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雷隆隆</p><p>插图:雷隆隆</p><p>编辑:大 海</p> <p> 四O三,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怀去叙说它哪?似乎又说不清楚!我没有土生土长在哪里,前十多年的事一概不知。但是有了父母与它休戚与共的大半辈子坚守,便又有了我这后来者的小憩与经常的探视。 </p><p> 1972年年关,在河南老家初中毕业的我,肩搭两个老式提包,千里迢迢到湖南石门县,寻找父母所在单位——四O三地质队。因我的户口从小在那里,长大了,需要就业。记得到达石门那日,漫天雪花,地上皆白,我走进了四O三大门。</p><p> 大门口大招牌“湖南省地质局四O三地质队”,赫然醒目。进出的卡车,车门上印有字母—-HNDZ403。“番号”、“代码”?不是部队,就是尖端科研基地 ?刚见面就镀了层神秘! 印象之二,这单位挺大。南北长约八九百米,东西宽五六百米,横卧在石门县城关镇的最北端。其实离县城闹市区还有好几里地。</p><p> 院内房屋谈不上风格,几乎是低矮的平房,青砖黛瓦,外墙统一刷着青灰色。工作区与生活区,没有绝然分开。如果硬分的话,中间为家属区,北边办公区,南边生产生活区。中间部分十多栋房子,由东边大门口往西一栋栋排跶过去。每栋十二三户人家,每户两间房。栋与栋之间,齐整平直,栋距也大。整个大院像巨大的五线谱页面,上面镶满了大大小小的灰色音符。</p><p> 我家住在最后排,这排房子最长,紧贴后面铁路的陡坎而建,房前也是个坎,要高出前方下面的房屋一大截。居高临下,可俯瞰群群山雀在幢幢房顶的斜翅飞翔。房后不少小菜地,是一些职工茶余饭后自发沿斜坡所垦,大大小小,曲曲绕绕,满坡的绿色。后窗打开,能仰视六七丈高大护坡上的铁路——焦柳线,它北起河南焦作,南达广西柳州,为三线备战线。也可以说,铁路大护坡就是四O三队的西围墙。火车,在四O三院边上空雄纠纠地碾过;火车,成了四O三整幅图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离石门火车站不足四里远,那些南来北往的火车,除少量在石门不停靠疾驰而过的直达快车外。大部分车辆,无论客车与货车,到了四O三地段,都需减速鸣笛。蒸汽车头牵着滚滚巨龙,喷着黑烟白雾,嚎叫着,在这里极尽威风。夜深人静时候,火车来去过往的震动轰鸣,更为清晰强烈。开始觉得嘈杂难忍,后来习惯了,金戈铁马入梦来,火车不叫,反倒睡不着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家属区还有个小池塘,那里有蛙声、飞蜓与小鱼儿,是小孩子常去绕着玩耍的地方。听说,当时四O三常住户人口,已经有2000来人。</p><p class="ql-block"> 家属宿舍的北面,是机关办公区。类似大型的四合院,一圈的两层楼,每间办公房门侧钉有白底红字的标识牌,有队党委、政治处、办公室、地质科、生产科、行政科、财务科、供应科等等,院中央是篮球场。不远处,有独立小院的汽车队,近二十辆大大小小的汽车,不停出出进进。仅看这份固定资产,就知其家底的来头与分量!四O三属中央驻湘的正团县级单位,所配的苏联产的嘎斯69小汽车,代表着当时单位的社会级别与地位。其附近还辟了一处园中之园,秘级更高。大门紧锁,除少量专业工作人员外,四O三其他职工不许入内。没有挂牌,只听人相传,是省地质局的资料库。尽管围墙老高,里面茁壮的棕树叶与金黄的釉子,还是伸出了墙外。</p><p class="ql-block"> 家属区的南面,依次是车间、化验室、澡堂与大礼堂。车间里机床飞转,马达轰鸣。门口散放着钻机、钢架、钻杆,竖立着油筒。职工澡堂贴建在围墙边的西南角。大礼堂,这头搭有舞台,供开大会或文艺演使用;哪头为职工大食堂。 </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难识四O三。大人不理小孩的事情,小孩也看不懂大人的工作。我在弟弟们的带领下,只能默默地鱼贯其间,静观水面的涟绮。四O三,俨然是一个小社会,食堂、澡堂、商店,学校、医务室、电影场、缝纫组,应有尽有。我感觉,在那大反封资修的特殊年代,人们搭讪、扯闲话,最能反映人性的率真与随意,莫过于食堂买饭、澡堂洗澡、看电影与上厕所这些地方了。四O三澡堂,内部偌大的空间,用砖与水泥隔出排排组组的洗浴小区间。水龙头没有雾状的华洒,只有强劲水流一股,直灌头顶与身体,冷热水可以自己调节。洗澡得先来后到,人多时需要排队等侯。在澡堂里曾听见两人对话,有些意思。光着膀子搓身的男甲,问旁边隔断满头肥皂泡的男乙,一问一答。“何时从东山峰下来的?”“刚到不久,坐邢司机的车。”“还去不?”“钻机坏了,回来拿配件,后天还上去。”“我也上山办事,搭你的车?”