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滇西

宋成玺

<p><b>  一辈子不长,总要留一段时光给想见的人和想去的地方。</b></p><p><b> ——题记</b></p> <p><b>  横断山,中国西部最长最宽的南北向山系群。突兀而起的七条山脉,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并排着由川藏交界一路向南,绵延上千公里,直到耗尽最后一息能量,戛然止于云南的西部,凝固成一条狭长、耸拔的高地,像是横断山长出的犄角。</b></p><p><b> 地球表面最美皱褶之一的滇西横断山余脉,以紧凑而丰富的地貌样态,沿中缅边界跌宕起伏,逶迤腾跃,不仅足够的高,足够的峭,而且重峦叠嶂,壮阔无比。雪域高原的冷峻和低热河谷的温润,在这里当头相撞,融汇交织,孕育出一方山奇川秀、生机盎然的独特生态和自然景观:千山嵯峨,雪峰扎堆竞雄;三江并流,高峡云飞浪卷;万壑林深,尽显秘境神奇。滇西,以“天生襟度容江海”的胸怀,营造出一片专属于自己的奇观,却无意中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的梦境。</b></p><p><b> 动我心者,虽远必往。临时约起的滇西之行,在仓促中上路,正是五月花开,刚好疫情甫定。那八千里路云和月,也从此刻入记忆。</b></p><p><b> </b></p> <p><b>  到底是六诏故地,大理旧邑,西出昆明不远,浓浓的古韵便扑面而来,仿佛时光倒流,古今穿越。一路走过的喜洲、巍山、东莲花、诺邓…,动辄千年历史,言必唐宋元明。那些残留着几个朝代印记的古民居、古建筑,像是一摞摞尘封的古籍,随便翻翻,都是沉甸甸的历史,又如乡土方言,浓浓的当地味道。陈年的气息弥漫在雨巷,斑驳爬满山墙,静静的故园诗韵流芳。漫步偪仄的老街,想着久远的旧事,不惊不扰,不慌不忙。 </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毗邻大理的喜洲古镇,不显山,不露水,新旧杂陈,低调含蓄。镇前的远山,日薄烟荡,老街的三角梅,恣意绽放。一缕诗意在心底盘桓:时光很慢,思绪很长。</span></p> <p>——细雨中的巍山彝族古城,一副南诏故都的派头,二十五街十八巷的井字形格局,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朦胧中透着布局的美感和王者的大气。 </p> <p>——不期而遇的东莲花,以精美、别致的建筑独具一格。居高而望,民居、大院、角楼错落有致,灰褐色的屋顶鳞次铺排,年代的质感厚重而绵长。微波轻弹的大水塘,在一片古色中显得格外生动,荡漾着四百年的沧桑。</p> <p>——白族古邑,千年诺邓,一个挂在山崖上的村庄,曾是马帮时代盛极一时的重镇和驿站。荒芜的古道、废弃的盐井,和后山的玉皇阁,铭记着消失的辉煌。云雾山中那些层层叠叠的明清遗留,亦像饱经沧桑、隐于深山的老者,披一袭赭红色的蓑衣,默默的注视着世事变迁。</p> <p><b>  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黎贡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护佑着边域的安宁也遮蔽着雪原的寒冽。邃岸天高的峡谷深处,狂野的怒江冲破关山万重,咆哮着甩下一路惊奇。号称“美丽公路”的219国道,则在伟岸的山谷和汹涌的激流间,临渊穿崖,凌空盘旋,串连起六库到丙中洛的所有精彩,演绎着山高水远的壮阔,诠释出美丽公路的美丽。于是,这片人迹罕至的穷山恶水,就有了诗一般的意境。</b></p><p><b> 美丽动人却也脆弱,滇西山路最怕的雨季,始料未及的提前到来,而且一来就成灾害,丝毫不顾及路上的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完美的攻略遭遇去路的无情,满满的兴致被兜头一盆冷水,团队成员也知难而退的散去了大半。沮丧三分钟,终归不死心,虽然心里也是打鼓,但拼一拼人品、赌一把运气的任性还是有的。老天的事谁也说不定,谁知道峰回路转之后,会有多大的惊喜呢?</b></p><p><b> 果然惊喜和惊魂是分不开的。前半程还是顺风顺水,江山如画,都没来得及庆幸,“美丽公路”就露出了狰狞。塌方、滚石、泥石流,远比想象的惨烈,触目惊心的劫后余波,也印证了之前的种种传言。已经置之险境,进退都是一样,哪怕被迫绕行的悬崖小道让人步步胆寒,也只能铤而走险的搏命前行,惊魂之余已然有了几分悲壮。幸得上天眷顾,有险无虞,除了独龙江不得不放弃,心之所期大都得尝所愿。毕竟身在地狱,心在天堂,视野之内都是极度的奢侈。</b></p> <p>——怒江边的村寨,大多挂在山上,“老姆登”也是。这个听起来怪怪的、怒语意为“人们喜欢来的地方”,除了一座小小的西式教堂和几处形似吊脚楼的怒家民居,实在谈不上喜欢。倒是隔江相望的高黎贡皇冠山,或白云冠顶,或烟雾缭绕,时隐时现,如梦如幻,像是山寨私藏的画卷。</p> <p>——穿过老姆登的雾色再往上,就是飘在云端的知子罗。