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9月25日,考察队从日喀则经羊卓雍措抵达拉萨,行程359 km,里程虽然不长,但由于一路上具有西藏特色的限速,到达拉萨时已是晚上8点钟。途中,考察队翻越了宁金抗沙雪山(7206 m)附近的山口、欣赏了著名的卡若拉冰川后,记录到了6只岩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羊卓雍措</span></p> <p>由于连续的高强度工作,科考队在拉萨修整了一天。2020年9月27日,天气多云,考察队继续早晨8点钟出发,在109国道上沿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谷地北上经那曲抵达安多县城,行程约460 km。念青唐古拉山是西藏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也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在宗教上,与纳木错一起也是藏区人民心中的神山圣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念青唐古拉山</span></p> <p>那曲市位于念青唐古山和唐古拉山之间,因怒江上源那曲得名,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一路上,随处可见高原之舟-牦牛(<i>Bos grunniens</i>)在高寒草甸上徜徉。对于藏族人民来说,牦牛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浑身是宝,为藏族人民提供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有着牦牛的影子,牦牛既是青藏高原的象征,也是藏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是由于牦牛浑身是宝,惠及高原上人们的衣、食、住、行、运诸方面。穿,牛皮牛毛;吃,牦牛肉、奶及其乳产品;住,牛毛帐篷;行和运,乘骑以及驮货运物……此外,牦牛粪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燃料,藏族人民用它烧茶、煮肉、取暖、照明……</p><p>因此在藏区,牦牛图腾如影随形:房门上的牛角,“牛脸”式的窗框装饰,以及随处都可见的、晾干的牛粪被堆成堆、码成墙。因此,没有了牦牛,藏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是无法想象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藏族墙上的牛粪饼</span></p> <p>安多县地处西藏那曲市北部,唐古拉山脉南侧,境内的错那湖是澜沧江的源头。抵达安多县城后一下车,考察队某队员就嘟囔了一句:“啥鬼地方,刚下车就开始喘”。随后领队杨维康研究员查看了一下当地海拔,近4700 m。</p> <p>2020年9月28日,天气阴转多云。今天的目的地是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由于里程近700 km,经历了吸氧也没睡踏实的一夜后,凌晨6点考察队离开了安多县城,在日出时分抵达海拔5231 m的唐古拉山口。然而天公不作美,云朵遮住了太阳的光芒,考察队集体合影留念后进入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地区。</p> <p>在地理上,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明显不同。唐古拉山是西藏与青海省的界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蒙语是指“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最高峰冬拉丹冬(6621 m)是我国长江源头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翻越唐古拉山后,野生动物渐渐多了起来,藏野驴、藏原羚时而可见。经过长江源头第一镇-唐古拉山镇(沱沱河)后,考察队进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随处可见的藏野驴、藏羚羊让人流连忘返,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淌。</p><p>从安多至格尔木,沿青藏公路,我们总计记录到藏原羚,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共148群,831只。除了野牦牛距离公路较远,其他三个物种距离公路均很近,它们埋头吃草,根本无视公路上连续呼啸而过的各种车辆,有的个体甚至就在路基旁肆无忌惮的吃草,距离公路不足20米。这表明它们已经充分适应了公路上行驶车辆的干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古拉山</span></p> <p>在巍峨的昆仑山玉珠峰下、圣洁的不冻泉旁,考察队拍摄到了威武雄壮、野性十足的野牦牛。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体格最健壮、性情最凶猛的食草动物,其典型特征就是身体强健,肩部明显隆起。野牦牛一般不主动进攻人,成群的野牦牛会主动逃避敌害;最可怕的是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甚至是行驶中的汽车。在实地考察中,新藏公路沿线并未发现野牦牛,分析认为这可能与新藏线考察区位于野牦牛分布区的西缘、且种群数量较少有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野牦牛集群</span></p> <p>经过连续15个小时的野外工作,考察队于晚上9点30分抵达格尔木市。这也意味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研究员团队2020年的青藏高原科考工作暂告一段落,考察队将返回新疆,明年再会。</p> <p><b>今日明星 野牦牛 <i>Wild Yak</i>,<i>Bos mutus</i> 或<i> Bos grunniens mutus</i></b></p><p>野牦牛是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物种,家牦牛(<i>Bos grunniens</i>)的野生同类;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Ⅰ保护物种,IUCN易危 (VU) 物种 (Harris & Leslie, 2008)。野牦牛体长可达2m余;肩部中央具显著凸起的隆肉,站立时略显前高后低;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披长达40cm以上的长毛;尾端长毛形成簇状;两性均具角,角形相似,但雄兽的角比雌性者大(汪松,1998)。野牦牛栖息于海拔4000-5000m间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地带,对高寒环境具有极强适应性,能充分利用高寒草地牧草资源,耐粗、耐劳;在空气稀薄、寒冷、牧草生长期短等恶劣环境条件下能生活自如、繁衍后代。集群生活,小群10余头,大群可达百余头或数百头;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以及一些非禾草类草本植物为食,也少量采食一些灌木 (Schaller and Gu, 1994)。</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野牦牛</span></p> <p><b>参考文献</b></p><ol><li>Harris, R.B. & Leslie, D. 2008. Bos mu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www.iucnredlist.org>.</li><li>Schaller, G.B. & Gu, B.Y. 1994. Ungulates in Northwest Tibet.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10(3): 266–293.</li><li>汪松. 1998.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li></ol><p style="text-align: right;"><b>作者:徐文轩;陈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