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铁道兵抗美援朝英烈与杨连第、史元厚烈士

胖瘦

<div><br></div><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b> 纪念铁道兵抗美援朝英烈与杨连第、史元厚烈士</b></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 林建军</b></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b></font><div><br></div></h1> <h1>这是一张非常经典的铁道兵老照片。照片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造型为一根竖立的钢轨,顶端有大红色的五角星。</h1><h1> <br></h1><h1>这座纪念碑坐落于朝鲜平安南道安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内。这座烈士陵园今天被称为“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h1><div><br></div> <h1>纪念碑正面书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郭维城司令员题写。</h1><h1><br></h1><h1>纪念碑背面的碑文经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后,由时任指挥部秘书的浦大铨书写。全文如下:</h1><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与朝鲜人民军铁道部队、朝鲜铁路职工并肩携手,在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英明领导下,抢修、运输、防空、新建,互相配合,粉碎了敌人疯狂轰炸及其他一切破坏我铁路交通的阴谋,赢得了“钢铁运输线”的崇高荣誉。为了朝鲜的自由独立,为了祖国的安全繁荣,为了远东与世界的和平,烈士们洒鲜血,抛头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远活在中朝人民心里,鼓舞着中朝英雄儿女,从胜利走向胜利。烈士英名,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 公元一九五四年五月立 。</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今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今天被称为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font><font color="#b06fbb">照片转自网络</font></b></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建在史元厚岭上,烈士陵园中的第一座墓就是史元厚墓。史元厚是一名志愿军铁道兵烈士,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牺牲,朝鲜人民为了纪念他,将安葬他的龙潭岭改名为史元厚岭,将他牺牲的龙潭池改为史元厚池。</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的早期照片</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b>2014年9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举行修缮工程开工仪式。</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焕然一新的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今天的史元厚烈士墓</b></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专程赶赴安州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b></font></h1> <h1>2015年10月11日上午,参加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专程赶赴安州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他瞻仰了英名墙,并仔细考察了修缮一新的烈士墓区、纪念碑、纪念广场等设施。</h1><h1><br></h1><h1>刘云山在祭扫活动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向长眠在朝鲜大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致以沉痛悼念,向所有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及烈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参与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工程的中朝两国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h1><div><br></div> <h1>从烈士陵园早期的照片可以看出:在史元厚的单人墓之后,是两座高大的合葬冢。今日烈士陵园英名墙上的1000多名烈士,尽数都在合葬冢中。</h1><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用中朝两国文字书写的英名墙简介</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志愿者朋友孙嘉仪提供</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b>英名墙碑文显示:</b><font color="#167efb">为了永远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的不朽功勋,不断传承和发展中朝友谊,2014年至2015年,中朝两国政府合作修缮了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并在陵园内新建烈士英名墙以铭刻烈士姓名。</font></h1><h1><br></h1><h1><font color="#167efb">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1156人,其中有名烈士1056人,无名烈士100人……</font></h1><div><br></div><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英名墙全貌(连心亭内)</b></font></h1><div><br></div> <h1></h1><h1><b style=""><font color="#39b54a">我的解读是:铁道兵烈士和铁路局牺牲职工一共是1156人。因为烈士陵园中安葬的包括抗美援朝牺牲的铁道兵烈士和铁路局职工。</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39b54a">最重要的:这并不是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人员的全部。</font></b></h1><div><br></div><div><br></div> <h1> <font color="#b06fbb"><b>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为杨连第烈士题词</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铁道兵抗美援朝浮雕</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林建军拍摄于中铁建《铁道兵纪念馆》</b></font></h1><div> </div><div><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纪念日,在共和国烈士纪念日前夕,纪念铁道兵抗美援朝英烈更是意义深远!