大的寺院里往往都建有单独的钟楼和鼓楼。以前是建在大雄宝殿的两侧,后来慢慢的往前移,建在了山门进去之后的两边。钟楼建在东边,鼓楼建在西边。东钟西鼓,取的就是晨钟暮鼓之意。因为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晚上,太阳从西边落山。换句话说,所谓的晨钟暮鼓,对寺院而言讲的其实不是早晚的声音,而是钟楼、鼓楼的方位。它对应的是唐代的钟鼓制,而唐代正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p><p> 寺院钟鼓楼,里面放置钟鼓。寺院的钟鼓比较大,有专门的僧人负责每天准时到楼击鼓敲钟。</p><p> 每天早晨四点半左右,敲钟击鼓,作为寺院僧人起床的号令。寺院僧人听到早晨的钟鼓声起床洗漱,然后到大殿早课。</p><p> 每天晚上九点左右,击鼓敲钟,作为寺院熄灯就寝的号令。</p><p> 寺院平时有重要庆典、迎宾、法会、集会时,也会敲钟鼓作为礼仪或号令。</p><p> 钟鼓有时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如《无量寿经》卷上说:“扣法鼓,吹法螺”。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佛门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质,应该用心体会。</p><p> 设置为“左钟右鼓”这种制度又来源于古印度最早的佛寺——袛园精舍。在无常堂里即悬挂钟。撞钟时,要紧七慢八,共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钟声能令三恶道众生暂时息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早晚叩钟。叩钟的时候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p> <p>  隆福寺钟楼内置新铸铜钟九点九吨,高悬于钟楼的二楼。钟楼中部是中空结构,于一层大堂能看到大钟的下缘。</p><p> 鼓楼内置直径两米六、重达一吨之法鼓,同样置于鼓楼的二层。鼓楼二层和一层由楼板完全隔开,无法看到二楼的景象。</p> <p> 因为钟楼和鼓楼只对游客开放一层,用于安放钟、鼓的二层谢绝游客入内,只好从网上搜来了隆福寺“幽冥钟”和“法鼓”的图片。</p><p> 隆福寺的铜钟重达 9.9吨,上面铸满经文、咒语和符文。</p> <p> 鼓楼内放置的直径两米六,重达一吨的法鼓。</p> <p>  山门两侧的南厢房,以及与之连接的东西两侧连廊内的房间和院落,是客堂部、弘法部以及寺内工作人员的房间,“游客止步”。</p><p> 山门西侧是廊坊市佛教协会所在。隆福寺现任住持慧广法师是廊坊市佛教协会主席,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主席。</p> <p>  天王殿的背后是韦驮殿。他面对大雄宝殿,注视着出入大殿行人的动向,是佛寺的守护神。韦驮殿的屋檐下能看到一块《三洲感应》的巨匾高悬,此是何故呢? </p><p> 佛教把欲界天分为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庐州”。韦驮天将虽然是四大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属下的八天将之一,却是菩萨化身,护教镇邪是他的职责。</p><p> 北俱庐州的众生由于物质生活太富裕,福报极大,念衣衣来,念食食至,而且一个个寿足千岁,所以他们每天只知道享乐,根本就不愿闻法修行。他们考虑不到自己虽然福报大,寿命长,但总有一天,等福寿享尽了,同样还会堕落受苦。甚至连韦驮菩萨这样大神通的护法天神也教化不了他们,所以任其自然,不护他们的法。其他三洲的众生善根深厚,能听闻佛法,用功办道,与韦驮菩萨这位护法天神感应道交,韦驮菩萨愿给他们护持佛法,故名“三洲感应”。</p> <p class="ql-block">  在隆福寺大殿前广场香炉边,正在拍摄上香的规矩和方法。一位僧人优雅的进行示范和讲解,摄影师认真的拍摄,并和僧人进行着沟通交流。</p><p class="ql-block"> <b> 一、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p><p class="ql-block">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p><p class="ql-block">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之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p><p class="ql-block"> 上香以三支为宜。以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p><p class="ql-block"> <b>二、上香的规则和步骤:</b></p><p class="ql-block">  1.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p><p class="ql-block">  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p><p class="ql-block">  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佛菩萨圣像;</p><p class="ql-block">  4.再举香齐眉;</p><p class="ql-block">  5.之后,放下如第3动作;</p><p class="ql-block">  6.开始用左手分插。</p><p class="ql-block"> <b>三、插香的三种方法:</b></p><p class="ql-block"> 右手持香,左手分插。</p><p class="ql-block"> 1、第一种方法:第一支香插在中间,插时心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p><p class="ql-block"> 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p><p class="ql-block"> 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p><p class="ql-block">  2、第二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誓断一切恶”;</p><p class="ql-block"> 第二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誓修一切善”;</p><p class="ql-block"> 第三支香插中间,插时默念:“誓度一切众生。”</p><p class="ql-block">  3、第三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支香插中间,插时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p><p class="ql-block"> 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p><p class="ql-block"> 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p><p class="ql-block">  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p> <p>  大殿前广场西侧,是寺院设置的祈愿架,供信众祈福还愿。