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人物志()——吴硕贤

曙光映像

<p>漳州一中。</p> <p>无限风光碑石。</p> <p>吴硕贤简介。</p><p>吴硕贤(1947~),1965年毕业于我校,建筑(环境)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p> <p>2013年2月5日,吴硕贤院士回到母校漳州一中。</p> <p>吴硕贤院士参观漳州一中校史馆。</p> <p>吴硕贤院士在漳州一中。</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吴硕贤考察南靖。</p> <p>吴硕贤,祖籍为诏安县县前街156号谦德堂,为其祖父吴梦丹所建的本家私祠。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从小跟随父母在平和、漳州等地求学。1965年(18岁)毕业于漳州一中,同年以福建省理科状元,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清华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建筑技术科学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现年73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环境声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社会职务,国际刊物《声与振动学报》编委,多家重要国际刊物审稿人。</p><p><br></p><p>学术代表作品有《音乐与建筑》、《室内环境与设备》、《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硕贤文集》等。</p><p><br></p><p>其他作品有《偶吟集》、《吴硕贤诗词选集》、《吴硕贤序跋诗文集》、《吴硕贤书法选集》、《成语新解与杂谈》、《吴秋山(其父)书法选集》等。</p><p><br></p><p>吴硕贤学风严谨,已培养出30位博士,20位硕士。其中有9人已成教授。</p><p><br></p><p>其祖父吴梦丹是前清贡元,经商致富后,营建了西门吴庄“这么一个颇大的建筑群”。(吴硕贤语)</p><p><br></p><p>父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方向教授、现代作家、书法家、诗人吴秋山。</p><p><br></p><p>母亲林得熙曾任平和一中、漳州一中语文教师,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研,通词章翰墨之学。</p><p><br></p><p>在父母的影响下,吴硕贤从小就学习音韵格律,熟读古诗词,养成吟诵习惯,至今仍保留着吟诗作词的雅兴。</p><p><br></p><p>其大姐夫沈荣添为诏安著名花鸟画家。</p><p><br></p><p>其岳父朱浴沂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曾多年担任龙溪地区专区医院(今漳州市医院)🏥院长。曾任漳州市(今芗城区)政协副主席、市农工民主党主委等职。</p><p><br></p><p>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p><p><br></p><p>1959年夏天,时年12岁,毕业于平和实验小学(平和育英小学)。</p><p><br></p><p>1959.9~1960.1,平和一中初一上学期。</p><p><br></p><p>在平和学习生活期间住在平和小溪镇城郊庙坑村“半野轩”。院门对面为马🐴鞍峰,又称笔架山。</p><p><br></p><p>1960.2~1965.6,时年13~18岁,漳州一中初一下学期至高中毕业。</p><p><br></p><p>在漳州学习生活期间曾分别居住于今漳州军分区内、漳州市政府大院、漳州一中、县后路等处。</p><p><br></p><p><br></p><p>1965年毕业于漳州一中,时年18岁。同年以福建省理科状元,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p><p><br></p><p>1970年,时年23岁,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p><p><br></p><p>1970牟,吴硕贤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基建处工作。</p><p><br></p><p>1974年,又调到南昌铁路局,先后在第二工程段和福州铁路设计所工作。</p><p><br></p><p>在此期间,吴硕贤较系统地自学了结构工程和建筑学专业的一些课程。</p><p><br></p><p>1978年,教育部恢复招收研究生,吴硕贤有幸成为“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又返回清华大学攻读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建筑声学方向的研究生,其导师是张昌龄教授。</p><p><br></p><p>1981年,时年34岁,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又师从吴良镛院士、张昌龄教授、校外导师马大猷院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p><p><br></p><p>1984年,时年37岁,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p><p><br></p><p>1984~1998年,时年37~51岁,吴硕贤于浙江大学任教。其间,</p><p><br></p><p>1987~1988年,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p><p><br></p><p>1990年,时年43岁,吴硕贤晋升为教授。</p><p><br></p><p>1991~1992年,任奥地利国立因斯布鲁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p><p><br></p><p>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p><p><br></p><p>1995年,时年48岁,吴硕贤出版了诗集《松风集(父吴秋山遗作)、偶吟集(吴硕贤著)》(其中吴秋山《松风集》由其子吴硕贤、吴硕麟选编)。