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中秋

穆红

<p>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潮汕地区,“拜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潮汕人习惯称“拜月”为“拜月娘”。</p> <p>因为月属阴,叫太阴娘,所以叫月娘。</p> <p>俗话有句“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拜月的主体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p> <p>潮汕人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今天的汕头,随着城市化进程,百姓的居住在楼房,民间习俗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如今只有老城区的老住户,才保留着这样的传统。</p> <p>拜月的贡品主要有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以及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p> <p>除了这些,还有形式多样的纸贡品,里面除了平时拜神都会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宝的“皇金”,还有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案头帘”、像桶一样的“贡”,以及做成莲花、菠萝、仙桃等形状的花篮。</p> <p>拜月娘的供桌上不能少的就是“芋头”。传说是百姓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芋头”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p> <p>供品也是应有尽有,除了传统进供物品之外,各家各户也不相同,各展其能。烟、酒、茶,等等。</p> <p>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阳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p> <p>希望找到如意君郎,向月娘祈祷,定能如愿以偿。</p> <p>不少小孩在中秋拜月都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自己读书聪明,成绩优秀。</p><p><br></p> <p>瞧瞧这虔诚的模样,也不知道她向月娘许了什么心愿。</p> <p>每到中秋夜,汕头老市区内,游人如潮,绝大多数都是去近距离的感受潮汕的中秋拜月习俗。</p> <p>市区的居民,也会在中秋夜,点亮几盏烛光灯,一家或几家,不分老幼,围坐品茶。这样温馨的感觉,我们似乎分别了太久。</p> <p>这一对父子,默默的坐着,儿子陪伴父亲,我在边上站了很久。父亲似乎有些老年痴呆了。</p> <p>儿子很仔细的为父亲擦干净父亲流下的鼻涕。我不禁赞美了几句,儿子友好的向我说道,应该的,应该的。</p> <p>老街区的巷子很深,每一个家庭都毫无例外的为月娘摆上供品。</p> <p>这一天,也会有大妈在街区里的“老爷”庙里守护着。</p> <p>除了拜月娘之外,还有烧塔的习俗。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喻示生活像烧塔的火焰一样红红火火。</p> <p>中秋这一天,当地居民会在空旷地带用砖砌一个塔。</p><p>砌塔的工艺相当讲究,塔的顶端是开放式的,像大烟囱,其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有两三米,高的有四五米高。直径从几十厘米到一米多。其塔的造型和我们日常所见的完全相仿。</p> <p>塔底会留下“火门”,用于放柴。点燃到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透明时,称为“红塔”。烧塔过程中,会加一些助燃物,常用的就是撒盐,火苗时而会蹿过塔顶。而当烧到红塔时,便不会再烧。一般都要烧到午夜。</p> <p>汕头林伯欣广场</p> <p>中秋夜月下的汕头市花雕塑。</p> <p>时代广场喷泉</p> <p>汕头莲花山</p> <p>中山公园夜景</p> <p>汕头街道夜景</p> <p>汕头特区标志</p> <p>樟林古港夜景</p> <p>潮汕古城牌坊街</p> <p>木棉花开的韩江</p> <p>著名的开元寺</p> <p>街头巷尾的工夫茶</p> <p>汕头老城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