在表示佛法无边的一排“卐”字符下,有五排横档,上面系着很多信众祈福祝愿的红丝带。丝带上印制着经寺院开光、带有各种定制的祈福祝愿文字,并按照信众要求填写祈福祝愿者和被祝愿者的姓名。</p> <p>  在大雄宝殿二层台基上观瞻宝殿雄姿。</p><p>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原称觉皇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p><p> 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p><p>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p><p> 觉皇(jue huang ),指释迦摩尼佛。“觉”是“佛”的意译,“皇”是按中国习惯对释迦摩尼佛的尊称。例:“夫水陆会者,乃我觉皇慈悲广济,利益三界之洪名。”</p><p> 大雄宝殿下面两层的台阶各15级,中间两层各9级,最上面是5级,总共53级台阶。53级台阶表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步一参学,一拜一菩提。</p> <p>  大殿上书“大雄宝殿”。大门上牌匾书写着“正灋久住”(灋同法,为书面形式)。左书“圆满自在”,右书“慈云法雨”。</p><p> “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獬豸(xiè zhì),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即山门前两侧安放的两尊石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p><p> 牌匾上,“灋”字的右上角把“廌”写成了“鹿”,不知道是异体字还是错别字。</p> <p class="ql-block">  “引<b>慈云于</b>西极,注<b>法雨</b>于东陲。”佛陀的慈悲如大云之广覆,佛陀的教诲如甘露之遍洒,西天的梵音已在东南佛国唱响流布千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唯有人性之善才能穿越历史的长河延续传承。</p><p class="ql-block"> 法雨,喻佛法。佛法普度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故称。 普陀山前山最大的寺庙就称为“法雨寺”。</p><p class="ql-block"> 慈云,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全国很多地方的寺庙都命名为“慈云寺”。</p> <p> “<b>圆满</b>”梵语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若指十八圆满而言,称十八圆满,或十八具足;谓诸佛(报身佛)所受用之国土,具足十八种功德事,即: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等。另于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举出善说法毗奈耶中具有行圆满、果圆满、师圆满等三种圆满。此外,如相好圆满、万德圆满、功德圆满、所愿圆满等,皆表各种周遍圆满、无所欠缺之意。〔旧华严经卷五十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佛地经论卷一〕</p><p> 佛教<b>自在</b>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指我们的身体进和退没有阻碍,心自在指从烦恼中得解脱。身自在如果能修得神通,就能够变化。</p><p>  但是神通有限,一般凡夫的神通并不持久,事实上,除非已成佛,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身自在。如果有肉身存在,即使有神通,仍不可能不死,所以,仍是不自在。</p><p>  心自在是用“智慧”来看这世界,心就不会受到阻碍,因为以智慧看世界,世界都没有问题。因为,只有个人有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的问题,所以才觉得世界有问题。</p> <p>  大雄宝殿的像设分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三大士像。</p> <p>  大雄宝殿前,佛祖脚印石雕:释迦足迹图。</p> <p>  释迦足迹图上,足迹右、左两侧文字收录如下:</p><p> 右侧:<b> “如来将入涅槃,于大万石上立顾,谓阿难:此是吾最后望金刚座反王舍城所留之迹也。”</b></p><p> 左侧:<b>“大唐贞观年中,有玄奘法师亲往西域求法,亲获瞻礼图,归进享太宗皇帝奉敕,刻石供奉以广传焉。”</b></p> <p>  释迦足迹图下部,是现任廊坊隆福寺住持慧广法师题写的铭文:</p><p> <b>大觉世尊,巍巍堂堂。法身周遍,体露四方。寂光长住,法布幻乡。导迷标月,同归华藏。四生慈父,万众钦仰。礼佛足迹,戒定生香。瞻礼获福,赞莫难量。隆福有愿,共证真常。</b></p><p><b> 释迦足迹图,唐玄奘法师自西域求法而弘传东土。今隆福寺大雄宝殿前再立释迦足迹图,一是缅怀先圣修行传法之不易,生难值难遇之稀有想;二是激励后人,学佛之行,步佛之路,生勇猛无畏精进之心,誓证正觉。妙意难思,当笃行之,是谓缘起。</b></p><p><b> 隆福古寺沙门</b></p><p><b> 慧广顶礼拜题</b></p><p><b> 时维佛历二五五四年</b></p><p><b> 公元二零一零年</b></p><p><b> 佛成道吉日</b></p> <p class="ql-block">  世界佛教友谊会于公元一九五○年,在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关于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年岁史实。因为南传与北传佛教所记载,各有差异,故作共同规定如下:</p><p class="ql-block">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圆日。</p><p class="ql-block"> 佛陀出家时是二十九岁,成道时是三十五岁,即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圆日夜睹明星悟道。</p><p class="ql-block">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圆日夜半入灭。</p><p class="ql-block"> 佛历是由佛陀涅槃时计算起。</p><p class="ql-block"> 佛历计算的方法:将佛陀涅槃年数五四三年加上当时公历年即得佛历年。如2020年,加543年,即是佛历2563年。佛陀日为佛教新年,新年过后增加一年计算,如此类推。</p> <p>  大雄宝殿正中大门上,“正法久住”牌匾圆润肃穆,如来佛祖漆金塑像庄严宝相,虔诚的香客双手合十庄重肃立。</p><p> 在谈论佛教的前途与未来时,经常会说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佛教中的正法分为教正法和证正法,教正法指三藏十二部经,证正法为戒定慧真实三学,或以三学任何一种所摄之善法。