</font></b></h1><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道兵抗美援朝英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以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b></h1><div><b><br></b></div> <h1>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随着战场不断扩大,志愿军后方补给、军需物资运输成为首要问题。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率所属3个师2个团,共计10万余人,于1950年11月6日起相继入朝执行战地铁路保障任务。1953年1月,正在国内整训和施工的解放军铁道工程师第五、六、七、九、十、十一师入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领导下执行抢建铁路新线任务。</h1><div><br></div> <h1>第一次战役期间,朝鲜北部铁路遭到严重破环,仅107公里能维持通车,其中满浦至熙川铁路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主要供应线。到1951年3月,共计前进抢修923公里,为前线部队提供了有力保障。</h1><h1><br></h1><h1>朝鲜战争停战后,志愿军铁道部队投入铁路复旧,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第一期复旧工程共修复、改善、新建桥梁282座,线路19处,车站34处,给水37处,隧道21座,完成土石方21.9万多立方米。第二期复旧9条线路共74项工程和3个机务段等。</h1><div><br></div> <h1>在前进抢修、分段保障、抗洪抢修、粉碎“绞杀战”、反登陆紧急备战以及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中,志愿军铁道部队共抢修桥梁2294座次,抢修路线14691处次,抢修隧道122座次,抢修车站3648处次,共计近1500公里;抢修通讯线路20994条公里;新建铁路212公里;为创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作出了巨大贡献。</h1><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抗美援朝纪念章</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一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h1><h1><br></h1><h1>为保证朝鲜战场铁路畅通,一师奉铁道兵团的命令,于第一次战役结束的第二天(1950年11月6日)开始跨过鸭绿江,入朝执行战区铁路抢修任务,成为铁道部队入朝最早的部队。</h1><h1><br></h1><h1>铁道兵团第一师在朝鲜战场的铁路线上,进行了历史上罕见的轰炸反轰炸、破坏反破坏的殊死斗争,在前进抢修、防洪保桥,特别是在反“绞杀战”中,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恶仗,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几百名烈士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国土上,涌现出了坚持百岭川76昼夜的英雄集体、以登高英雄杨连第为代表的英雄群体。</h1><div><br></div> <h1>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规模最大和带有国际性质的一次战争。以侵朝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依仗其空中优势,集中大量飞机,对朝鲜北部的铁路干线、桥梁隧道、车站枢纽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切断中朝军队的后方运输,断绝前方部队的弹药补给。据不完全统计,仅1950年12月初至1953年7月间,敌军出动各类型飞机58960多架次,投掷各种炸弹19万多枚,重约9.6万吨,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投向英国本土炸弹的1.5倍,在通车线上平均每7米即投弹1枚。</h1><h1><br></h1><h1>由于敌机的狂轰滥炸,战争初期朝鲜铁路干线基本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能够勉强通车的只有100多公里,形势十分严峻。第一师与稍后入朝的兄弟部队一起,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用他们的勇敢、智慧和钢铁意志,从鸭绿江一直抢修到离汉城不远的临津江畔,战功赫赫,名垂青史。</h1><h1><br></h1><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一师牺牲官兵223名。</b></h1><div><b><br></b></div><div><b><br></b></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二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0年7月20日,奉铁道兵团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二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二师。刘振寰任师长。从12月开始,在全师进行为期3个月的抗美援朝教育。</h1><div><br></div> <h1>1951年3月15日,以肖春先副师长为首的“赴朝参观团” 赴朝。3月30日,铁道兵团命令二师停止湘桂线来睦段新建,接受抗美援朝任务。4月10日至11日,全师组成6个专列,由广西柳州出发北上,参加抗美援朝。</h1><h1><br></h1><h1>4月24日,抢建鸭绿江便线开工。28日便桥抢建全面开工。5月13日,鸭绿江便线便桥工程提前5天完成任务。</h1><div><br></div> <h1>5月19日,师在安东(今丹东市)镇江山公园举行庆祝鸭绿江大桥修复通车暨入朝誓师大会。</h1><h1><br></h1><h1>5月20日至21日,师团分批由安东出发开进朝鲜,先后到达安州,担负京义线岭美至西浦和价川全线107.73公里铁路保障任务。师部驻长上里。</h1><div><br></div> <h1>5月27日,袁光任铁道兵团二师政治委员。</h1><h1><br></h1><h1>6月6日,铁道兵团在沈阳召开防洪工程联席会议,重新调整兵力部署。二师京义线新安洲以北管区清川江、大宁江2桥防洪工程划归工程总队,同时接管满浦线价川至富成段;全管区共需加固正桥11座,新建便桥5座。</h1><div><br></div> <h1>7月23日,师管区先后三次遭洪水袭击,洪水之大为朝鲜数十年罕见,先后被冲走价值7.6亿元(旧币)物资,桥梁受害11座次,线路27处次。白岭川桥2次受害,中断通车15昼夜。</h1><h1><br></h1><h1>8月28日,师奉命将价川全线及满浦线价川以北管区交出,接管满浦线价川至顺川段与平元线顺川至西浦段管区。管区总延长151.1公里。</h1><div><br></div> <h1>10月7日,三角地区的封锁被打通。10月中旬,美机实施绞杀轰炸,仅京义线万城至肃川间被炸145处次,满浦线泉洞至龙源里间157处次。10月24日,师在朝鲜长上里召开第三届庆功大会。同日,由京义线肃川站向北开出6列空车的第三列机车脱轨,造成后续3个列车149辆车皮被阻断在2公里线路上,遭美机轰炸,炸毁机车1台,车皮32辆。10月29日,师集中2个团由南向北抢修“317”段铁路,并与定州铁路局组成现场指挥所,由副师长肖春先及定州铁路局长刘建章共同指挥抢修。</h1><h1><br></h1><h1>11月8日,“317”段铁路抢通。</h1><h1><br></h1> <h1>12月1日,师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决定进一步改善“317”线路质量,保证随炸随修。12月9日,经部队日夜奋勇抢修,再次打通被封锁46天的“317”地段,取得“317”地段反绞杀斗争的最后胜利。12月15日,兵团前指和定州分局通电表扬12团、22团在京义线肃川、万城间316公里至319公里段抢修取得的重大胜利。兵团前指对12团、22团分别发给工程奖金各3亿元(旧币)。</h1><h1><br></h1><h1>1952年1月下旬,师管区先后发现美机投掷的细菌弹、毒品等10余次。