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宁夏一共有多少个博物馆?</p><p>百度上搜出来的2019年度博物馆数据报告,掏钱才能看得到。有一篇2008年的报道,宁夏600多万人口,拥有近60个博物馆,平均每10多万人一个博物馆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早在2008年有一个数据宁夏现有40个博物馆。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建40座专题博物馆,但是三年前就开张的彭阳县博物馆不在行列,尤其海原县民间私人博物馆也不在之内,我估计现在的宁夏境内不下100家了。是普及之广?还是浪费之极?都不好说。</p><p>大家常识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综合性的,以地域为范围,按时间为主线,馆内分片布置。但是现在的主题博物馆太多了。有著名的西吉县钱币博物馆,贺兰山岩画博物馆,盐池县的长城博物馆,西夏博物馆,移民博物馆,邮政博物馆,煤炭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等等等等,</p><p>固原的西北农耕博物馆就是一例,2010年开馆,属于国家三级博物馆,2018年晋升为二级博物馆。</p> <p>某一日早上有空,和水玉一起吃完新区的杨志和泡馍,莫名的默契,说一起去看看不远处的农耕博物馆。</p><p>西北农耕博物馆展馆面积3200平方米,展品1600多件,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的固原市,历史上属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兴建的40个专题博物馆之一。</p><p>院子里有一尊后稷的雕像,后稷,姓姬名弃,生于稷山(今山西稷山县),被民间尊为稷王、农神、谷神。</p><p>后稷和神农氏是不是同一个人?还真有两派之说,我也分不出个究竟!</p> <p>进入一楼展厅,是农耕文化鼻祖炎帝神农氏的雕像,高4.3米,人物右手执锄,左手托穂,头部微扬,长髯飘飘,似在观天识象,又似能为福祉众生而惬意自豪,人物造型遒劲洒脱。</p> <p>这是仅有的一座展示西北五省区农耕历史、农耕器具、农作物品种的博物馆。展厅共分为原始社会农耕、先秦时期农耕、秦汉至隋唐时期农耕、宋元明清时期农耕、近现代农耕五大部分。</p> <p>原始农业,刀耕火种。</p> <p>石刀石斧。</p> <p>精美的灰陶罐。</p> <p>先秦时期农耕文化,人们开始知道协作配合,效率有所提高。</p> <p>逐步出现简单的生产工具。</p> <p>青铜剑</p> <p>青铜戈</p> <p>两千多年前的双耳铁釜。</p> <p>夏商时期,先人们已经有了春夏秋冬四季。</p> <p>上了二楼的视觉,对面是先人们祭天祭水祭火祭农之一的大幅水彩画。</p> <p>翻地的工具犁,我在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经常和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争抢着去犁地。我家的老黄牛很听话,多半是一头牛打独给头。</p> <p>播种的脚耧,小时候我家里就有这样一个两脚耧。</p> <p>二楼环视效果,很壮观!</p> <p>西汉时期出现的二牛抬杠耕作法,三人两牛一组。刚开始驯化的牛需要有人牵着,因为犁头工具没有升级,需要一个人按着掌握犁地的深浅,最后一人扶犁。</p><p>二牛抬杠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p> <p>秦汉时期,先人们已经有了24节气之分,这就对农事的进行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p> <p>西汉时期,固原市已被设置为安定郡,有了高平城,一副集市贸易的场景。</p> <p>绿釉提壶大小号</p><p>单锅陶灶,双锅,三锅。像极了现代的煤气灶头。</p> <p>耕地三部曲,耕,耙,磨。</p> <p>出土于西关小学和晨光家园的铜制品,精美的博山熏香炉。</p> <p>官制铜权,五代十国的铜镜。</p> <p>牛羊,铁犁</p> <p>实地场景</p> <p>需要蹲下来操作的铲子</p> <p>圆头铣,方头铣,木刨子是用来杂碎土块的。</p> <p>活头犁,可以左翻右翻,我小时候就用的是活头犁。</p> <p>播种的木耧</p> <p>草编,竹编</p> <p>一组镰刀,显示着进化的过程</p> <p>根据树杈自制的两叉,还有后来机器制作的四叉。</p> <p>很多人没见过的木连枷,打场用的。</p> <p>木掀,扬场的家什。</p> <p>左侧铁钉耙,右侧铁丝软耙子,半自动化农具,杂草可以自动升高。</p> <p>丰收年的场景。</p> <p>风车,专门给打碾好的粮食吹谷皮的。小时候我们村子里,头营粮库里都有。</p> <p>官制大升子。</p><p>科普一下,升,斗,石三者在不同年代进制和等量不同。我小时候一直认为,一升大约4斤,一斗是40斤,一石又是100斤。</p><p>1,“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p><p>2,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p><p>3,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p> <p>饸烙面床子,小时候但凡家里大过红白喜事,都要想邻居家借这东西,全庄子就这么一两个,有时候为借这还要给邻居说好话欠人情。有些人甚至借不到。</p> <p>我和水玉始终没有搞懂这是个啥!</p> <p>二提,四提油壶,大油坛子</p> <p>真正的砂锅暖锅,小时候我记得我大舅家里就有这一个宝物,只有在大过年的才能用到。</p> <p>灯盏,灯笼,马灯,还有旁边没有拍全的煤油灯,罩子灯。</p><p>小时候晚上姊妹几个趴在炕桌子上写字,天亮后,两个鼻孔全是黑洞洞。</p> <p>水老师偷窥窑洞内</p> <p>饭盒</p> <p>织布机和放线车。</p> <p>为什么叫五谷六畜呢?</p> <p>驴马🐴用的围脖,为什么就给牛🐮上的是夹板?</p> <p>各个层次的马鞍子</p> <p>给头子,夹板子,笼头</p> <p>豪华马车</p> <p>老牛车</p> <p>又是一个神农氏</p> <p>赵过(生卒年不详),汉武帝时人,西汉农学家。汉武帝末年任搜粟都尉。曾总结出一种适合旱地耕作的代田法,在关中地区和西北边郡加以推广,用力少而得谷多。又改进耕耘下种的农器,制作三脚耧。因耕牛缺乏,乃推荐平都令光为丞,教民挽犁共耕。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等,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帮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p><p>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农业大国,赵过在中国农业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p> <p>古公亶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姬昌他爷爷。</p> <p>王桢,元代人。</p><p>《王祯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由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p><p>元朝统治中国97年,时间虽不算很长,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较出色的农学著作。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p> <p>氾[fán]胜之,氾水(今山东省曹县北)人,西汉著名农学家。原姓凡,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中游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p><p>《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p> <p>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p> <p>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p> <p>民以食为天,王以民为天。为王者须知,让人民有饭吃,是比天还大的事。</p><p>以此图为结束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