在佛教信徒的眼中,如果佛陀正法能够久住世间,就代表了佛法的兴盛。</p><p>  正法久住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愿望,更是佛陀的愿望。佛陀在入灭之前,为了防止佛教将来衰败,对弟子们作了种种教诫,让弟子们通过读诵经典,严持净戒,讲经说法等形式,将佛法发扬光大。不仅如此,佛陀还在《佛般泥洹经》中专门论述了令正法久住的具体做法。佛在王舍国鹞山中,让阿难请众比丘僧一起到鹞山中聚会,众比丘到来之后,佛就在山中讲堂为众比丘讲说令正法久住的七戒法。对此,经中有如是云:</p><p>  佛告诸比丘,若曹当持七戒法。何等为七?比丘当数相聚会诵经,法可久;上下相承用坐起,法可久;坐起不得念家室妻子,法可久;在山阻间,若在深林树下冢间,当自思惟五灭,法可久;少年奉道,当先问长老比丘,敬畏承用,受教莫厌,法可久;心当奉法,敬畏经戒,法可久;持二百五十戒,具以得阿罗汉道,欲来学者莫却,入者相承用,来者所有衣被饮食当共享,病瘦当相瞻视。比丘持是七法,法可久。</p><p>  佛陀在这七戒法中告诉众比丘说,作为弘扬佛法的僧人,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佛入涅槃之后,出家人应当经常聚会诵经,与其它僧人相处做到尊卑有序,在平时生活中不应像在家人那样想念家室妻子,处于森林树下和坟墓之间,应当思维 人生的无常;少年出家应当经常询问长老比丘,虚心听从他们的教诲,不能有厌烦的情绪;一心奉持佛法,敬畏经典和戒条;严格受持二百五十条戒,对于想来跟从你学法的人不能推辞,凡是来者的衣被饮食都应当共享,生病之人应当经常去探视慰问。佛陀认为,佛灭度之后的出家人若能持守以上七法,正法就能够久住。</p><p>  佛陀告诉比丘,另有七法应当遵从,才能保证正法久住。经云:</p><p>  复有七法皆听,比丘诺受教。比丘不得贪卧,卧者不得思他事,法可久;乐守清净,不乐有为,法可久;乐贤共坐,守忍辱行,慎无诤讼,法可久;不得责望人礼敬,为人说经,不用作恩德,法可久;小得道头角莫自憍恣,法可久;不思诸情欲,心不投余行,如此者法可久;不贪利养,常乐隐处,草蓐为床,比丘持是,法可久。</p> <p>  大雄宝殿西望弥陀殿。</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上书牌匾“阿弥陀佛”,下书牌匾“度一切苦厄”。既有豁达乐观的阿弥陀佛精神,又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肠。</p><p class="ql-block"> 佛家经典《心经》,是学佛者入门必读,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共260个字,虽简单,但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的精华,是整个佛教教义的中心主轴。如今社会上流传的大约有十八种中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洁、流利、普遍、清楚。</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那么,《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理解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佛教里讲的这个“度”,并不是说要我们去改变别人,而是要我们懂得把握自己,这个“度”是把握、驾驭的意思,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你只要先度化了自己,才能广度他人;只有你自己先觉悟了,才能做到以己度人。佛家就是在不断地参悟和实践般若大智慧到至深的境界时,顿然觉悟成佛。</p><p class="ql-block"> 佛教讲:一切唯心造。我们所有的烦恼皆是自己的心在不停地动念头。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只要听到有人有苦难需要救助,观世音菩萨就观其声音,寻声救苦。菩萨从哪里寻得声音,源自你真诚内心的呼唤。看似是佛菩萨在度你,实则是你自己在度自己。故而,真修《心经》,决定能度一切苦厄。</p><p class="ql-block"> 蒋勋曾经说过:“我以为《心经》能帮我免除苦难,但是最后发现其实是渡,它不会免除,它会帮我渡过”。</p> <p>  弥陀殿是供奉阿弥陀佛的殿堂,同时还供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陀如来为中尊,悲智二德全备。观世音菩萨为左胁侍,主悲门。大势至菩萨为右胁侍,主智门。三尊者共称西方三圣。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在佛教中,任何一尊佛像都是表法的,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分别凸现佛教某一方面的特质。我们若能由相入体,发真实心,定能获无量智慧。 </p><p>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意译无量、无量寿、无量光。 </p><p>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又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p><p>  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p><p>  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在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 则皈依无量寿佛。</p> <p>  从大雄宝殿二层环廊前往弥陀殿,迎面首先看到的是弥陀殿东门的佛陀画像和对联。</p><p> 上联书:佛中之王十方赞九界归十大愿王导净土;</p><p> 下联写:光中极尊万德具五福足一念往生即莲乡。</p><p> 中间是佛陀画像,上书:南无阿弥陀佛。</p> <p>  弥陀殿前。</p><p> “弥陀赞”:</p><p>  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弥陀圣号若称扬,同愿往西方。</p> <p>  大雄宝殿二层西侧连接弥陀殿的廊道。</p><p> “乐邦有路,起信即生”。</p><p>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文钞·增广上·复周智茂居士书。</p><p> 《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p><p> 究竟,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p><p> 事物的极致、诠释极尽之处、至极、最上等之意。于佛法上是意味理之究极而不可穷尽者,事之毕竟而不可作者。因此,常用于指究竟位(最上至极的地位,即妙觉之佛果)、究竟觉(破无明惑,达于见性之境的心性常住状态,即得佛果的心境)、究竟即(完全观照真如,而大悟一切法之位)等的成佛境地。 ——御书莲盛抄(第一五七页)</p><p> 那么,“究竟清凉”,是最上至极的清凉,完全彻底的清凉之意了。</p> <p>  从大雄宝殿二层环廊西侧观赏高达108米的长明灯楼。</p> <p>  长明灯楼东西两侧各有还在建设的佛寺建筑。东南角建设的是文殊院,西南角建设的是普贤院。</p> <p>  从大雄宝殿二层北广场观赏佛陀殿。