</h1><h1><br></h1><h1>4月6日,桥梁2团机枪排击落美机1架。</h1><h1><br></h1><h1>5月18日,铁道兵团命令二师接管京义线清川江正便桥的抢修及修复工程。</h1><h1><br></h1><h1>8月4日,线路22团团部驻地孚白里与3营11连驻地山羊里遭美机袭击,投弹14枚,毁民房6间,伤8人,亡11人。</h1><div><br></div> <h1>9月7日,抢修指挥部命令22线路团前进抢修京义线黑桥至新幕段86公里铁路。11月21日,铁道兵团通令嘉奖22线路团前进抢修完成任务。</h1><h1><br></h1><h1>12月15日,师召开第四届庆功大会,出席大会的功臣代表144人,特邀代表3人。</h1><h1><br></h1><h1>1953年1月17日,师奉命派出22团3营支援工程总队抢建大宁江第三便桥,部队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历时4天提前完成任务。</h1><h1><br></h1><h1>2月17日至19日,师第二届党代会在朝鲜三峰里师机关驻地召开。同日,师奉命进行整编。原第2桥梁团改为第4桥梁团(即4团);原第12桥梁团改为第5线路团(即5团);原第22线路团改为第6线路团(即6团)。每团4个营,各团增建1个高射机枪连。原师直技术营改为独立机械营。4月15日,师组建军事教导营。</h1><h1><br></h1><h1>5月13日,5团管区京义线石岩水库被炸,淹没渔波至间里段长达25公里线路,冲毁桥涵5座延长363米,线路8.1公里。14日投入抢险,共集中12个连,于26日按时修复通车。</h1><div><br></div> <h1>7月10日,京义线清川江大桥遭炸。美军利用洪水对该桥进行毁灭性破坏,轰炸持续半个月,共出动B-29等飞机107架次,投弹680枚,正、便桥均遭破坏。</h1><h1><br></h1><h1>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协议,铁道线上的抢险任务结束。根据志愿军司令部“医治战争创伤,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指示,铁道部队转入修复铁路过程。</h1><h1><br></h1><h1>8月上旬,铁道兵团召开第一期修复工程会议。二师奉命在原管区组织部队进行修复,要求除清川江正桥、第三期通讯工程、汉浦给水工程外,一律在10月底完成。</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志愿军二级英雄袁孝文烈士</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志愿军二级英雄袁孝文烈士简介</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1953年9月25日,铁道兵团授予二师袁孝文(烈士)、周子和、阎万库3人为“二级英雄”。</h1><div><br></div> <h1>志愿军二级英雄袁孝文为贵州省沿河县人,1930年生,1950年入伍,1953年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 年2 月8 日,当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二师六团十一连任副班长的袁孝文,在朝鲜战场侦察被敌机炸坏的铁道线路中,双腿被定时炸弹炸断,仍坚持爬行300 多米,设置了响墩, 保证了疾驰而来的军用列车的安全,自己壮烈牺牲。师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授予“模范团员”称号。</h1><div><br></div> <h1>10月10日,中央军委电示,铁道兵团回国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归总参谋部建制。整编后,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番号。</h1><h1><br></h1><h1>1954年3月,二师奉命接受朝鲜西海岸铁路修复任务。全部工程分散于京义、平元、平德、满浦、平南、平安、沙海、长洲、江界等9线。</h1><h1><br></h1><h1>7月16日,全师整编开始,8月3日结束。师下辖5个团:原第4桥梁团改称第6团;原第5线路团改称第7团;原第6线路团改称第8团;由6、7、8团各抽2个建制连组建第9团;以原机械营为基础,扩编为第10团。撤销营建制。全师总定员8082人。</h1><h1><br></h1><h1>8月30日,二师奉命回国。</h1><h1><br></h1><h1>1955年1月19日,6团由朝鲜出发回国归建,投入黎湛铁路抢建工程。</h1><div><br></div> <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二师牺牲官兵346名(史料记录为302名烈士)。</b></h1><div><b><br></b></div><div><b><br></b></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三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1年1月31日,铁道兵团第三师奉中央军委电令,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师。2月6日,奉铁道兵团调铁三师赴朝鲜担任战时铁路抢修任务之电令,铁三师移交出正在进行的陇海线宝(鸡)天(水)段铁路改善工程,开始从宝鸡出发。2月15日至18日,铁三师全体官兵陆续经由辑安(今集安)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h1><h1><br></h1><h1>2月26日,铁三师奉命接受平元线西(浦)阳(德)段、满浦线顺(川)价(川)段、平德线新(成川)三(登)段铁路抢修任务。</h1><h1><br></h1><h1>在朝鲜期间,铁三师主要承担中线、东线的反轰炸抢修和西线蜂腰地带的反登陆备战任务。停战后,又奉命完成了朝鲜北部京义线大宁江桥至新义州段及平北全线的铁路复旧工程。</h1><div><br></div> <h1>从1951年2月15日入朝至1953年11月15日胜利回国,在2年零6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和3个月的复旧工程施工中,“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随炸随修,连炸连修”,完成桥梁、线路、车站总长152.56公里。涌现出李文柱、马寿昌、李文生、王殿功、赵志诚、王国章、谢素珍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有293人壮烈牺牲,614人光荣负伤。铁三师在捍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以光辉的业绩永载史册。</h1><div><br></div> <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三师牺牲官兵237名。【铁三师史料记录为293名,实际找到237名】。</b><div><br></div><div><br></div></h1> <h1><font color="#ed2308"><b>铁四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铁四师于1951年6月在朝鲜战场组建,其前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h1><div><br></div> <h1>1950年12月22日,直属桥梁团奉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命令,由安东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h1><h1><br></h1><h1>1951年1月1日,直属桥梁团入朝后立即接受朝鲜铁路京义线西清川江便桥抢修任务,指战员们在人生地疏、缺乏经验、料具不足、敌机疯狂骚扰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与朝鲜铁道部队共同抢修,提前17天通车。其后,直属桥梁团转移至顺川,接管铁道兵团第一师担负的东大同江第一便线桥抢修任务。2月4日,直属桥梁团1营在东大同江东便线抢修、维修中,遭到敌4架B-29型轰炸机袭击,牺牲25人,伤9人。</h1><div><br></div> <h1>3月8日正式开工抢建东大同江第二便线桥,于5月6日竣工。5月20日,开工抢修大同江正桥,于7月13日加固完工。