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丝路的花雨

云台星辰

<p><br></p><p> 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大漠孤烟、千里戈壁,也曾有金戈铁马、雄关漫道,更有敦煌飞天、佛教造像。丝路厚重的历史积淀,璀璨的艺术呈现,繁茂的经贸往来……无不让人感怀、联想、惊叹。</p><p> 2020.9.16—2020.9.24,走过丝绸之路的时候,感受到了夏日的酷暑炎热,回京之后秋雨微凉,秋天来了,夏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透过淅沥沥的秋雨,回望西北,此时串联起的是一个个焕发光彩的故事。</p><p><br></p><p><br></p> <p>NO.1 敦煌故事:</p><p> 千年丝雨“王道士”</p><p><br></p><p>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一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佛教艺术的中心。</p><p>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了敦煌,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王圆箓)俘虏了。王道士是愚昧的,也是无奈的。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其实,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的嘲讽。</p><p> 现在,这些珍贵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国家博物馆,迷人的光彩,一如往昔……</p><p><br></p><p><br></p> <p>莫高窟</p> <p>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p> <p>道士王圆箓</p> <p>藏经洞</p> <p>敦煌飞天</p> <p>佛造像</p> <p>注:以上四张图片均来自于网络。</p> <p>鸣沙山</p> <p>月牙泉</p> <p>玉门关</p> <p>大方盘城</p> <p>小方盘城</p> <p>汉长城</p> <p>敦煌雅丹地貌</p> <p>金狮迎宾</p> <p>狮身人面</p> <p>孔雀玉立</p> <p>西海舰队</p> <p>NO.2 嘉峪关故事:</p><p> 雄关漫道“一块砖”</p><p><br></p><p> </p><p>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p><p> 在嘉峪关流传一个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说是明朝修嘉峪关时,主管官员给工程主管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块砖”。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旅游者慕名都要来看一看这“最后一块砖”,引起对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的敬佩之情。</p><p><br></p><p><br></p> <p>嘉峪关</p> <p>远处的祁连山</p> <p>悬壁长城</p> <p>NO.3 酒泉故事:</p><p> 飞天圆梦酒泉香</p><p><br></p><p> “酒泉”名字的来历传说源于汉武帝时期,匈奴为祸中原,将军霍去病领命前往,立的战功最大,犁庭扫穴,封狼居胥,把强悍无比的匈奴打得落花流水。当霍去病凯旋班师的时候,皇帝庆功酒到了,可惜只有一个小坛子,他把美酒倒在溪水里,让所有的人都喝上胜利甘泉,体会胜利的滋味。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话,还有酒泉这个美丽的名字。</p><p> 现代酒泉是以航天发射中心的美名闻名世界,由此圆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我们游览了酒泉城市里闹中取静的酒泉中学,因疫情原因未能入内,透过门前硕大精美的牌坊,可以隐约看到里面红墙琉璃瓦的古建筑。建于1935年的酒泉中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国民政府创办的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1950年始称“甘肃省酒泉中学”,它拥有酒泉城区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p><p><br></p><p><br></p><p> </p> <p>酒泉中学</p> <p>校内军训</p> <p>酒泉市政府</p> <p>NO.4 张掖故事:</p><p> 七彩丹霞冰沟魅</p><p><br></p><p> 相传有一年王母娘娘寿诞,七仙女要去西天瑶池向王母祝寿。七仙女飞天路过来到祁连山下的张掖,看到这里水草丰茂,天地广袤,便飞下天界一游。一连数日,仙女们品美食、赏美景,穿梭于林间小道,徜徉于碧波荡漾的黑水岸边,玩的不亦乐乎!一日突然想起王母寿辰临近,急忙向西飞去,匆忙中将一条彩虹般七彩丝带飘落在祁连山脚下,化成一座彩色山脉,留在了张掖。</p><p> 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独有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主要包括冰沟丹霞和七彩丹霞两大景观区,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的丹霞地貌。