</p> <p>  隆福寺的见证------长明灯楼。</p><p> 此为复建的长明灯楼,通高108米,是廊坊隆福寺的标志性建筑。</p><p> 原长明灯楼为汉白玉石质,通高3米4,八角造型。雕刻佛像数十尊,文字数千字,现存廊坊市博物馆,为国家特级文物。古代佛寺多造佛塔,唯独隆福寺建长明灯楼为崇尚。既反映出龙福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又为后代研究盛唐历史文化,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和实物佐证。</p> <p>  近观高耸入云的长明灯楼,景仰之情油然而生。</p><p> 新建的灯楼外墙一律使用纯铜建造,莲花座和莲花顶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更显古朴典雅。</p><p> “爰疏一柱之楼,備起千灯之炎。饬丹青而灿烂远控烟霞,错金石以玲珑旁流日月。造化无端,须值未来之果;身性妙界,大启福田。”</p> <p>  拍了很多张长明灯楼的照片,感觉灯楼是那么的完美。</p> <p class="ql-block">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p><p class="ql-block"> 高达108米的长明灯楼犹如佛日高悬、光明世界。待到华灯初上时,光影互动、美轮美奂。莲座涌祥云,佛光耀九州。可谓“千花拥座仰佛光,智灯悬空普十方。”</p><p class="ql-block"> “若人一灯奉施佛,得福过前无有量。有人能燃如是灯,遍照一切诸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大雄宝殿二层台基上观看东侧的药师殿。</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三圣”分“西方三圣”和"“东方三圣”。药师殿也称药王殿,供奉“东方三圣”。主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左右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p><p class="ql-block"> 外沿有十二药叉大将,十二药叉(“药叉”也在别的经上,常翻译为“夜叉”)大将属于天龙八部中的“夜叉”类,据吴信如先生《药师经法研究》讲:中国民间信仰中所谓的“鬼神”,就相当于印度民间信仰中的“罗刹、夜叉”——罗刹相当与中国人所说的“鬼”(威胁人生命的所谓恶鬼一类,不是指饿鬼道中的“饿鬼”),夜叉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神”(有善夜叉、也有恶夜叉,即善神、恶神)。十二药叉大将属于善夜叉,即中国民间信仰所谓的善神。此法传入我国后,十二药叉大将常常与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也是十二地支的一个应用)相匹配。他们十二位善神也就分别成了十二时辰、十二生肖的守护神了。</p> <p>  大雄宝殿二层东侧连接药师殿的廊道。“随所乐求”、“皆令满足”两个牌匾赫然在目。</p><p>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著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b>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b>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狮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p><p>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言:“此大菩萨,是诸微妙功德伏藏,是诸解脱珍宝出处,是诸菩萨明净眼目,是趣涅盘商人导首;<b>如如意珠,雨众财宝,随所希求,皆令满足。……安忍坚信,如妙高山;</b>总持深广,犹如大海;神足无碍,譬若虚空;灭除一切,惑障习气,犹如烈日,销释轻冰;常避静虑,无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宝洲渚,能无功用,转大囧琺錀。善男子:是地藏菩萨摩词萨,具如是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p> <p>  从药师殿北侧观赏与大雄宝殿二层环廊相接处。</p> <p>  隆福寺的小钟,上刻“佛光普照”、符文、图案和咒语。</p><p> 几乎所有寺院都有一个大钟,几个小钟。除了作为报时、集众的法器,你知道敲钟还有什么含义吗?</p><p> 《叩钟偈》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钟声在法器里是一种救援,其中有着甚深的含义!</p> <p>  药师殿东侧环廊南望,一座大钟赫然在望。</p> <p>药师殿前的月季花,如梦似幻,拈花一笑!</p> <p>  大雄宝殿正门东侧也有一座大钟。</p><p> 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p><p> <b>佛钟的起源</b></p><p> 在印度佛教中,钟原是用木制的,叫做“犍椎”或“犍稚”。据佛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p><p> <b>大钟和小钟</b></p><p>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p><p> 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为钓钟、撞钟。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见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钟身上,把撞槌做成鱼形。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p><p> 小钟,又称为半钟、行事钟、唤钟等等。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钟;因为它通常挂在大雄宝殿的左边,或挂在禅堂的门口,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叫做行事钟;另外它还叫做唤钟,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由侍者击鸣,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p><p><b> 佛钟的定制</b></p><p> 佛钟有木、石、铜、铁等各类,多以铜类为多,其次是铁类。大钟一般高约一百五十厘米,直径约六十厘米。大钟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龙头状的钧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成草间,下缘成驹爪,中间部分则分为池间和乳间,乳间上并列环绕着小突起物。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小钟则多以黄铜铸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p><p><b> 佛钟的意蕴</b></p><p> 在佛家的现实生活中,设立佛钟的本意,就是用来通报时辰,召集僧众的。