随即又接受满浦线价川至顺川段抢修、维修任务。</h1><h1><br></h1><h1>为了加强铁路抢修力量,1951年6月下旬,直属桥梁团奉命扩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四师,兵员实力增加到4081人。下辖第4、14、24团和技术营。师部驻朝鲜富润里。抢修管区增加平元线西浦至新成川段。整编后,铁四师部队全面投入防洪施工,恢复东大同江正桥渡洪。7月下旬,东大同江便线桥被洪水冲毁,正桥保持了通车。</h1><div><br></div> <h1>1951年9月,敌以空军主要力量集中轰炸铁路主要地段,实行所谓的“绞杀战”,配合其发动的秋季攻势。铁四师奉命调整管区,担任平元线顺川至阳德及平德线北段抢修和维修任务。11月,铁四师管区内的高桥、大桥成为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遭到严重破坏。铁四师吸取反轰炸斗争经验,加强抢修准备,取得兄弟部队的配合,随敌情变化,以机动对机动、集中对集中的方法使用兵力,不分昼夜坚持抢修,终于打破了敌人的“绞杀”封锁。</h1><div><br></div> <h1>1952年1月,敌人发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部队开展轰轰烈烈的反“细菌战”防疫卫生运动,粉碎了敌人的罪恶阴谋,部队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h1><h1><br></h1><h1>1952年底,敌策划从朝鲜东西海岸蜂腰部登陆,企图挽回其侵朝战争败局。铁四师奉命进行反空降和反登陆备战。对重点桥梁、路段制定抢修方案,进行抢修演习,加强防区内铁路维护,保证了全军备战物资囤运任务提前完成,使敌人登陆阴谋未敢轻易发动。</h1><h1><br></h1><h1>1953年6月,在配合停战谈判的“前进抢修”中,铁四师奉命担任京义线开城至新幕间81公里铁路抢修。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铁四师根据铁道兵团8月初召开的复旧工程会议精神,投入了朝鲜铁路复旧施工,自9月开始至10月26日提前5天全部完成任务。</h1><div><br></div> <h1></h1><h1>在3年的抗美援朝铁路抢修中,铁四师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和锻炼。全师指战员以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与兄弟部队和朝鲜铁道部队并肩作战,保障朝鲜千里铁路成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铁四师323名官兵在朝鲜战场阵亡,涌现出何金山、陈伯悦、于琛等英雄模范,二等功臣以上人员100余名。</h1><p><br></p><h1>铁四师至1953年11月回国前,兵员实力达9576人。</h1><p></p><p><br></p><h1>1953年11月13日,铁四师奉命由驻地出发回国,结束了抗美援朝铁路抢修与战后铁路复旧任务。进驻陕西省渭南县,经过短暂休整,随即以新的姿态和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h1><p></p><div><br></div> <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四师牺牲官兵355名。</b></h1><div><b><br></b></div><div><b><br></b></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五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3年,铁路工程第五师入朝,改称“铁道工程第五师”。1月至3月,为适应铁路抢建任务的需要,师增编工程处,下设线路建筑科、桥梁隧道科、机械科、隧道科。</h1><div><br></div> <h1>1953年1月12-15日,部队分别由甘谷、天水地区乘火车出发。1月22日,铁道工程第五师部队全部通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平安北道泰川地区。立即接受了抢建龟(城)殷(山)线龟价段长23.7公里的线路任务。3月13日任务全部完成,按上级要求提前了35天。</h1><h1><br></h1><h1>在龟价段铁路抢修中,五师涌现出功臣187人。二等功臣12人,三等功臣175人。集体三等功连1个,排6个,班14个。</h1><div><br></div> <h1>4月中旬,五师由朝鲜泰川附近先后开赴球场地区。参加八(院面)德(川)线球(场)德(川)段的抢建与球场价川地区的反空降备战任务。球(场)德(川)段工程,五师担任的任务全长11.445公里。</h1><div><br></div> <h1>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7月28日,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停工一天,由师首长分赴各团讲解停战问题,师、团先后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h1><h1><br></h1><h1>8月16日,五师担负的球德段抢建工程全线展开。</h1><h1><br></h1><h1>9月20日,五师召开第四届庆功大会。参加大会的功臣1878人,立功单位代表21人,红旗竞赛优胜单位代表32人。给三等功臣授予朝鲜政府颁发的军功章和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奖给红旗竞赛优胜单位的红旗。继庆功大会后,召开了抗美援朝牺牲烈士追悼大会,悼念26位烈士英灵。</h1><h1><br></h1><h1>10月中旬,全线施工进入紧张阶段,重点工程——高28米的大填方迅速展开。</h1><div><br></div> <h1>1954年2月上旬,五师胜利完成球德段抢建任务。3月上旬,根据朝鲜形势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铁道兵司令部命令五师回国参加建筑小兴安岭森林铁路。</h1><div><br></div> <h1>铁道工程第五师于1954年3月底从朝鲜回国后,4月1日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原13、14、15团依次改编为22、23、24团。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技术兵种。</h1><h1><br></h1><h1>1955年1月,根据铁道兵命令,部队进行整编,22、23、24团依次改为21、22、23团,由师内调整增编24、25团、军士教导营。师成5团建制,团取消营的建制,直辖6个连。</h1><div><br></div> <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五师牺牲官兵33名。</b></h1><div><b><br></b></div><div><b><br></b></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六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2年5月,西南铁路工程总队与六师合并,工程总队番号撤销,统称铁路工程第六师,工程总队所属9个大队编为6个大队,配属六师每个团2个大队,直属各团领导。</h1><div><br></div> <h1>朝鲜北部沿海铁路多,腹地铁路少,从朝鲜战场的形势看,这种铁路布局已成为战略防御上的弱点。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中朝两国政府商定抢建腹地铁路。</h1><div><br></div> <h1>1952年3月底,由中国铁道部组成的朝鲜新线勘测总队入朝,从5月中旬至7月上旬,勘测了两条腹地铁路。一条自平北线龟城站开始,经满浦线球场站与平德线长上里站相接;另一条自平元线内洞站开始南行,经支下里向东与京元线福溪站相接、向西与京义线南川站相接。11月,中朝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修筑龟城-球场-长上里-、内洞-支下里间铁路的协定。根据当时美国侵略军积极策划在朝鲜东西海岸蜂腰部登陆的形势,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抢建龟城-球场段。毛泽东主席限令,参加新建铁路部队于1953年1月入朝,2月开工,4月底全线通车。