如果不是断壁残垣上模糊的字迹,很难看得出,这个挂在海拔两千米之上、满眼破败的小村镇,竟是一座历史不下百年的县州级老城。独伫废墟,抚今追昔,眼前山长水远、美景依旧,曾经云水共情的老城却永远的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它的墓志铭:“知子罗,一座记忆之城”。</p> <p>——人神共居的的世外桃源丙中洛,纵是天灾肆虐,满目疮痍,仍不失仙风道骨的气韵。险情尚在,天不留客,计划中的仙游只能改成“闪游”。即便如此,壮阔的第一湾,清秀的桃花岛,幽静的雾里村,悠远的茶马古道,已然在惊鸿一瞥中成为永恒。 </p> <p><b>  运气不常有,德贡公路到底还是断了,修复遥遥无期。如此一来,去往德钦,只能原路折返,再经六库走个来回,从线路轨迹上看,大致像一个回形针 。绕的有点远,却也无奈,走得通才是硬道理。</b></p><p><b> 别了怒江水,又见澜沧江,还是傍水而行,依然溯江而上。直线距离相隔不远、相向并流的两条江河,景象却是迥然不同,一个是汹涌澎湃、咆哮峡谷,一个是波柔水缓、低吟山川。植被样态和山水景观也是画风各具,像是两个完全异样的平行空间。“一山有四季,百里不同风”,天地间的幻化只在咫尺。</b></p><p><b> 沥沥拉拉几天的阴雨终于歇了,阳光细细碎碎的,像是刚刚睡醒,有些不情不愿,饱含水气的山谷间氤氲弥漫。山路弯弯,盘桓起伏,偶尔也有零星落石和水患路段,但相比之前的心惊肉跳,已经是好得太多,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沿着静水流深的澜沧江踽踽而行,没有了望而生畏的险情,自然是风轻云淡的从容,虽无太多景致,倒也浓淡相宜。久违的轻松,随风入怀。</b></p><p><b> 眼看着澜沧江水,由绿如蓝渐渐变得浑如汤,峡谷也陡然深邃,江面被挤压成一条水线,天际处的雪线隐约在望,梅里雪山就要到了。</b></p> <p><b>  南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钻进横断山的深谷,一路向北,在滇西北的德钦,迎头撞上林立的群峰,被高海拔的冷空气瞬间凝固,化作一片雪国,梅里雪山由此横空出世。这是一个面积近千平方公里,气势恢宏的雪山博物馆,1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簇拥着6740米的卡瓦格博主峰,像是一众朝臣叩拜宝座上的王者。</b></p><p><b> 梅里雪山,是当地人敬奉的神山,只能仰望,不可触犯。据说曾有一支日本登山队,不听山民劝阻一意孤行,结果触怒了山神,全部死无葬身。自那之后,再没有任何攀登者觊觎过这座雪山,卡瓦格博主峰也从未有过人类的足迹。这事的真假虚实另说,梅里雪山由此愈发的神秘莫测却是真的。足足绕行了600多公里,马不停蹄的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只为一睹蓝天下傲立的雪峰和晨曦中绚烂的金顶,有点折腾却也值得。</b></p><p><b> 想象很丰满,眼前很骨感,梅里雪山当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赶上个难得的好天,云影下的皑皑群山也是气象万千,可深藏在云层中的主峰就是犹抱琵笆半遮面,任你翘首以盼,就是不露真容,从上午等到傍晚,直到落日西沉。是夜,飞来寺山远云缓,星月满天,喜忧参半中久不入眠,不知道晨光中的“日照龙鳞万点金”能不能照进现实,但愿一觉醒来不是梦。</b></p><p><b> 人老醒的早,天还没亮就拉开了窗帘,望着刚刚泛白的天际,心顿时沉了下来,看那厚厚的云团、浓浓的雾色,大概率是泡汤了。虽然心有不甘的等到日上三竿,梅里雪山最终还是冷落了所有的仰慕者,日照金顶果然不是想见就能见。</b></p><p><b> 错失了日照雪峰,又与秋那桶和雨崩村擦肩,有些遗憾,却也淡然。人在旅途,本来就是一场随遇随缘的修行,见过是幸运,来过也是缘分。见或者不见,它就在那里,不喜不悲,不争不求,心安即是归处,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b></p> <p><b>  稻城亚丁,秘藏于川滇高原的一片绿洲。方圆不大,四面环山,雪峰相拥,草甸茂盛,遍布溪流、湿地和大大小小叫“海子”的湖泊。终年云淹雪映,水近烟微,一副绿野仙踪的模样,宛若天涯一梦。</b></p><p><b> 飘然世外、心无凡俗的亚丁,终究没能躲过红尘的侵扰。自打着了人间烟火,就被各种媒介,全方位、无死角的爆炒,纪实体的,文清范的,陶醉状的,推销类的,不一二足,所有的溢美之词都被渲染到了极致。面对这片早已先入为主的梦幻世界,还能多说什么呢?能做的就是:别让眼睛闲着,顺便洗洗灵魂。</b></p><p><b> 亚丁之美,层次分明,从低往高,由近而远,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景色,从小桥流水到一览众山,就看你能走多远,爬得多高。