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语”你同旅--记赣州经开区第三次语文教研活动

陈明皎

<h3>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h3><h3> 9月29日下午,赣州经开区初中语文第3次教研活动,正在赣五中3楼考务办举行。</h3><h3> 本次活动分听课,微讲座,评课三个环节进行。</h3> <h3>  执教的是赣五中年轻的欧阳佩和熊家华老师,两位教师就《孤独之旅》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h3> <h3>  首先欧阳佩老师授课。</h3><h3> 本节课以小说的背景导入,接着又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h3><h3> 教学主要以“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为线索,贯穿整节课堂,主要从“感孤独之旅”“探孤独之心”和“赏孤独之景”三个板块,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去揣摩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h3><h3> 最后“悟孤独之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进一步领悟本节课的主题。<br></h3> <h3>  接着熊家华老师授课。</h3><h3> 熊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然后理清小说情节并利用小说三要素感知故事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明确心路历程;再接着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适当分析,最后探究主题,明确文章主旨。<br></h3> <h3>  然后经开区语文兼职教研员何光玉主任,针对今年的中考语文考题,开展了具体而有效的“九年级语文教学微讲座”。</h3><h3><br></h3> <h3>  最后全区各校语文老师代表评课,一一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与有效的建议:</h3><h3> 欧阳老师围绕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教学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整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在突破重难点部分,欧阳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历程,让学生从“孤独之旅”中感受到主人公的“成长之旅”。在教学过程中,欧阳老师的课件在投影显示的时候出了点意外,但是,她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应对,通过语言表述弥补课件显示的不足。 不足之处是,在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分析杜小康心理的微妙变化,不提倡直接“贴标签式”的给出答案,那样的话,学生的感受可能不那么深刻,也不利于对主题的深入理解。<br></h3> <h3>  熊老师的课围绕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主题进行,教学思路清晰,对主题的探究部分能够结合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交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是“品味语言”的环节,应该围绕本篇小说“诗化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br></h3> <h3>  我们的评课老师还给出了贴心的指导:本单元选入的三篇小说富有特色,教学重点各不相同:《故乡》,教学重点是人物赏析;《我的叔叔于勒》教学重点是情节,而本课的重点是环境描写的赏析。</h3><h3> 欧阳老师和熊老师都有抓到这个重点,如果能边赏析边总结作用效果,落实考点,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则更好。</h3><h3> 建议课后的阅读提示和课文中的旁批标注,要充分利用起来。<br></h3> <h3>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h3><h3> 《孤独之旅》不仅是杜小康的一场孤独放鸭之旅,还是生命在孤独中成长变化之旅, 更是人物命运发生奇迹转变之旅。</h3><h3> 我相信,我们这一趟“孤独之旅”,收获多多。</h3><h3> </h3> <h3>【何光玉名师工作室成员:吴中鸿、巫志伟、袁明、钟小蓉、余新华、冷兴、陈桂英、徐海兰、谢增秀】</h3>

老师

孤独

教学

小康

描写

心理

欧阳

学生

语文

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