</h1><div><br></div> <h1>担任新建铁路施工任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56791011师于1953年1月中下旬入朝和朝鲜人民军铁道部队第三旅,在中朝联合新建铁路指挥局(新指)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政治思想动员和施工的组织准备工作。新指考虑到龟城-球场段工程量大,又值冬季施工,难以按期完成任务,影响紧急战备,经呈请上级批准,先抢建殷(山)龟(城)线龟城至八院面段,再由八院面接通至价川,并在价川殷山间咽喉地段修建一条平行线,以适应反敌登陆作战期间对运输的要求。</h1><h1><br></h1><h1>殷龟铁路全长129.35公里,跨越东门川、川坊江、大宁江、九龙江、清川江、大同江等主要河流,穿越龟山、久阴里、退逾岭、长城?口等山峰和临江的悬崖峭壁,任务十分艰巨。</h1><h1><br></h1><h1>1953年1月31日,新指召开临时党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施工计划,对工期和质量提出了要求,并根据各师兵力和技术力量等情况,划分了任务区间:龟城至价川段工程自北而南由七、五、九师、朝鲜铁道三旅和六师分段负责;价川至殷山段桥涵线路工程由十、十一师分段负责;所有通信、给水及房建工程由3个专业分队负责。2月1日,全线正式开工。</h1><div><br></div> <h1>1953年1月,六师部队入朝,改称铁道工程第六师。1953年六师在朝鲜两次扩编。</h1><h1><br></h1><h1>1954年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成立。3月10日,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电令六师部队从朝鲜回国,4月3日至8日部队启程,4月15日前集结于甘肃省天水市一带。根据上级指示,4月至8月部队进行整编。铁道工程第六师改编为“铁道兵第六师”,隶属铁道兵领导。同时扩建师、团机关。</h1><h1><br></h1><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六师牺牲官兵50名。</b></h1><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七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3年1月,铁七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月16日至4月4日,部队冒着敌机的轮番轰炸,坚决突击,完成龟殷(龟城至殷山)铁路龟价(龟城至价川)段全长18.76公里的抢建任务。5月上旬至7月中旬,又恢复作战部队编制,完成朝鲜东海岸海防筑城守备任务。两次任务的完成,对粉碎敌人冒险登陆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到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的表彰。</h1><h1><br></h1><h1>停战后,为帮助朝鲜人民恢复家园,承担并完成了朝鲜新三铁路纽新(纽田至新高山)段全长100公里的复旧工程任务。11月5日,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在朝鲜期间仍称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进入中央军委序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这个工程技术兵种。</h1><h1><br></h1><h1>铁七师于1953年11月24日开始从朝鲜回国至1954年3月,驻河南省洛阳市休整。</h1><h1><br></h1><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七师牺牲官兵15名。</b></h1><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九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3年1月,铁道工程第九师奉命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月起担负龟(城)价(川)铁路抢建任务。全师官兵群策群力攻克2米多厚的冻土层,27团战士陶成聚创造一点突破法,提高土方施工速度,并在全线推广。施工中战士们用肩扛、车推,雨布、床单皆成为运土工具。58天内完成14.932公里的战区铁路抢建任务。同年5月,铁九师承建龟城至秦川段的抢修任务。该区段是中朝两国军队的重要补给线,更是美帝侵略者凭空中优势重点轰炸的目标。3个月内,遭轰炸720架次,投掷炸弹540枚。铁九师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把该段铁路建成“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h1><h1><br></h1><h1>抗美援朝中,铁九师有41名官兵(其中2名职工)牺牲在朝鲜战场。营职以上干部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勋章。</h1><h1><br></h1><h1>1953年11月,在宁都郡八院面车站附近修建烈士公墓,安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41名烈士。12月5日进行公祭。</h1><h1><br></h1><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九师牺牲官兵26名。【铁九师史料记载有41名官兵(其中2名职工)牺牲在朝鲜战场,实际只找到26名。】</b></h1><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十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2年底,为了防范美军在朝鲜半岛东西海岸狭窄地带侧后方冒险登陆,改变朝鲜北部及沿海铁路易受攻击、腹地铁路少的战略弱点,根据中朝政府协议,中国人民志愿军加派铁道工程部队进入朝鲜。在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的统一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奉命参加战时铁路龟殷线和德八线抢修抢建任务。</h1><h1><br></h1><h1>1953年1月,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出国赴朝鲜抢建龟殷铁路(全长129.35公里)和德八铁路(全长86.78公里)。部队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克服重重困难,与兄弟部队一起,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h1><div><br></div> <h1>据史料记载:全师在龟殷铁路一期任务中,因工死亡4人,交通事故亡2人,飞机炸亡2人,病亡3人,意外亡2人,因工重伤76人,轻伤101人。荣立二等功7人,三等功194人,集体二等功班1个,集体三等功排11个,有11个班获得朝鲜军功章和奖品。</h1><h1><br></h1><h1>在抢建德八铁路中,因工死亡3人,飞机炸亡1人,意外亡2人,重伤77人,轻伤195人。荣立二等功13人,荣立三等功61人,422人获通令嘉奖或表扬,1个营获红旗营称号。1954年4月25日,德八铁路建成通车。5月3日举行通车典礼。</h1><h1><br></h1><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十师牺牲官兵24名。</b></h1><div><b><br></b></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十一师</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1953年1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农建五师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1月10日,师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宣读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命令,讨论布置农场移交、部队赴朝行动,进行思想动员工作。