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华州之旅

紫丁香

<p>9月12日,秋高气爽,我们西北大学中文系75届乙班一年一度的同学聚会,2020年来了一次难忘的“华州之旅”。</p> <p>本次活动的承办人是张书省同学。他是华州人。为了组织好这次同学的华州之旅,他从去年就开始着手准备:确定景点和联系接待、设计路线和准备车辆、通知同学和提示安全……,一切都非常的周到细致。</p> <p>孟秋晨曦中,母校露出了慈祥的面容。四十年前的老学子的“华州之旅”,今天又从她的身边出发。</p> <p>一大早,张书省就早早赶到母校老校区的北门口,等待同学。</p> <p>本次活动特邀甲班冯庚武同学参加,班长高扬热情握手欢迎。</p> <p>因为疫情的阻隔,久违的同学互致问候。</p> <p>刘奔腾同学专程从老家榆林赶来参加“华州之旅”。</p> <p>几年未见的魏虎玲同学依然是那样爽朗,活力四射!</p> <p>因故未能参加活动的艾芳梅、陈潮权、袁德安、李治芳、谢华等同学通过微信预祝同学们华州之旅圆满成功!</p> <p>记者出身的张书省自然又是“华州之旅”的全程高级导游。一路上,他如数家珍般的向同学们介绍华州的人文历史英雄豪杰。</p> <p>华州,自古就有“百郡之首”之誉,雄踞八百里秦川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杜甫的“三吏三别”曾在这里挥就,这是一个有着许多故事的地方。</p> <p>大巴在高速公路上疾驰,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华州高塘塬上的渭华起义纪念馆。</p> <p>因为修路,我们绕道步行去拜谒烈士陵园。</p> <p>蓝天白云下巍然屹立的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由碑身、基座两部分组成,总高32.2米,主碑高19.28米,象征着渭华起义爆发于1928年,塔基为5步台阶,寓意起义爆发在5月份。</p> <p>纪念碑下部的英雄群雕。</p> <p>渭华起义纪念馆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49平方米,馆藏革命1400余件,陈列展室7个,起义领导旧居4处,馆内保留了当年起义时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五处:一、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指挥部——五间厅:二、十五个砖铺大字:“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条镶嵌在渭华大地上缅怀革命先烈的特殊标语,在全国革命文物中绝无仅有,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三、中共华县县委办公楼旧址;四、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扩大会议遗址(两颗古槐遗址);五、烈士殉难井。</p> <p>  “老夫子”贺文兴作《题张公讲解照》</p><p> 身遭酷刑尸投井,</p><p> 只为举义造大同。</p><p> 张公忍泪颂英烈,</p><p> 吾辈肃然倾耳听。</p> <p>在讲解员的动情解说中,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渭华起义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的震撼西北波及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大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青史永志。</p> <p>因故未能参加华州行的薛立山同学,看到照片,立即赋诗一首。</p> <p> 七律 《谒高塘》</p><p> ——恭祭英烈</p><p> 雲淡风清神塔高,</p><p> 金花玉露天作弔。</p><p> 义旗漫卷西风烈,</p><p> 英雄血染东旭娇。</p><p> 赤水斩蛟春雷爆,</p><p> 高塘飞虎陕甘啸。</p><p> 韶华易逝江山固,</p><p> 志许正义日月昭。</p><p> ——2020.9.12.立山</p><p> 为同学聚会庚子秋而作</p> <p>“华州之旅”的第二站是参观“毛家沟村史馆”。</p> <p>毛沟村村史馆建有6个展厅,其中2个展厅展示毛氏迁徙及宗祠文史资料、毛氏村老照片、族谱、村民日常生活农具及村风土文化等,其余4个展厅主要展示毛泽东主席生平简介、革命战斗历史等影像、文字资料。</p> <p>毛家沟位于华州大明镇,十多年前这里还名不见经传。2005年,时任渭南市副市长的史新民出差途中,顺便去韶山参拜毛震公祠时,意外发现了一副《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图上清楚标明,韶山毛氏家族起源于“陕西华县(西河郡)”。</p><p>这幅图将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韶山毛泽东故居与华州毛家沟村联系到了一起。</p> <p>2018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25周年之际,中华毛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毛友良、中华毛氏宗亲联谊会韶山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毛泽富、中华毛氏宗亲联谊会韶山分会理事长毛泽立来到毛家沟,向毛泽东白玉雕像敬献花篮,慎终追远、缅怀祖德。