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 走进学生

喀喇沁旗宋锐

<p>教师要在备课时吃透教材。要做到以下几点:</p><p>1. 吃透教材,应先吃透文本。教师只有潜心琢磨,认真品味,深入浅出的教学,才能吃透文本。</p><p>2. 吃透教材,还应吃透学生。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同时,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p><p>3. 吃透教材,还应备好教师。教师除了备好文本,还应备好教师本身。</p><p>4. 吃透教材,才能跳出教材。教师在吃透教材,跳出教材的同时,要根据课标,合理把握,科学运作,要多种并举确保教学效果。</p> <p>要想做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就要解决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吃透教材,那应该如何吃透教材呢?</p> <p>一、吃透教材,应先吃透文本</p><p>每一篇教材的编写者他们的学科功底永远高于我们普通教师,那应如何把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转换为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中再渗透对学生的理解呢?</p><p>现以《画杨桃》为例,先不看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以免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先静心细细地品读文本,读了三四遍便读出了题目虽写出了作者“《画杨桃》”,但文本的重点内容却不是写出作者在一节美术课上《画杨桃》的场面,而是重点写出老师的话包含深刻的哲理来教育全班学生。然而,仅此备课还是不够的,于是又思索文本的编排者他们的写作意图又是如何?于是,又细细品味,用多种姿态进入文本。首先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转换为作者,“我”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出自己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嘲笑的情景,想借助此机会给学生们上一次,“君子”的品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其次,又“千万次地”问文本,你在编排中插进了老师让几位嘲笑过作者的同学来作者的座位坐一坐这是为何?在教师在问第一位同学现在你看到杨桃是什么样的,这是为何?你在教师的严肃的态度的时候,为何又出现了学生的“吞吞吐吐地回答”?你为何又写出了老师与学生们“琴瑟对唱”的一幕?……在千万次的问中,让学生了解原来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在领会老师和父亲的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们浓浓的师生情以及作者与父亲的父子情啊!</p><p>教师只有吃透文本,潜心琢磨,认真品味,才能将教材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再深入浅出的教学,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做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p> <p>二、吃透教材,还应吃透学生</p><p>新课程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也就是说,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学生的自读自悟,在教材的理解上,還要“吃透”学生。</p><p>《爬天都好峰的扫路人》这一堂课教学中,我真正备好学生,“吃透”学生。在本课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个教学环节,我先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引导学生感悟爸爸讲话的语言意思,通过学生的朗读体会,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作者与老爷爷的对话”。我又出示天都峰的课件,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到它的“陡”“险”,再回归文本,朗读文本,让学生更加直白地感受到如此“陡”“险”的山峰,这一老一小通过对话体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接着再通过师的提问:这一老一小为何互相道谢?刮风下雨时,无形中,这一老一小的勇于攀登的精神在学生心理埋下种子,我在备课中既吃透教材的同时,又“吃透”了学生。</p><p>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教学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同时,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p> <p>三、吃透教材,还应备好教师</p><p>一堂精彩的课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一篇好的教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适时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精炼的语言,还要在教材的理解中把自己当做课堂资源,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p><p>教学《高尔基》一课时,除了真正地在理解教材的同时,还备好了自身各种素养。如在教学《高尔基》,与小男孩的对话这一环节中“哪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和帮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立刻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课堂资源,用温馨的话语,爱抚的眼神唤起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热爱伟人的情感油然而升。在赞美老师的恩情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交流有赞美伟人的高尚品德诗歌,,此时教师不断开启自己的教育智慧,随时应对课堂上随机应变的事态。</p><p>整堂课我还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浓浓的师爱,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这一堂课让我确确实实感受到备好文本,还应备好教师本身啊!</p> <p>四、吃透教材,才能跳出教材</p><p>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理解的:不是学生为教材服务,而是教材为学生服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p><p>教学《长相思》这节课时,通过引导学生从读得“正确”到“有节奏”,再到读出“味道”“感觉”,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张开想象翅膀,看到了一幅幅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看到了纳兰性德将军保卫祖国高大的一面……,让学生看到了征途的艰辛,征途的无奈,看到了当时的作者背景……。此时我“跳出”教材,让学生展开对“故园”的想象,通过想象故园的美好、温馨画面,质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一次次想象的回顾,一次次的“亲人”质问,使学生真正看到了一位“保家卫国,思念家乡”的作者啊!我在教学时科学、合理、有效的延伸,使学生走进更加广阔的远古背景,迸发出与作者一样心灵的触动。做到了“吃透”教材,“跳出”教材 。</p><p>当然在吃透教材,跳出教材的同时,要根据课标,合理把握,科学运作,切忌生搬硬套,片面追求,走向极端,钻进牛角,要多措并举确保教学效果。</p><p><br></p><p>总之,吃透教材,这样才能使教者教得明白,学者学的有成,听者听得感叹,精心备课留给我们的是最美好的感受是内心的从容与享受,享受研究的过程,享受精神的快乐。</p> <p>(宋锐学习分享)</p>

教材

吃透

学生

文本

教师

教学

理解

感受

作者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