1月16日,部队由普济圩乘轮船出发,次日拂晓抵达浦口进行换装。1月22日部队抵达辽宁石山镇待命。1月27日,部队分乘6列火车由石山出发,于29、30日到达朝鲜平安道顺川郡一带宿营。</h1><h1><br></h1><h1>在朝鲜担任抢建抢修任务中,受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指挥。</h1><h1><br></h1><h1>在朝鲜战场完成龟殷线介殷段抢建和德八线铁路新建任务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1954年6月6日电令,于6月20日回国抵达河南新乡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一师,在铁道兵领导下,参加祖国铁路建设、国防建设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h1><h1><br></h1><h1><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十一师牺牲官兵17名。</b></h1><div><br></div><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b>铁道兵直属桥梁团</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1>【铁道兵直属桥梁团抢修抢建铁路工程略】</h1><p><br></p><h1>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直属桥梁团牺牲官兵56名。</h1><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铁道兵直属单位</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1>【铁道兵直属单位抢修抢建铁路工程略】</h1><h1><br></h1><h1>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直属单位牺牲官兵121名。</h1><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据不完全统计,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官兵1511名。</b></font></h1><div><b><br></b></div> <h1><b style=""><font color="#39b54a">目前可见的几个官方数字——</font></b></h1><h1><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其一、《铁道兵简史》在103至104页记录:在执行抢修任务中,有1131位同志英勇牺牲。</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其二、铁道兵史料办公室编印的《铁道兵综述大事记表册》记录: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抢修过程中有1336名同志牺牲”。</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就我的解读: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铁道兵牺牲人员的数字要做到精准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中不能忽视的是还有一部分铁路局当兵的职工尚处于界限模糊状态,史元厚烈士就是这种情况。</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 style="">据我所知:铁道兵史料办的牺牲人员名单有漏登和重复登记的情况,并且还不包括战伤回国后牺牲在野战医院的人员。这些烈士可见于全国各省、市、县和地区志书中的“英名录”、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官网《中华英烈网》、相关野战医院的墓地登记册和烈士墓碑文等。</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即“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中的英名墙·志愿者朋友孙嘉仪提供</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b>浩气长存</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ed2308"><b>志愿军一级英雄杨连第</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转自《丰碑 抗美援朝图片集》</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铁道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有登高英雄杨连第。</h1><h1><br></h1><h1>杨连第是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党委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的烈士。天津市北仓区人,1919年出生,1949年2月参军,中共党员,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1团1连副连长。</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杨连第</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b>杨连第的英雄事迹可见于《铁道兵简史》:</b><div><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b>8号桥位于深山峡谷之中,墩高达45米。杨连第搭“单面云梯”,带领战士攀登上去。</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1949年8月,杨连第在陇海铁路洛阳至潼关间的8号桥上,创造了著名的英雄业绩。8号桥位于深山峡谷之中,墩高达45米,是当时全国铁路最高的桥梁,在抗日战争中被破坏,只剩下5个桥墩孤立半空。修复大桥成为陇海铁路通车的关键。</h1><h1><br></h1><h1>由于5 个桥墩被破坏的高低不平, 必须一一登上墩顶,削高补低才能架好桥梁。工地上缺乏工程器材,困难重重。杨连第经过细密观察, 大胆提出:利用墩身上每隔3-5 米就有建桥时留下的突出墩面约4 寸的铁夹板,做一根带钩的木杆, 钩住铁夹板顺杆往上,搭“单面云梯”登上去,并带领20 名战士奋勇登高作业。</h1><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8号桥为“杨连第桥”。</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这是陇海铁路8号桥模型。</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林建军拍摄于中铁建《铁道兵纪念馆》</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经过4 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爬,杨连第率先登上墩顶,并同大家绑扎了82 根脚手杆组成的云梯。接着他在距墩顶一米处用木板做掩体,用炸药爆破铲平墩顶,连续3 天爆破100 余次完成任务,使大桥提前20 天通车。杨连第以他的勇敢和智慧被誉为“登高英雄”。1950 年10 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选入大会主席团。</h1><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杨连第(后排右4)等铁道兵英模代表·转自网络</b></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在《铁道兵英烈名录》147页记录的杨连第烈士</b></font><div><br></div></h1> <h1>1950年11月,杨连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h1><h1><br></h1><h1>1951年2月,抢修沸流江大桥,杨连第带一个组负责起重钢梁,7天任务4天完成。