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路

浮世雲

大概是在大学时候,曾有故人送我一本周国平的《只有一个人生》,便渐渐喜欢了他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虽不了解他的为人处事,但文如其人,还是欣赏他的态度,赞同他的思想。孤独和死亡一直被看作不好的东西。谁不爱社交愿意独处就是性格有缺陷,死亡更是避而不谈避而不思的一个问题。回首二三十年的人生,我惊觉自己已然度过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孤独和死亡终究成了避无可避的哲学思考。 周国平写《孤独的价值》讲孤独讲的很好很全面,从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著的《孤独》一书出发,把心理学定义的孤独,生活中所定义的孤独,孤独具有的强大创造力,或为人生重要体验,能够与灵魂相遇,或孤独的宗教起源说,以及老年人的孤独世界等方方面面讲述了孤独的意义。大师阐述的孤独几乎滴水不漏,读完畅快通透,但我觉得他对于孤独还是少了点东西没说完。 孤独是怎么形成的呢?孤独不是孤单。一个是精神世界的概念,一个是物质生活中的状态。一天晚上,闺蜜跟我说,我刚才突然觉得很孤独。我很高兴她用了这么有逼格的词来形容自己思想中的冷。我跟她讲,那是因为你思考了。她噗嗤一笑说,我什么都没想,就是突然感觉的!我说的思考其实指的是一种思考的状态,并不是动词而是名词。孤独是精神世界在思考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情绪。当一个人的大脑只是映射物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这个人永远都不会有思考的状态,他就不会感受到孤独。不是说你一思考就孤独,而是你的大脑在思考状态下才会有孤独的感受。什么是思考状态呢?就是物质生活中你所经历的一切传递到大脑后都有一个想一想的思考过程,把原本你吃的看的听的闻的摸的等等全部物质世界的实体或实体所创造的艺术变成了你大脑思考的元素。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运转,拆析,结合,在一段时间(也许很久很久)后突然和外部环境的某个点对上,就会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所谓顿悟。在思考状态中,人往往会有一个渺小的自我面对天地之大的浩渺感,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情绪就是孤独。王维在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面对广袤的塞外,他一定是感受到了孤独。说讲孤独,为什么扯思考要扯这么久,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孤独,没有孤独人也很难思考,二者是鸡与蛋的关系,谁先谁后,交给哲学家来思考吧! 既然孤独是大脑开启思考状态时所经历的大段时间中感受到的情绪。所以独处你会觉得孤独,人群中你亦会孤独,单身你会孤独,结婚你也会孤独。你存在于怎样的外部环境并不影响你的孤独,相对来说独处是最快也是最久的感受到孤独的方式。 我谈不了大的孤独,但是孤独之于我,是实现自我最好的土壤。青春年少时我还不成熟,刚学会思考,死亡终极的无意义让我不能释怀,也不能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很害怕孤独,于是拼命去爱。随着时间过渡,经历增多,我理解了年少时惧怕的这些概念,跨过了生活给予的锤炼,变得充满勇气,所以孤独也慢慢习惯而接受起来。没多久我就体会到它的好处,它给自我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环境。人的自我所能达到的最大成就就是圆融而自给自足。也就是通俗来讲的“强大的自我”。当走到这一步时,人就能够享受孤独,独处就成了人类“自我”的度假。当然一直处在孤独中的人不是疯子就成了天才,无限的创造力从而诞生。但平凡如你我,度假般的享受孤独也是极大的妙事,把在人群中分散的自我一点一点修补,圆满后一点一点增强,直至突破瓶颈,实现精神的自由——真正的自由!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孤独的个体,发现它,理解它,接受它,享受它,最终在孤独中积聚力量,成就自我。这将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