“驾驶室已经坐满了,要到上头车厢里坐。”“上头风太大!”“还嫌风大?不准人货混装,范司机的车,你得先给他说,再给车队袁队长说,看同意不噜!”“驾驶室里还有谁?”“张曼丽(化名)”“哈哈,我知道你喜欢贴着女同志坐”“她是后面订的座,你这骚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澡堂外有开水热水,凭票定时供应。每天职工下班时候,许多职工家属会汇聚在这里,有时水桶排队,撞来碰去,连接得好长。</p><p class="ql-block"> 下班时,去食堂买饭的人很多。那时食堂伙食比较好,蕴含着职工福利。早餐多为馒头包子油饼稀饭,中晚餐大米饭,菜谱几乎不重样。如胡萝卜烧肉、盐菜蒸扣肉、海带炖排骨、黄焖鱼、莴笋炒肉片,青椒炒腊肉,蒜苗炒鸡蛋、杂烩汤等,都是被看好的招牌菜。排队买饭,人头攒动,七八个窗口七八路纵队,买者叮叮当当,敲着碗筷,边等待边谈天说地,场面热闹的很!</p><p class="ql-block"> 放电影,算是四O三的文化盛事。队上有自己的放映设备和专职放映员,每星期,有场电影。放映地点,开始在篮球场,在大礼堂,后来在家属区与车间的三岔路口,呈流动性。只要有电影,当天必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一天。太阳还没有落山,孩子们就在放映场,用椅子凳子圈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看电影,也能看出家庭经济实力与人的性格脾气,阔绰的,朴素的,霸道的,文弱的,经常能一目了然,影场里能洋洒出众生相。总是说来,四O三的孩子们身上,浓重的地质文化因子,父母传承下来的优良风气,能够彰显出来,素质与教养比较好。那时的人际关系比较质朴,正义感也强。遇场好电影,小伙伴们会模拟、评头论足好几天。为了和谐工农关系,四O三经常开放大门,让附近的农民进来看电影。</p><p class="ql-block"> 厕所,往往只去实用,书面赧于提及。其实厕所很是印证生活质量与文明水平。当年职工住宅条件简陋,家庭没有卫生间。四O三分布有几个公共厕所,各家各户早上倒马桶、平时内急都需去公厕。我家离靠防空洞边的厕所较近。上厕所先要登高,上十来级台阶,再踏入嘎吱嘎吱发响的楼板,原来厕所悬空架在大粪池子上面。掩鼻蹲在那里,可以从蹲槽看到离木板六七尺高下方的空空荡荡,大面积翻腾的污浊之物,令人心悸。厥着屁股高空作业,也算是其时其地厕所文化的一个别样了。那时物质短缺,粮食紧张,多数人家生活拮据。如是用餐前后,人们在厕所碰到的相互问候,也会脱口而出,问对方“吃了吗?” 对“吃”字当头的关心,可是不择场所与地域!</p><p class="ql-block"> 四O三职工家庭,门口推放着藕煤与劈柴,有的养有鸡鸭,以工兼农。屋内摆设多为樟木箱杉木挑箱、木桌木凳、竹篓竹筛子,难见值钱的家当,偶有个皮箱,算是奢饰品了。路上遇到的职工,大多身着帆布工作服,脚踩褐色牛皮登山鞋,来去匆匆。此间,还处在“文革”中后期,“抓革命,促生产”仍然是主调,政治空气很浓。院里的电线杆上高悬的大喇叭,早上与上下班时,播放新闻节目、样板戏、革命歌曲,高分贝的强音,响彻到整个单位的每个角落。清晰记得四O三喇叭每天预报天气,传出来的都是“武汉中心气象台,现在预报天气……”的声音,住此说彼,让人费解。据说,武汉天气精准石门气候。</p><p class="ql-block"> 四O三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形象、方言、性格、知识、习俗不太一样,天南地北的区域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先进文化锻铸一流队伍,四O三是石门县境最大的家族,其综合实力碾压所有单位,抢尽风头。其他不说,就连日常的篮球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在石门县当地总是独树一帜,呱呱地叫。那时的我,看的是热闹,对长辈的事知之甚少。仅知道单位的头头脑脑,他们也是孩子们的长辈,有孙叔叔、常叔叔、毛叔叔、刘叔叔等。当然也知道了个别同伴及其家长的名字。“高大全”的年代,崇尚英雄,如车队的袁叔叔,能开汽车会骑摩托,懂电工,还放电影、拉手风琴,一专多能,让人感觉是“侦察兵”式的传奇人物,了不得!四O三以罗绍南为首的“三八钻机”已在全国闻名,院内更是口口相颂。由省地质局组织的东山峰磷矿大会战,正在轰动社会,如火如荼。从某种程度讲,那时的四O三,是这场会战运筹帷幄的最前沿和大本营,全省七八家地质队与上百台钻机,各路技术与装备的力量,都在此进发、中转、休整、换防......