</p><p> 如《百丈清规·法器章》中就说:“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p><p> 还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p><p> 但是,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还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如有的佛经中解释,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祥。再有的佛家偈语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所以,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p><p> 又有的佛经中说,在鸣钟的时候,如果能够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叩击,其利甚大”。</p><p> 还有的佛经中说,叩击闻听钟声,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能够使一切众生“俱时得离苦”,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p><p><b> 佛钟的鸣法</b></p><p> 一般说来,佛钟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在僧众们斋粥下堂、参禅完毕、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鸣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鸣七下;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鸣十八下,叫做“入堂钟”,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则是集三通击鸣之和,总成一百零八下。</p><p>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动,以一百零八下为准,所以佛钟又称为“百八钟”。百八钟的撞击之法,佛经中说:鸣钟“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就是说,击钟的时候,应该缓引钟槌,使击出的钟声悠远深长。</p><p> 通常是以三鸣为始,二鸣连续为终。分三通击完,每通三十六下,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如果是晨钟,则是先快十八下,后慢十八下。先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共十八下。后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共十八字,每字鸣钟一下。早晚如此叩击三通,三通鸣毕,最后念“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三遍,再击钟三下,接三下板。这样,鸣钟的过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p> <p> 隆福寺药师殿东南角的大钟。</p><p>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二-南京三汊河法云寺募铸幽冥大钟疏》记载:</p><p> 娑婆世界,以音声作佛事;丛林法器,大钟第一。钟声能由耳根震撼人的心灵,开启人天耳目;钟声响彻天地,是恶趣罪苦众生的救援。</p><p> 《阿含经》云,如果人在打钟时,发愿一切恶道的苦难能得休止,听闻钟声及佛经咒语的,可灭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付法藏传中记载,厨腻吒王因为杀业太重,死后堕地狱,化作鱼身,刀剑杖戟围绕着他不停转动,刀起头落,万死千生,生而复死,死生之苦一刻不停。当时有一罗汉担任维那,每天按时打钟。钟声一响,刀剑铁轮就在空中暂停。于是厨腻吒王要求维那连续敲钟,七天后,地狱苦刑从此休止。</p><p> 又有传说,南唐上元县(现在的南京),一百姓遭遇横死,三天后复苏,告诉人们自己死后来到阴间,看见先王李昪被捆绑幽禁,问及原因,先王说:“都是因为我听信谗言,屠杀和州缴械投降的一千多人,怨魂向阎王告状,我被关押囚禁,不得自由,只有钟声响起,我的痛苦才能停止!你回阳后转告皇子,让他为我造一口钟,长时间叩击。他要是不相信,就说我在瓦棺寺的佛像左膝中藏了一个白玉天王像,这事没人知道,可以作为证据。”</p><p> 皇帝听后,派人一查,果然有这么个天王像,就在南京清凉寺铸造了一口钟,镌刻钟文:超荐先祖孝高皇帝,出离幽冥界,离苦得乐。这就是叩打幽冥钟的由来。</p> <p>  常空法师:</p><p> 如果不是佛教的一些场所,你说敲了钟管不管用啊?我告诉你不管用。知道为什么不管用吗?因为人一听到寺庙里的钟声就想起了佛法,想起佛法了就想到解脱,想起解脱了就想到佛陀讲的一切解脱法门,他能心里用得上,心里放下了,所以心得清凉。</p><p> 即使有些众生堕落了地狱,如果他曾经听闻过寺庙里的钟声,也接触过佛法,通过这一点钟声,就想起了佛教的一些智慧来。即便他忘掉那些智慧了,这个钟声相当于给他一个提醒,一下子也能引发他自性当中的智慧。即使他想不出那个智慧的原话来,他当时也能心得清凉。</p><p> 寺庙敲幽冥钟,也是佛陀智慧的体现啊!你发现了吗?佛教的这种钟声不仅听起来很悠扬,还让人心得清凉啊。如果从五行来分析的话,钟声是金属的声音,它属于商声,属于金声,属于西方之声,属于秋天之声。所以这种声音就是比较清凉的,它能把人的各种烦恼执着放下。</p> <p>  《枫桥夜泊》当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个钟声就是指佛教的幽冥钟。</p> <p>  大雄宝殿与药师殿飞檐翘角相互呼应,庄重而不失轻灵。</p> <p>  药师殿西望。“福寿康宁”,是佛陀对众生的祝福和佑护。</p><p> 药师佛 (梵文:Bhaiṣajyaguru) ,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延寿药师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以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p> <p>  从药师殿西望大雄宝殿。</p><p> 药师琉璃光佛也叫“饮光如来”。药师佛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又称十二上愿),每愿都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佛后,他始终实践着大愿,一般都称念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p><p> 东方琉璃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据佛经说,离这里向东,过十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国,有一个世界就是琉璃世界。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杂秽的土地,和西方极乐世界景观没有什么两样。