5月,抢修龙津江大桥,他攀着桥墩上垂下的半截单钢轨,爬上18米高的孤立桥墩,取下墩顶40多根方木,解决了抢修材料急需。9月,他当选志愿军归国参加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并应邀列席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h1><h1><br></h1><h1>重返朝鲜前线后,1952年5月15日上午,副连长杨连第正在清川江大桥上指挥起重钢梁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壮烈牺牲。</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的杨连第烈士墓</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p></p></h1><h1>中国人民志愿军党委为表彰杨连第的英雄事迹,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的连队为“杨连第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特颁发政令,追赠杨连第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h1><br><p></p><h1>杨连第牺牲后从朝鲜回到了祖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h1><p><br></p><h1>为纪念杨连第的不朽功绩,铁道部命名8号桥为“杨连第大桥”,在桥头上建立纪念碑。</h1><p></p><p><br></p> <h1><font color="#b06fbb"><b>陇海铁路八号桥改名为“杨连第大桥”。图为“杨连第大桥”全貌。</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ed2308"><b>罗盛教式的铁道兵烈士史元厚</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史元厚·转自“史元厚纪念册”</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b>史元厚烈士牺牲经过:</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font color="#167efb">1953年12月1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八分团来到史元厚所在的部队。慰问团住的宿营车停在安州火车站附近,史元厚和几个战友被派去担任警戒。</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font color="#167efb">安州火车站后面有座龙潭岭,山脚下有个龙潭池,当史元厚和战友们路过这里时,有几个朝鲜儿童蹲在爬犁上滑冰,突然间,从龙潭池传来了惊叫声,原来一位朝鲜儿童陷入了冰窟,他两只手扒在冰上,挣扎着向人们呼救。</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r>听到呼救声,史元厚飞快地向龙潭池跑去。他脱掉棉衣,跳到冰上伸手拉那个落水儿童。突然,他和儿童一起落入冰水中。史元厚毫不犹豫地钻入水底,来回游动寻摸落水儿童。他好不容易摸到落水儿童,双手吃力地将其托出水平,又推到冰面上。“哗啦”一声,随着塌陷的冰块,儿童又跌进水里。这时,史元厚竭尽全力把头伸出水面,换了口气,又潜入水底。摸了好几圈,再次找到了落水儿童,用足力气把他再次推出水面。但因冰薄,儿童再次坠入水里。<br>在冰水中,已被冻成半昏迷状态的史元厚竭尽全力第三次潜到水底把儿童托出水平面,用尽力气一推,把儿童推到了冰上。</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r>落水儿童得救了,但史元厚却再也游不上来了。史元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朝鲜儿童的新生,以自己的英雄行动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国际主义颂歌,在中朝友谊的史册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font><br><div><br></div></h1> <h1>1953年12月5日,朝鲜平安南道安州郡人民及所在部队3000多人为史元厚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将他的遗体安葬在龙潭岭上,并把龙潭岭命名为“史元厚岭”,把龙潭池命名为“史元厚池”。</h1><div><br></div><h1>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授予其“一等功臣”、“二级爱民模范”称号。</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简介碑</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志愿者朋友孙嘉仪提供</b></font></h1><h1><div><br></div></h1> <h1>作为参加抗美援朝的铁道兵烈士,史元厚为抢救朝鲜落水少年牺牲,在朝鲜闻名遐迩,却几乎不被铁道兵提及,在中铁建《铁道兵纪念馆》中也没有任何记录。</h1><h1><br></h1><h1>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原因很多。与登高英雄杨连第一样,史元厚曾经也是铁路局职工,这也许是最主要的原因。</h1><h1><br></h1><h1>史元厚是铁道兵吗?是!请看以下史料记录:</h1><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b>史料记录一:</b></font></h1><h1><br></h1><h1>在《中华著名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第28卷118页中,记录了史元厚烈士:1947年6月的一天,潘庄村里鞭炮齐鸣,欢送史元厚等5名青年参军。</h1><div><br></div><h1>史元厚参军后,被编入鲁南军区独立团。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b>独立团奉命南下。部队开赴徐州,经过整编,于1949年5月26日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史元厚被分配到警卫连当战士。</b>接着他们又奉命打过长江,直奔上海,接管了上海铁路局。</h1><h1><br></h1><h1>在上海,史元厚所在的部队又改编为铁路警察部队。他变成了一名保卫铁路的人民警察。</h1><h1><br></h1><h1>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史元厚积极要求上前线,先后向组织递交了7次赴朝申请书。<b>1953年2月,他的申请终于被批准,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警卫连。</b>上海铁路局召开了欢送大会……<br><br></h1><h1>赴朝后,史元厚所在的铁道兵部队,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运输,保卫铁路安全。