</p> <p class="ql-block"> 后来慢慢知道了,四O三的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勘查找矿,这里只是它的大队部,下属还有多个野外分队,一线职工高度流动分散,全都跋涉在大山区。绕出单位围墙的小门,穿过铁路桥下方的桥墩,前方两面大山坡,也是四O三的地盘,上面建有油库。至于在山顶修建规模大的连杆厂,哪是以后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因家境困难,我到四O三后,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小工。肩挂扁担,每天坚持劳动。在四O三挑砖建油库,粉碎矿石。到石门县城担石灰,在三江口砖瓦厂上窑。后来托四O三领导的福,让我有了到常德读高中的机会。1975年初,我和院里十多名男女青年子弟,冠了个时髦而好听的名字——知青,由四O三戴上大红花,欢送至石门花薮公社锻炼,踏向社会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四O三驻守在石门县城,浸育在周边的环境里。走出四O三大门,四方皆可览景。向西走,可攀登白云山,或站在铁路桥上,登高望远,一览青山绿水小城的气象万千。朝南走大马路,直通喧闹街市,沿路可经县一中、县二中、文庙等文化教育场地。如果选小路,过东方桥,顺老街慢慢悠悠往里走,能一步步感受农村供销社到县城大商场琳琅满目的升级, 一层层体味农民缠头巾系围裙到城里人披毛领穿皮鞋的变化。若另辟蹊径,沿澧水岸边河街而行,映入眼帘的是,麻石铺路,木质角楼,旗风招展的商铺,领略另一番古韵唯美情调。我曾无数次走进河街,在最大的肉食店里,手里攥着母亲给的肉票、豆腐票,挤在人群的夹缝中,伸长脖子,高喊着,等待计划供应的兑现。如走出四O三,转左往北,大公路傍澧水大河而下,过新安、合口、张公庙,穿沅江、资江、湘江三水,进常德抵长沙,只是路途免不了艰辛。出门径直向东,扭走在田埂小道,沐片片油菜黄花、蚕豆紫花的缕缕春风,只消一里多地,便到了澧水河边。宽阔的河床,散露的河沙,敞亮的鹅卵石,望不到尽头。特别到消暑度夏季节,温润而清澈的河水,漂浮了无数花花绿绿的高喊呐唱的游泳健儿。河流上的渡船,载着时令蔬鲜与过渡行人的打俏嬉笑,一线波光浆影,渐近渐远。</p> <p> 石门的美,原始清丽而又多姿多彩。难怪工作几十年后,曾遇到两位铁路工程局长期差旅在外的业务员,对我感叹说,跑遍了全国各地,石门县是中国最干净最美丽的县城。有没有言过其实成分,不知道。但我相信,他们讲的是真心话!</p><p> 四O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澧沅两水地质先锋开拓的基础上,1961年建队,被上级批准正式命名为四O三地质队。立足石门五十多年,为国家找到了诸如铁矿、金矿、雄黄矿、磷矿、芒硝、石膏矿、海泡石等一大批矿床。在共和国的找矿史上,有着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四O三是湖南地勘系统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合理的单位之一。后来,由于地域交通与信息等因素,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在国家与省地勘局关心以及自身努力下,于2011年,单位整体搬迁常德,浴火重生,开启了新的日月纪元。四O三也是全国最后一个由县城迁入地级中等以上城市的地勘单位。在这一重大决策的确立实施过程中,我作为局机关一位工作人员,作为四O三曾经的子弟,也为此启迪过鼓动过参与过,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欣慰之感存储在心底。</p><p> 四O三如今在常德市,是全国居住环境最好的地质队之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职工安居乐业,幸福指数逐年提高。职工们在享乐奋斗成果的时候,不会忘记石门那长达半个多世纪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p><p>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虽是它的过客,也是它的游子,也会时常去拼接过往的生活碎片。四O三那凝重的沧桑的亲切的面容,澧水河那永不停歇的清凌缠绵的流水声音,都没有远去。长相忆,还历历在目,依依地珍藏在我的人生相册里......</p><p><br></p><p> 雷隆隆2020年9月28</p><p> 写于长沙书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