</p> <p>  药师殿内环廊挂满幢幡,上书“南无药师琉璃光王如来”。</p> <p class="ql-block"> “幢幡宝盖”,佛教界有一个统称叫“庄严”。佛教一说请“庄严”,就是把那个幢幡宝盖拿出来。那是迎请法师用,佛堂用,大雄宝殿用的。幡是扁的,长条形的,挂在佛堂里,挂在大雄宝殿,幡上面有文字,经文、咒语等等;幢是圆的,很长,一般也是在两边挂着,上边也是经文、咒语,甚至是吉祥图案等等。</p><p class="ql-block"> 宝盖是另外一种,是用在佛和菩萨头上的,也是圆的。相对大点,短点,就在头上罩着的一种宝盖。幢和幡都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旗,部队上的一种旗,作为指挥的一种号令。</p><p class="ql-block"> 幢幡和宝盖具有佛教表法的意义,还具有降魔、庄严道场的作用。宝盖是装饰了很多宝物及饰品的天盖,并且是“得无量福灭无量罪”,“遮蔽灾难”。</p> <p>  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说,东方净琉璃世界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也没有三恶趣等苦恼之声。地是净琉璃所敷,城阙宫殿及诸廊宇,也都由七宝所造成。其庄严殊胜之处,恰好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相互辉映。</p> <p>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依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与主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合称药师三尊(东方三圣)。</p> <p>  光影下的幢幡,宝相庄严,威仪四方。</p> <p class="ql-block">  药师赞:</p><p class="ql-block">  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道场,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难消灾障。忏悔众等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p><p class="ql-block"> 佛光注照,本命无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p><p class="ql-block">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p><p class="ql-block">  幢幡、佛像、廊柱、倒影,端庄肃穆、如真似幻,光影婆娑、精美绝伦。</p> <p>  连接药师殿和大雄宝殿的二层环廊,上面是飞檐翘角,下面是白玉阑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p> <p>  移步换景,欣赏飞檐翘角相互呼应之美。</p> <p>  从药师殿台基观望大雄宝殿台基,庄严大气。工作人员推车从路上走过。</p> <p>  从西往东看,药师殿依然气势恢宏。</p> <p> 药师殿东南角的钟亭。</p> <p>  大雄宝殿西望。</p><p> 大雄宝殿大门东侧有一口大钟,上面铸刻着《波若波罗蜜多心经》。</p><p> 般若,(拼音:bō rě),佛教词语,亦作“波若”、“钵罗若”等,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为巴利文 Paññā 的音译,梵文是Prajñā,意为‘智慧’。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区别,所以用音译而不用意译。“般若”的古音现代人很少知道,但念成“巴尼亚”,将“尼亚”缩合成一个音节,是比较准确的。</p><p>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p> <p>  从大雄宝殿二层北侧台基上东望药师殿的北侧台基。</p><p> 佛祖释迦摩尼也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 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和斯里兰卡康提的佛牙寺里,都有数百年树龄、遮天蔽日、从佛祖悟道成佛的菩提树上折枝栽种的菩提树。“菩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p><p>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p><p>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p><p>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p> <p>  拍不够的长明灯楼,总感觉不能完美表现出它的风采和内涵。</p><p> 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就是当时的心境。</p><p>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地方,总想表现出不一样的长明灯楼。</p> <p>  从大雄宝殿二层台基北侧大门进入,迎面是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的巨幅画像。</p> <p>  大雄宝殿东北角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p> <p>  大雄宝殿西北侧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p> <p>  在正殿佛像背后,有坐南向北的菩萨画像,分别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p> <p>  大雄宝殿和药师殿二层台基连接处。蓝天白云下,大雄宝殿和药师殿遥相辉映,相得益彰。</p> <p>  有一家施主在大雄宝殿做法事。僧侣击罄诵经,引领施主一家人诵经。然后僧侣引领施主一家前往药师殿下一层继续做法事。</p><p> 当僧侣经过大雄宝殿二层台基时,几位僧人身着红色、黄色僧袍的身影和恢宏大气的佛殿完美融合,令人心驰神往!</p> <p>  两名僧侣随后前往。</p> <p>  从大雄宝殿二层台基东南角观赏药师殿。</p> <p> 从隆福寺东侧路上观瞻药师殿和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从地面仰望大雄宝殿二层环廊,景仰之情充溢在胸。</p><p class="ql-block"> <b>光明藏</b>:佛教语。指佛性佛法之所在。 宋 岳珂 《桯史·解禅偈》:“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昔贤有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 明 张煌言 《梅岭山居诗引》:“禅悦之馀,遂成 梅岭 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p><p class="ql-block"> 北面门楣上书“归法性海”。</p><p class="ql-block"> <b>法性海:</b>佛学术语,法性深广不可测量如海。 