</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1953年的《光明日报》</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ed2308"><b>史料记录二:</b></font></h1><h1><br></h1><h1>《光明日报》1953年12月第1620期刊•刊登:<br>大字标题——<b>志愿军战士史元厚抢救朝鲜儿童光荣牺牲•朝鲜平安南道安州郡人民隆重举行追悼会•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史元厚烈士光荣称号</b></h1><h1><br></h1><h1>【新华社平壤八日电】<b>朝鲜平安南道安州郡人民在五日开会隆重追悼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b>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的各级指挥机关和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八总分团也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h1><h1><br></h1><h1>【新华社平壤八日电】<b>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2月5日发布决定,追认志愿军铁道兵某部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为一等功臣,</b>并授予二级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委员会根据烈士的生前意愿,追认史元厚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批准追认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模范团员。</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志愿军英雄谱》第750页记录了史元厚烈士</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b>史料记录三:</b></font></h1><p><br></p><h1>《志愿军英雄谱》第750页记录:史元厚,山东长清人,1928年生。铁道军管总局安州分局警卫连战士。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h1><p></p><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铁道兵英烈名录》有关史元厚烈士的记录</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ed2308"><b>史料记录四:</b></font></h1><h1><br></h1><h1>根据铁道兵史料办公室提供的资料,《铁道兵英烈名录》记录——史元厚,男,1927 年出生,山东省长清县人,1947 年入伍,铁道兵团警士,1953 年在朝鲜牺牲。资料记载:史元厚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警卫连战士。被誉为“罗盛教式的战士”。停战后的1953年12月1日,他在完成护送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任务后,在新安州火车站附近为救一名不慎掉入冰河的朝鲜儿童献出年仅25 岁的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一等功臣”,并授予“二级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山东省政府1954 年在他的家乡潘庄建起烈士纪念堂。1985 年,为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35 周年,朝鲜政府为其修建了铜像。安葬于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即“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中的史元厚烈士墓·转自网络</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p></p></h1><h1>通过以上的史料记录,证实了史元厚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警卫连战士。史元厚牺牲后,做各种规格宣传和纪念活动的主要是铁道部和国家各级政府单位。</h1><br><h1>195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长清县潘庄建起烈士纪念堂。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为史元厚题词: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永垂不朽 !</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史元厚烈士纪念堂·转自网络</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朝鲜劳动党、朝鲜人民为了追念史元厚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他牺牲的地方,塑造了铜像。</h1><br><h1>1985年10月,史元厚烈士的弟弟史元太同志接受朝鲜劳动党、朝鲜人民的邀请,赴朝参加了为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铜像揭幕仪式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35周年活动,受到了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 金日成的接见,朝鲜授予史元太同志二级友谊勋章,并赠送了礼品。</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201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的女儿郭梅在父亲题词的纪念碑前。</b></font></h1><h1><div><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b>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后代们在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背景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333333">201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的女儿郭梅来到了烈士陵园,冒雨祭奠铁道兵抗美援朝英烈,完成爸爸的心愿,并在爸爸题词的纪念碑前留影。</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1><font color="#333333">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后代们,在祖国70岁生日前夕远赴朝鲜各地,为牺牲在朝鲜半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们扫墓,并在烈士陵园内重新吹响了我军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冲锋时的集结号……</font></h1><div><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font></b></h1><div><b><br></b></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b>70年悠悠岁月逝去,当年的铁道兵已经撤编36年,但是铁道兵烈士却永远活在铁道兵人心中!活在中朝两国人民心中!</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r><h1><b>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永垂不朽!<br></b><b>铁道兵烈士杨连第永垂不朽!<br></b><b>铁道兵烈士史元厚永垂不朽!</b></h1><div><b><br></b></div><div><b><br></b></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b>感谢志愿者朋友孙嘉仪!<br></b></font><font color="#ed2308"><b>感谢志愿者朋友风铃儿!<br></b></font><font color="#ed2308"><b>感谢照片拍摄者!</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h1><font color="#ed2308"><b> </b></font><b> 完稿于2020年9月30日 </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