</p><p><br></p><p>1998年,时年51岁,吴硕贤于华南理工大学任教。</p><p><br></p><p>2004年,时年57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p><p><br></p><p>2007年,时年60岁,科技部批准在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中国建筑学领域唯一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吴硕贤担任首任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围绕绿色建筑和生态宜居城市开展系列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吴硕贤作为“建筑环境声学边缘领域的开拓者”,入选“新中国影响广东100位贡献人物”。</p><p><br></p><p>2013年,受聘华侨大学双聘院士。</p><p><br></p><p>2015年,时年68岁,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p> <p>诏安县南诏镇西门社区吴厝巷12号,吴氏大宗。</p> <p>吴氏大宗,又称“吴厝祠堂”,为诏安全县吴姓大宗祠。</p> <p>吴氏大宗简介。</p> <p>至德堂,吴硕贤题。</p> <p>至德堂,吴硕贤。</p><p>(以上六图引自美友梅花三弄所编美篇《诏安吴氏大宗—至德堂》中所摄照片,在此表示感谢!)</p> <p>吴秋山全家照。</p><p>前右一为吴硕贤父亲吴秋山,曾任复旦大学、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等大学教授。前左一为其母亲林德熙,曾任平和一中、漳州一中语文教师。后右一为长子吴硕贤,后右二为次子吴硕麟。前中为吴硕贤女儿吴燕,1987年在漳州实验小学就读时曾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二排中为吴硕贤妻子朱琴晖,二排左为吴硕麟妻子。</p> <p>吴硕贤父亲吴秋山像。</p> <p>吴秋山,1907~1984,享年77岁。原名晋澜,字秋山。笔名吴昊、吴无庐、茅青、鲁皙等。室名白云轩。福建省诏安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他的诗词、书法名闻遐迩。</p><p><br></p><p>吴秋山1907年出生。</p><p><br></p><p>1911年,4岁,入私塾,随叔父吴斐然学习诗词古文。</p><p><br></p><p>1916年,9岁起开始作韵语、著诗文。</p><p><br></p><p>1917年,10岁,入毓奇小学。</p><p><br></p><p>1923年,16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厦门集美高师深造。</p><p><br></p><p>1926年,19岁,毕业于集美高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p><p><br></p><p>1931年,24岁,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留校任教。期间出版《枫叶集》。</p><p><br></p><p>1934年,27岁,出版《秋山草》。</p><p><br></p><p>1937年6月,30岁,出版散文集《茶墅小品》。</p><p><br></p><p>并与郭沫若、郁达夫、柳亚子、茅盾、李叔同、靳以等人有过交往。</p><p><br></p><p>1937年7月抗战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决定将复旦大学内迁重庆,吴秋山返闽到福建协和大学(今福建师大)任教。</p><p><br></p><p>1937年冬,出版《白云轩诗词集》,郁达夫作序。</p><p><br></p><p>1938年4月,出版抗战诗集《游击者之夜歌》。</p><p><br></p><p>以及《俪影集》及《现代各体文习作》等,他还翻译《拜伦诗选》等。</p><p><br></p><p>同年5月,协和大学迁邵武,吴秋山亦随之到邵武。</p><p><br></p><p>以后,吴秋山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先后在设于吉山的省立福建音专和设于大湖的省立永安师范任教(1942年春起)。</p><p><br></p><p>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到国立海疆学校(海疆大学)(莆田仙游)、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福州)任教。</p><p><br></p><p>1959年,到漳州师专任教。1963年左右,漳州师专改为福建省第二师范学院。吴秋山在此任教直至退休。</p><p><br></p><p>原“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校徽,即出自吴秋山手笔。</p><p><br></p><p>吴秋山爱好广泛,琴棋书画皆通,能拉小提琴、二胡;会弹三弦、古琴、古筝等等。</p><p><br></p><p>吴秋山晚年退休后,仍创作不辍,其诗词、游记、散文等常刊载于《水仙花》、《芝山》等漳州地方杂志期刊和其他各地报刊杂志。</p><p><br></p><p>1984年3月30日,吴秋山病逝于漳州市区。</p> <p>《茶墅小品》,吴秋山著。</p> <p>《现代各体文习作》,吴秋山编著。</p> <p>《秋山草》,吴秋山著。</p> <p>《功夫茶考》,叶圣陶题,吴秋山著。</p> <p>吴秋山像。</p> <p>吴秋山(父)/吴硕贤(子)著,</p><p>《松风集》(父吴秋山著)(吴硕贤、吴硕麟编)、</p><p>《偶吟集》(子吴硕贤著)。</p><p><br></p><p><br></p> <p>吴秋山次子吴硕麟书法。</p> <p>《吴秋山书法选集》,(儿)吴硕贤编。</p> <p>吴秋山书法。</p> <p>吴秋山复旦大学毕业后,经谢六逸推荐,留校任教。</p><p><br></p><p>谢六逸,1898~1945,享年47岁。贵州贵阳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作家、翻译家、教授,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人,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代表作品有《水沫集》、《茶🍵话集》等。</p> <p>《水沫集》,谢六逸著。