法性深广,不可测量,譬之以海。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p> <p>  <b>“趣解脱门”</b>,高悬于大雄宝殿和弥陀殿通道南面门楣之上。</p><p> 三解脱门:又名三三昧。三解脱者,解脱自在之义。门者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也。一曰空,二曰无相,三曰无作。</p><p> 一、空解脱门</p><p> 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无实体,故谓之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p><p> 二、无相解脱门</p><p> 绝众理之众相,离涅槃男女等之诸相,谓之无相。知一切法空,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p><p> 三、无作解脱门</p><p> 又名无愿解脱门,无所有解脱门。无作者,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是。又无作者,为心无造作于物之念也。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继续自然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不于三界有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p><p> 瑜伽二十八卷三页云:</p><p> 复有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愿解脱门。三、无相解脱门。</p><p> 二解 显扬二卷十六页云:</p><p> 解脱门者:谓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p><p> 北面门楣上则书<b>“证妙吉祥”</b>。</p><p> “妙”是指无上智慧,“吉祥”是智慧产生的作用。妙吉祥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妙吉祥是意译,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第一,具有“信”乃是智慧的表达,有这种智慧才会对佛法大乘实相产生信心,有了信心则吉祥莫大焉。因为智慧圆满,所以出生一切美德,而美德就可以成就吉祥的生活。这是启发我们,若我们能向内悟明心性,开显本具的智慧,生活就会诸事吉祥,幸福美满。</p> <p>  古朴大方的大雄宝殿二层北台基护栏。长明灯楼造型的汉白玉栏杆间,汉白玉护板上的“卐”字符在夕阳映照下熠熠生辉。真是:“佛光普照、法轮常转”!</p> <p>  大雄宝殿北面,从二层平台下行,后墙楼梯边,“回头是岸”。</p> <p>  隆福寺内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尽善尽美的。</p> <p class="ql-block"> 在佛寺中,不仅莲池里种睡莲、莲藕等各种莲花,而且在廊柱、山墙、佛像莲座和各种建筑上雕塑莲花。可以说,莲花在佛寺中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 莲花代表圣洁、美好。莲花,也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p><p class="ql-block"> 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莲花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的这种思想,莲花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p><p class="ql-block"> 《无量寿轨》说:“是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佛教说“花开见佛性”。这花即指莲花,花开即指修者达到一定智慧的境界。比喻人有了莲的心境,就会显现佛性。这是佛教用莲花来象征修佛和比喻修佛人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p><p class="ql-block"> 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袈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p><p class="ql-block"> 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p><p class="ql-block"> 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p><p class="ql-block">  据佛经《百缘经》载: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王,名叫波罗奈,因其特别喜欢莲花,被民众称为“莲王”。这年天降灾难,生出一种怪病,医生们忙得焦头烂额,还是不见成效。国王遂派御医帮助,但也不见起色。</p><p class="ql-block"> 国王询问御医,方知治好此病只有吃河中赤鱼才行。可是眼前河里已经没了赤鱼。国王听后束手无策,王子得知这一消息,遂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大众被人分食。</p><p class="ql-block"> 不料赤鱼“割处随而复生”,怎么也割不尽,一直割食了十二年,百姓们全部获得新生。据佛经说,这位王子就是释迦牟尼,他苦心修行创立佛教,因为佛祖是莲王之子,所以佛家特别珍爱莲花。</p> <p>  药师殿前有一个待建的建筑——观音海。观音海者,因化身无量无边,又因威德、神通、智慧等无量无边,故名观音海!观音海主供千手观音、送子观音、水月观音、大随求观音以及观音33化身像等。</p><p> 暂时用一座小房子行使功能,上书“华藏慧海”,现供奉着送子观音。围绕着这座小房子的是一圈莲池。莲池内有一些金鱼在莲花间游来游去。</p><p> 同样,西侧弥陀殿前也有一个临时建筑和一圈莲池,建筑上书“金莲妙界”。</p> <p>  药师殿前有一片农田,种有各种农作物,花生、蔬菜等等。不愧是佛教圣地,处处充满了禅意,连僧侣耕作的田地都被命名为“禅定田”!</p><p> 这是一片甘蔗林。</p><p>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为我们解释,「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坐禅,「内不动心叫坐」,坐就是定。</p><p> 六祖大师在黄梅参学,他是从《金刚般若经》悟入的,这个说法也是从《金刚经》里面来的。《金刚经》在末后世尊教导须菩提,弘法利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这两句话用现代的话说,内不起是非人我之见,不生贪瞋痴慢疑之想,这是定;外不受外面境界五欲六尘境界的诱惑,这是禅。所以要懂得禅定真正的意义,然后才晓得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禅。佛法修行的总要求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禅定是属于定学,是佛家修行的枢纽。 </p> <p>  <b>佛教寺庙里的职务有那些?称谓是什么?负责什么?</b></p><p> 寺院的组织,在唐代由三纲(上座、寺主、维那)共同负责全寺事务。到了宋代,寺主改称住持,世俗又称住持为“方丈”。</p><p> 除住持外,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四大即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p><p> 首座为全堂修行的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东为主位,西为宾位。</p><p> 本寺住持为主人,相当于东堂首座;辅助住持修行的称为西堂首座;分住后堂责任的称后堂首座,简称后堂;堂主是在首座之下负责禅堂或念佛堂事务的。</p><p> 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 </p><p> 1、监院(库房负责人):综理全寺事务,掌管全寺经济。</p><p> 2、知客(各堂负责人):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p><p> 3、僧值(纠察):管理僧众威仪。</p><p> 4、维那(禅堂负责人):掌管宗教仪式的法则。</p><p> 5、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大众饭食斋粥。</p><p> 6、寮元(云水堂负责人):管理一般云游来去的僧侣。</p><p> 7、衣钵(方丈室负责人):辅助住持照应庶务,调和人事。</p><p> 8、书记:职掌书翰文疏。</p><p> 遇见寺庙的和尚,有职务的称职务“方丈”、“住持”,修行高的称之“大师”、“法师”;没有职务的称法号;不知道的称“师父”、“小师父”等。</p><p> 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例如《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惟“长老”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p><p> 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称“上座”。 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p><p>  在印度佛教律仪中,男众比丘称“大德僧”;女众比丘尼称“大姐僧”。中国则于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玉琳国师、悟达国师等。</p><p> 在寺院中,全心为佛教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或称“道人”、“教士”。 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出家众亦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戒兄”、“学兄”、“法兄”等。</p><p>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p><p>  此外,与称谓有关的佛教名相,如:僧伽、僧侣、僧俗、僧信、缁素、同参、善知识、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弘讲师、弘教师、檀讲师、檀教师、檀那、施主、功德主等。</p><p> 在丛林48单执事中,称呼“主”或“头”,例如管理藏经者称“藏主”,管理寺地田产者称“庄主”,管理库房者称“库头”,负责煮饭者为“饭头”,负责烧水的是“水头”,负责田园种菜者称“菜头”,管理园圃的称“园头”,甚至连打扫厕所也称“净头”,可见佛教对僧众人格的尊重。</p><p> 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法合宜的称呼,其实也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p> <p>  从隆福寺游览结束后,又去了相距很近的自然公园游玩。等从自然公园回来时,天上已经是阴云密布了。云影下的隆福寺长明灯楼,别有一番风味。</p> <p>  <b>隆福寺的见证——"长明灯楼"</b></p><p> 为了一睹国家特级文物、唐代隆福寺长明灯楼石幢的真容,10月4日,我又骑车去了一趟位于廊坊文化艺术公园东侧的廊坊市博物馆。</p><p> 此灯楼现存博物馆一楼大厅内,走进博物馆,第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件镇馆之宝。灯楼雕制于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通高3米4,八角造型,雕刻佛像数十尊,文字数千字,灯楼为汉白玉石质,由壶门方形座、覆莲圆座、等边八角形石柱、仰莲托盘组成。是已知最早的带纪年刻铭的唐代石灯。它不仅是研究唐代政治、宗教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也为考证唐代幽州地理和安次县建置沿革提供了依据。</p><p> 古代佛寺多造佛塔为崇尚,唯独隆福寺以灯楼为名,反映出隆福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再有就是长明灯楼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宗教情怀,为研究盛唐历史,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和实物佐证。</p> <p>  石柱上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下部各面刻尖拱龛,龛内浮雕伎乐,其中三面或跪或坐于须弥式莲花座上,演奏笛、琵琶、排箫等乐器,一面为手持长练的舞姿伎乐。</p><p><br></p> <p>  石柱中部正南面为篆书题额"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颂序、颂词等其它内容为楷书体,间以行草,安次县尉张煊撰文,安次县员外主簿、通直郎、护军张去泰书,另镌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燃灯偈》以及功德主姓名、官衔。</p> <p>  石柱上部每面雕双层尖拱龛,龛内雕佛像一尊共计十六尊。佛像发式有肉髻、螺髻两种,均有桃形头光。服式有通肩袈裟、覆搭双肩袈裟、右袒袈裟。</p><p> 佛座为八角形须弥座、圆形须弥座,坐姿多为结跏趺坐,也有善跏趺坐、足踏莲花者。佛像手印各异,有说法、施无畏、禅定印等。</p> <p>  从博物馆二楼可以看到长明灯楼的顶部。仰莲托盘上面凿平,刻有卯槽两圈,中心凿圆形浅洞。</p> <p>  通过参观廊坊隆福寺,拍照和后期给图片配写说明,从网上搜集到了很多隆福寺的历史和宝剎重建的相关资料,同时学到了一些佛学知识。而且进一步了解到长明灯楼的历史、观赏到了3.4米的国家特级文物原件,参观了根据长明灯楼文物发端重建的108米长明灯楼和博大恢宏的隆福寺院。</p><p> 经过近10年的建设,隆福寺的主要建筑已经建成。但是,还有不少规划的建筑没有建成,国都建设公司的工人还在工作;还有一些建筑虽然主体完成,内装修和用品没有就位。</p><p> 寺院里的规制、牌匾、图画、雕塑和法器物品的摆设和使用,包含了很多哲理和佛教知识,能够使人明理、开悟进而福寿康宁!学无止境,愿以此与各位朋友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