如果只是休闲散心,小环线就能满足所愿,要是想来一场透彻心扉的极致之旅,那就非大环线不可了。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体力和意志力,当然,还得能扛的住高反,这一点很重要,毕竟美景无数,命只有一条。明知岁数不饶人,此去山高路险,还是任性的选择了长线,天堂还是地狱,不试试怎么知道。</b></p><p><b> 在海拔4000米之上以无氧的方式数台阶,还真不是好玩的。它有起点,但似乎没有终点,每一步都是机械、茫然、无望的,除了内心的挣扎和沉重的气喘,满脑子只想着一件事: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即便熬到了拔高4700米的终点,足以笑傲云天,拥抱雪峰,也全然没有了征服之后的快感和兴奋,就连眼前碧绿如玉的“五色海”,远处云蒸霞蔚“仙乃日”,也变的稀松平常。不知是身心的极度透支,钝化了所有的感知,还是忽然间遁入了看山不是山的虚无。</b></p><p><b> 很多时候,我们为风景而来,而当正真来过,曾经的心心念念却变得无足轻重了,倒是那段风风雨雨的来路更让人刻骨铭心。说到底,旅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看到过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以及那份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观照。</b></p> <p><b>  沿金沙江向南,翻过石卡雪山不远就是香格里拉。或许是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过于乌托邦,想象中的香格里拉一直都是传说般的存在,那种诗意满满的画面感,一如梦虚幻境。直到那天第一次走近,才真实的意识到,香格里拉不过是一座城,一座满是人间烟火的小城。</b></p><p><b> 与香格里拉新城一街相隔的独克宗古城,由低而高铺满了整个山坡。纵横交错的老街曲折迂回,走着走着就迷失其中。传统的藏式民居和白塔,高低错落,新旧间杂,见证着古城的前世今生。巍然的大佛寺俯瞰全城,巨大的转经筒摇动起福愿,缕缕香火中禅意浓浓。夜幕降临,霓虹亮起,古城顿时一片炫丽,犹如琼台仙阁,竟与想象暗合。</b></p><p><b> 离城不远,是一片飘着云影和落霞的水面,那是纳帕海或者叫湿地。水畔的依拉草原和这片海子相生相伴,彼此不分。“水光潋滟晴方好”和“风吹草低现牛羊”随着季节交替呈现,像是按下了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快进键。你说它是海子或者草原都是没错的。</b></p><p><b> 疑似瑶池落九天的普达措,一副冰清玉洁的高冷范。如镜的湖面映着如洗的蓝天,水岸之畔草长莺飞,陌上花开点点,三两牧马悠然,数只水鸭戏波间,湖中游鱼泛涟漪。普达措美的纯粹,也静的出奇,除了涓流潺潺,徐波低喃,细叶轻弹,几乎没有一丝杂音,无比的安宁让人不忍打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万般执念,皆可放下。</b></p><p><b> 走近香格里拉,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拉开距离再看,它依然是一个传说,一个亦真亦幻的传说。而那座城,那片海,那方幽境,就是传说中最唯美的片段。</b></p> <p><b>  又见泸沽湖,脸熟又有些生分。气派的山门和沿湖的硬隔断,漂亮、整洁,又说不出的违和。摩梭村寨曾经的原始和纯朴,在商家的喧嚣中悄然淡去,让人一声叹息。当年明月依旧,月光下的水岸已不似当年,就连山水也似乎不那么纯粹了。熟悉的风景,不一样的心情。</b></p><p><b> 其实泸沽湖还是那个泸沽湖,洗去铅华,扯下包装,仍不失那份天然的本真。居于湖岸的格姆女神峰,规定了她3754米的高度,既巍峨又不用仰望;波连川滇的马蹄型湖面,设定了它70公里的周长,既不短也不长。高原的蓝天白云,寂寥的日月星辰,就像专门量身打造的舞台和背景,四季不谢的上演着琴瑟和鸣的山水传奇。而那些遍布湖面的绿岛,岬湾,荡来荡去的纳西木舟,则在浩然大美的画面上,平添了几分点睛的灵动,愈发的顾盼生辉。</b></p><p><b> 泸沽湖的美,源于水,衬于山,也得于云。和其他高原的云不同,泸沽湖的云是沾着湖里水气的,不仅纯而且柔。云从山后升起,飘在天上,也飘在水里,朝夕万变,或浓或淡,幻化出一幅幅惊艳无比的动感画卷。人在画中,常常迷惑,是云飘落于九天,还是水升腾在云端?</b></p><p><b> 小憩于湖岸,看远山如黛,听云水私语,在湖光山色处感受自然的冷暖,和内心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此刻,什么都是浮云,唯有宁静无敌。</b></p> <p>宋成玺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