</p> <p>吴秋山与靳以、郭沫若、郁达夫、柳亚子、茅盾、叶圣陶、李叔同(弘一法师)时有交往。</p><p><br></p><p>靳以,1909~1959,享年50岁。现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叙,字正侯,笔名靳以。天津人。复旦大学毕业。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1959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50岁。一生共有各种著作30余部。代表作首《血与火花》、《热情的赞歌》、《洪流》等。</p> <p>《靳以文集》。</p> <p>郭沫若,1892~1978,享年86岁。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p> <p>《郭沫若全集》。</p> <p>郁达夫,1896~1945,享年49岁。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毕业于日本今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p><p><br></p><p>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p><p><br></p><p>其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p><p><br></p><p>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p> <p>《郁达夫精选集》。</p> <p>吴秋山吴硕贤著《松风集、偶吟集》,由茅盾题写书名,叶圣陶作序。</p><p><br></p><p>吴硕贤在《松风集、偶吟集》自序中写道“曾请教过茅盾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得到这两位文坛巨匠的关心和指教。叶圣老曾致函给我,勉励有加。兹将此函附在本书前面,作为序言。茅盾先生还特地为我的诗词集“偶吟集”题签,今用诸封面,以光篇幅。”</p><p><br></p><p>吴秋山《松风集》由其子吴硕贤、吴硕麟选编。</p> <p><br></p><p><br></p><p>茅盾先生像</p><p><br></p><p>茅盾,1896~1981,享年85岁。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p><p><br></p><p>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p><p><br></p><p>1981年,将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p> <p>40卷《茅盾全集》。</p> <p><br></p><p><br></p><p>叶圣陶先生像。</p><p><br></p><p>叶圣陶,1894~1988,享年94岁。江苏苏州吴县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p><p><br></p><p>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四川集》《稻草人》。</p> <p>《叶圣陶童话》。</p> <p>柳亚子像。</p><p>柳亚子,1887~1958,享年71岁。江苏吴江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诗人。</p> <p>《柳亚子选集》,邓颖超题。</p> <p>弘一法师(李叔同)像。</p><p>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享年62岁。祖籍浙江嘉兴平湖,出生天津。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p> <p>《弘一法师全集》。</p> <p>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于莆田仙游创办的国立海疆学校,为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p> <p>《海疆学报》创刊号。</p> <p>吴秋山先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福建协和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笔者有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读于该校历史系)</p><p>图为今福建师范大学老校区。</p> <p>福建师范大学创办于1907年,迄今113年。图为福建师大校标。</p> <p>吴硕贤大姐夫,诏安著名花鸟画家沈荣添像。</p> <p>笔者家中收藏的沈荣添国画作品《国色新妆》。</p> <p>少年吴硕贤。</p> <p>吴硕贤小学就读于平和育英小学。</p> <p class="ql-block">吴硕贤书赠母校。</p> <p>吴硕贤曾在平和一中就读初一。</p> <p>吴硕贤中学就读于漳州一中。</p> <p>吴硕贤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p> <p>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吴硕贤曾中途停止学业,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工地上去劳动。</p><p>图为西安铁路局。</p> <p>西安火车站。</p> <p>南昌铁路局。</p> <p>南昌火车站。</p> <p>吴硕贤清华大学读博士时师从吴良镛、马大猷两院士。</p><p>吴良镛,1922年生,现年98岁。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p><p><br></p><p>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p><p><br></p><p>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p><p><br></p><p>代表作有中国院士书系《建筑•城市•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p> <p>《建筑•城市•人居环境》,吴良镛著。</p> <p>马大猷,1915~2012,享年97岁。