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朴子:物质湮灭原理(二)

泾渭渡翁

<p>常朴子原式艺术实践国画篇</p> <p>常朴子:物质湮灭原理(二)</p><p>对于比核子更重的重子,情况完全一样。反重子也总是与重子成对地产生,成对地湮灭的。这些经验使人们认识到,重子数的守恒规律需要重新认识。人们把重子数B当作描述粒子性质的一种电荷。正反重子不仅有相反的电荷,而且也有相反的重子数B。令任一个重子都具有重子数B=+1,则任一个反重子都具有B=-1。介子、轻子和规范子等非重子不具有重子数,即它们有B=0。重子数的守恒规律可表述为:任何粒子反应都不会改变系统的总重子数B。这表述既反映了不涉及反粒子时的重子个数不变,也概括了反粒子与粒子的成对产生和湮灭。我们容易理解中子和反中子的区别了,它们具有相反的重子数B,因此反中子能与核子相碰导致湮灭,而中子则不能。</p><p>此外,人们还类似地发现了轻子数的守恒性。中微子虽不带电,也不具有重子数,但它与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轻子数。按轻子数的守恒性,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的物理行为也是很不一样的,实验还表明,介子数和规范粒子数是不具有守恒性的。这样我们看到,电荷只是粒子的一种属性,另外还有用重子数和轻子数等物理量刻画的其他属性。正反粒子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反的。1928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首次论证了正电子的存在。这种正电子除了电性和电子相反外,一切性质和电子相同。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实验室中发现了狄拉克所预言的正电子。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的方法获得了反质子。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质子和电子,所有的微观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p><p>这一系列科学成果使人们日渐接近反物质世界。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在地球上很难发现反物质。因为粒子与反粒子碰到一起,就像冰块遇上火球一样,或者一起消失,或者转变为其他粒子。所以在地球上,反物质一旦碰上其它物质就会被兼并掉。其次,制造反物质相当困难而且耗费巨大,需要如SSC或LHC之类的高科技仪器,并且即使制造出反物质,也难以保存,因为地球上万物都由物质构成。</p><p>(常朴子:物质和反物质的湮灭,并不是物质完全消失了,而是转化成了人类还不知道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认为这种形式是由两个正反单子构成的一种具有二相性的场粒子。)</p><p>我们周围的宏观物质主要由重子数为正的质子和中子所组成。因此,这样的物质被称为正物质,由他们的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相应地叫反物质。从粒子物理的角度讲,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质几乎完全对称,那么为什么自然界有大量的正物质,而却几乎没有反物质呢?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p><p>反物质就是正常物质的镜像,正常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核外则是带负电荷的电子。但是,反物质的构成却完全相反,它们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从根本上说,反物质就是物质的一种倒转的表现形式。爱因斯坦曾经根据相对论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对于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一定存在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即反物质)”。按照物理学家假想,宇宙诞生之初曾经产生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而两者一旦接触便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然而,出于某种原因,当今世界主要由物质构成,反物质似乎压根不存在于自然界。正反物质的不对称疑难,是物理学界所面临的一大挑战。</p><p>(常朴子:如果说宇宙当初设定了对等的物质和反物质,那么物质和反物质便永远处于一种生和死叠加的平衡状态,而物质就不可能实现自身的演化,宇宙也因而不复存在。我认为,宇宙当初设定的物质和反物质的比例是3:1,而且当初的物质和反物质在单子的形式下,可以相互结合成中性场物质,而不是湮灭。湮灭只是物质进入了演化过程中的现象。根据差异相对论的原理,物质和反物质在体量上是相等的,但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差异。)</p><p>美国宇宙学家施拉姆说:“大多数理论家的直觉,不存在反物质。这意味着如果你找到它,那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证明这些理论家都是错误的。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这意味着你找不到它。”</p><p>我认为反物质是存在的,我们认识的制造的一切爆炸都与它有关,我们只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它而已。要找到反物质,要认识反物质,我们必须向物质的最基本单元进军。我们现在认识的所有物质,都是一种复合性粒子,而并非物质的最基本的单元。换句话说,我们要认识反物质,我们就必须找到构成粒子的最小单元,那种只有单一性荷的粒子,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引力粒子,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斥力粒子。总之,它们是相对的,不可分的,并且具有互补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