</p> <p>&nbsp;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6周年来临之际,应中共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委员会邀请,中共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毛沟新型农村社区总支委员会交流团一行,于2019年12月13日抵达韶山村,向毛泽东塑像敬献花篮,参加韶山村·毛家沟宗亲座谈会,缔结“友好村协议书”。</p><p>张书省同学荣幸被毛家沟邀请参加赴韶山系列活动。</p> <p>&nbsp;追思毛氏先祖,传承革命理想。华州区毛家沟与韶山一脉相承,手足相亲,毛家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p> <p>中午,同学们在毛家沟村委会就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大烩菜,咬一口热腾腾的麦香馒头,就像回到了那个青春年代。</p> <p>热情的张书省夫人给大家发馒头。</p> <p>翠荣同学高兴的挎着馍篮子,边唱边扭了起来。</p><p>王颖现场将翠荣表演的视频发在同学微信群里,立即引发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热议,纷纷夸赞翠荣风釆不减当年。远在西安的才子薛立山则发来一首调侃之作:</p><p> 背景永远跟党走,</p><p> 怎将口罩戴手肘?</p><p> 竹篮空空秋风滿,</p><p> 笑容朵朵实堪收。</p> <p>虽然已届七旬,青春仍在心里。遇到亲爱的同学,我们还是四十多年前的自己!</p> <p>午餐后,参观杨松轩杨仲健纪念园。</p> <p>杨松轩先生,华州人,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他创办的“咸林中学”,秉承兼容并蓄、自由包容办学理念,成为西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校。</p> <p>蔡元培先生撰写的杨松轩先生碑刻传记。</p> <p>贺文兴同学指出碑刻的两点深刻之处与大家共赏:“会刘光黄先生讲学于此,主持革新论,学重实验,不贵空谈;行为尚实践,不务虚声。君终身得力之处,盖植基于此焉。”“君识卓志坚,时以‘阻力即助力’自勉。”</p><p>杨锺健父亲的革新观念、务实精神、顽强毅力,不仅成就了令人敬仰的德业,也造就了杨锺健这样的学界巨擘、栋梁之才。</p><p><br></p> <p>杨松轩先生的长子杨仲健,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成果享誉世界。1948年曾担任西北大学校长。</p> <p>今天仍然竖在母校老中文系和地质系中间的杨钟健校长塑像。</p> <p>杨松轩杨仲健先生,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p> <p>了解皮影艺术、观看皮影演出,是张书省为同学们“华州之旅”安排的又一项重要内容。</p> <p>&nbsp;世界皮影之故乡在中国,中国皮影的始祖在陕西,而华县皮影则是陕西皮影出类拔萃的代表。2006年,华县皮影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p> <p>近几年来,华州皮影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规划和措施,将皮影作为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p> <p>聆听专家讲授皮影艺术。</p> <p>班长高扬与专家合影留念。</p> <p>华县皮影影人制作造型精巧别致、雕刻精细、染色厚重古朴,每个影人都有极高的观赏价值。</p> <p>艺人在制作皮影。</p> <p>同学们兴致勃勃的观看了皮影演出。五位年轻的艺术家表演了《‘白毛女’片断》《老鼠偷油》《丝路花雨》三出皮影小戏。影像美、音乐美,而舞台左侧小屏幕展示的幕后演员操作影人的趣味与银幕影像同步进行,颇为难得,令同学们脑洞大开,不禁击掌叫绝!</p> <p>“华州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到“郑桓公陵园文化广场”参观。</p> <p>西周时期,今华州属王畿之地,称“郑”,由西周王室直接管理。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先秦时期著名的诸侯国郑国于此年创建,其开国国君死后的谥号为“桓公”,故历史上称其为“郑桓公”。</p> <p>公元前375年,郑国灭亡,其遗族以国名为氏,这就是“郑”姓的来历,“郑桓公”也因此成为天下郑氏的共同始祖,而华州区则成天下郑氏的发源地。</p> <p>2018年,在华州区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阖族郑氏的共同努力,郑桓公陵园修建完备,为华州区增添了一处亮丽的人文景点,也为天下郑氏家族修缮了一方祭祖圣地和精神家园。</p> <p>观看介绍郑桓公的电视短片,聆听郑全欣先生讲授郑桓公。</p> <p>郑桓公的敬天保民、忠周护宗、和而不同、贵老尚贤、重商富国的治国理念,在《史记》中均有记载。</p> <p>短短的“华州之旅”结束了。临行之前,热情的主人给同学们每人带了华州出版的《大唐郭子仪》《先祖郑桓公》《华州今古》等书,又带了地方土特产水晶饼和大如锅盖的锅盔,让大家惊喜不已。</p><p>暮色苍茫之中,同学们依依不舍告别华州,踏上返程旅途。</p> <p>在回程的大巴车上,班长高扬对此次“华州之旅”进行了总结。他首先代表同学们对书省夫妇精心组织的活动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今年同学聚会在华州举行,时间虽短,内容丰富,是一次红色革命教育之旅,优秀文化感悟之旅,民间艺术探微之旅,与先贤神交,与天地对话,与山水共鸣,心境为之一新,收获甚大,非常难忘!</p> <p>再见,华州,我们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