广东汕头潮阳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p><p><br></p><p>代表作有《现代声学理论基础》、《声学手册》、《说话的科学技术》等。</p> <p>《现代声学理论基础》,马大猷著。</p> <p>吴硕贤1984~1998,在浙江大学任教14年。</p> <p>1987~1988,吴硕贤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助理。</p> <p>1991~1992,吴硕贤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p> <p>1994年,吴硕贤被评为博士生导师。</p> <p>1998年后,吴硕贤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p> <p>《室内环境与设备》,吴硕贤等主编。</p> <p>《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硕贤主编。</p> <p>2004年,吴硕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57岁。</p> <p>《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吴硕贤等著。</p> <p>《吴硕贤序跋诗文集》。</p> <p>《吴硕贤诗词选集》。</p> <p class="ql-block">《成语新解与杂谈》。</p> <p>《吴硕贤书法选集》。</p> <p>《吴硕贤行书选》。</p> <p>《吴硕贤文集》。</p> <p>吴硕贤岳父朱浴沂,</p><p><br></p><p>194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p><p><br></p><p>1958年任农工民主党福建工委漳州委员会主委。</p><p><br></p><p>1964年与漳州爱国侨领林开德先生同时担任漳州市(今芗城区)政协副主席。</p><p><br></p><p>曾长期担任龙溪专区医院(今漳州市医院)院长。</p><p><br></p><p>图为民国时期上海圣约翰大学,号称“东方哈佛”、“东方剑桥”。是今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华东政法等校的前身。</p> <p>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大师、漳州人林语堂先生于1916年毕业于该校。</p> <p>朱浴沂与林开德1964年同任漳州市(今芗城区)政协副主席。</p><p>林开德,漳州著名爱国侨领,原龙溪地区侨联主席。</p> <p>吴硕贤女儿吴燕。她8岁时会说汉、英、日、法四国语言,英语会话流利,能熟练朗读英文版的《罗宾汉》、《伊索寓言》、《马可•波罗》等书。</p><p><br></p><p>在漳州实小就读期间,1987年曾与“少年英雄”赖宁一起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p><p><br></p><p>其先进事迹被编成连环画出版发行。</p><p><br></p><p>笔者1989年在芗城团区委担任学校部长、少工委副主任一职,曾根据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及省市团委、少工委的部署要求,在全区广大中小学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系列活动……</p><p><br></p><p>1978年出生,现年42岁。</p><p><br></p><p>1985年,时年7岁,未读小学一、二年级,直接跳到漳州实小三年级就读,号称“神童”。</p><p><br></p><p>1989~1993,漳州一中初中及高一就读。</p><p><br></p><p>1993~1995,浙大附中高二高三学习。</p><p><br></p><p>1994年,作为年纪最小的代表赴京参加共青团十三大。</p><p><br></p><p>1995~1999,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p><p><br></p><p>1999~2002,广州暨南大学研究生就读。</p><p><br></p><p>2000年,在读研究生期间,与导师合译出版20万字的《时尚的哲学》。</p><p><br></p><p>2002年起,留校任教,当年考取暨南大学博士生。</p><p><br></p><p>曾获得暨南大学全英教学资格证书。</p><p><br></p><p>现在日本东京大学任访问学者,在东京大学担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曾任教于明治大学,现任教于早稻田大学。</p><p><br></p><p>吴秋山—吴硕贤—吴燕,祖孙三代都成才!</p><p><br></p> <p>吴燕小学照,杨怡静女士供图。第一排左二为吴燕,第三排右五为杨怡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p> <p>广州暨南大学。</p> <p>图为日本🇯🇵东京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位列第24名。</p> <p>日本早稻田大学。</p> <p>诗人、作家、书法家吴秋山教授。</p> <p>建筑声学专家吴硕贤院士。</p><p><br></p><p>吴硕贤一家,父亲作家教授,岳父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本人博士教授院士,女儿博士访问学者…。博士教授的背后,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执着,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p><p>……</p> <p>本文在编撰过程中,得到香港漳州乡亲、林开德之子林绍强先生,吴秋山次子、吴硕贤院士胞弟、市房管局退休干部吴硕麟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吴硕麟先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文稿进行了订正。芗城区政协台侨委主任杨怡静女士提供了其小学、初中同学吴燕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吴硕贤院士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对文稿提出了修改意见。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