古诗云:“高峰壁立老龙蟋,削出芙蓉作画看。”置身其中,感觉就像是上帝打翻了调色板,色彩纷呈,美轮美奂。2009年,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2011年,被极具权威和导向性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p><p><br></p><p><br></p><p><br></p> <p>冰沟丹霞</p> <p>神驼迎宾</p> <p>七彩丹霞</p> <p>魅力丹霞</p> <p>NO.5 天水故事:</p><p> 释迦会子“极乐堂”</p><p><br></p><p> 多年前初见麦积山石窟时就被造型柔美,色彩绚丽,赋有民间烟火气息的佛教雕塑和壁画吸引。此次又见麦积山石窟有幸观看了极乐堂133窟,尤其是被著名雕塑“释迦会子”感动了。一组佛教雕塑传达了佛性与人性,大爱与亲情这一扣人心弦的主题,跨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依然鲜活的打动人心。讲解员关闭洞窟里照明灯后,释迦牟尼眼眸中一汪蓝盈盈的泪水,瞬间凝化了观者所有的情感,感人至深。</p><p> 印象深刻的还有释迦牟尼的一双手,姿态万千,精美绝伦,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绝妙美姿。古代工匠把父子相会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佛祖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孩子,伸出柔美纤细的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当您仔细端详,通过佛祖那极为复杂的表情,深深的感觉到了佛祖内心的纠结,既有见到儿子的激动与喜悦,又有对儿子未曾养育的愧疚,同时还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严。而儿子罗睺罗却双手合十,面带卑怯地站在父亲的身侧,似在问候父亲,又似在向佛祖敬礼。这组造像把释迦“既是人间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复杂情感维妙维肖的表现出来,让观者从内心深深地感悟到佛祖的大爱情怀!</p><p> 另外133窟里“东方微笑小沙弥”和“佛传故事碑”,以及号称“万佛堂”的“影塑”都堪称经典,引人致胜。</p><p><br></p><p><br></p> <p>133窟极乐堂</p> <p>释迦会子</p> <p>东方微笑—小沙弥</p> <p>佛传故事碑</p> <p>万佛洞“影塑”</p> <p>注:因麦积山石窟133窟内不能拍摄,故以上五张来自于网络。</p> <p>麦积山石窟全景</p> <p>崖壁栈道</p> <p>麦积山石窟特制门锁</p> <p>东方蒙娜丽莎</p> <p>“是无等等”牌匾</p> <p>麦积山东大佛</p> <p>麦积山西大佛</p> <p>纪信祠</p> <p>仙人崖</p> <p>伏羲庙</p> <p>NO.6 西安故事:</p><p> 昭陵六骏无字碑</p><p><br></p><p>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在中国浩如繁星般的古代文物中,盛唐时期的“昭陵六骏”绝对是顶级的石刻艺术精品。然而,“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却在中国积贫积弱的上世纪初,被盗卖到了美国,现珍藏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珍藏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中。</p><p> 据史料记载:“昭陵六骏”石刻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爱的6匹战马,是他辅助其父唐高祖李渊平定四海、建国立邦时所乘的坐骑,它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诏令大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图形,后由石刻家阎立德依画形雕刻于华山石上。李世民亲自作诗6首(即“六马赞”),赞扬每匹马的风采,并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下来刻在“六骏”旁边。</p><p><br></p><p>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意为千秋功过后人评说。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乾隆年间《雍州金石记》有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p><p><br></p><p><br></p> <p>石刻艺术馆</p> <p>昭陵六骏</p> <p>致敬!乾陵无字碑</p> <p>篆隶楷行草—碑林</p> <p>峄山刻石</p> <p>曹全碑</p> <p>城墙夕照</p> <p>华灯初上</p> <p>旅途雅趣:茶香四溢</p> <p>旅途雅趣:果味飘香</p> <p>旅途雅趣:珍馐美食</p> <p><br></p><p>敦煌的风沙</p><p>淹没了繁华</p><p>飘摇多少人家</p><p>一杯乱世的茶狂饮而下</p><p>我用飞天的壁画描你的发</p><p>描绘我那思念的脸颊</p><p>我在那敦煌临摹菩萨</p><p>再用那佛法笑拈天下</p><p><br></p><p>———方文山《大敦煌》</p><p><br></p><p>注:部分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