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里,我们早就认识了刘和珍、阿Q、孔乙己……,而时至今日,跟他老人家的渊源更是日渐增多,比如大学时,率广播台一众学生赴绍兴游玩,乌篷船、三味书屋、咸亨酒店都曾留下印记;再比如,在新雅工作二十八载,知道了《鲁迅日记》中曾经六次提及“新雅”,或是带海婴用餐,或是文人雅聚,对新雅总归是喜爱得很。</p><p> 但是,虽说久居上海、又一直自诩“文青”,我却是从未去瞻仰过鲁大师的旧居,真真惭愧!</p> <p> 前几日,天又的《魔都趣兜笔记》出版了,作为从事“博物馆教育”的新一代,对本埠的很多古迹,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见解,且读来十分有趣,绝不枯燥。其中,就用很多篇幅编写了鲁迅故居、内山书店旧址及鲁迅公园的参观秘笈。由此,作为天又的忠实拥趸(挂名干妈),就想着必须按图索骥去走一遍。</p> <p> 我家小饕是天又的青梅竹马,对此自然是十分踊跃。母子俩先去虹口的一家小餐馆吃个中饭,尝试了美食家蔡澜提及的“古法碳烤响螺”,先奠定了物质基础,然后直奔“精神食粮”而去。</p> <p> 第一站:鲁迅故居</p><p> 故居位于虹口山阴路的“大陆新村”,周遭马路都是一副安静的模样,便心念这个老先生也是会挑地方——弄堂深处的一幢小楼,静谧雅致,果然适合文化人居住。隔壁,也住着一个“文学大亨”——茅盾。两位大师比邻而居,也是佳话了。</p><p> 手里揣着天又的书,这样,比自己胡乱看野眼靠谱多了,书中对故居的每件家具物什都有详细的出处介绍,好似“导读”,叫我们看得尽兴。自然,比较在乎的东西也是有一两件的,比如瞿秋白的那张翻盖书桌,放在客厅很显眼的地方,据说是鲁迅对故人的纪念;还有二楼主卧床幔,本白的细布上,绣着精致的花,这是许广平亲手缝制的(手真巧啊)。而墙上的日历,则定格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的那天,对于这幢小楼来说,从此时光凝滞。</p><p> 故居的三楼,是海婴的卧室,但是正在修缮中,所以“游客止步”。抱着侥幸心理,跟保安纠缠半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旧不能说动,真是遗憾。</p> <p> 第二站:内山书店</p><p> 离开鲁迅故居,右拐回到山阴路上,不远处的街角,就是昔日的“内山书店”,现在是工商银行,但是难得地保留了一间参观室,各种图片、影印件资料都彰示着鲁迅与内山的友谊。</p> <p> 第三站:鲁迅纪念馆</p><p> 沿着四川北路走上几百米,远远地便望见了“鲁迅公园”的大门。上海的公园,基本上都取消了门票,可以长驱直入、默默地做个深呼吸,尽情享用这秋天丹桂的馥郁香气。</p><p> 大门右侧,见到“鲁迅纪念馆”的指示牌,因为事先做过网上预约,便很顺利地用身份证在机器上取票,然后进入参观。</p> <p> 主展馆在二楼,顺着宽敞、气派的楼梯上行,心里感叹:到底是顶级文学大师的殿堂,果然威仪万丈。因为是工作日,参观的人不多,但惊讶的是,居然多数是年轻人!我家那个年轻的看得也很仔细(反正比旁边那个中文系毕业的娘要认真多了),边看边低声聊两句,叹两声。</p> <p> 出得展馆,后面小院种着几株桂花,香气袭人,坐在石凳上喝口茶,居然被保安夸了,说我眼光好,这个地方最是惬意的——哈哈!我只是循(偷)香而坐罢了。</p> <p> 第四站:鲁迅墓</p><p> 公园的最北处,是鲁迅墓,周边苍松翠柏,肃穆得很,也建得十分规整。</p><p> </p><p> 至此,按照天又书中的指点,历时两个半小时,沿着鲁迅先生的足印,去再次触摸他的生活、感受他的灵魂。四个参观点,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十分尽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