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故事】

南京明秀山文化传播

<p>文字/管秋惠 编辑/刘苏华</p> <p>南街故事(4)——“均益”留香桂花开了,处处有香,桂花与中秋是连在一起的,每到桂花开放的时节,人们便想到要吃月饼了,正所谓古话: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纯羹、鲈鱼脍。虽然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月饼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似乎也不高了,但月饼是个情结,它不会轻易被人们忘掉,记得有个诗人写过:八国联军能毁掉圆明园,却毁不掉我们的“月饼”。</p> <p>每逢这个节日时,我会想到家乡南街的月饼铺子,这两年南街做的月饼是很火的,口碑不错,听说城里城外的许多老乡,都要在中秋前赶去南街购买月饼,现在互联网兴起的快递业更是促进了南街月饼与乡人的对接。每年我都要请龙潭的亲戚帮助提前预定,再专程去南街取回月饼,念念不忘地送给一些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一道分享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月饼,借此分享节日的快乐。对我而言,中秋节少了南街的月饼,似乎就有一种不足。南街月饼的源头其实是来自南街的“均益”老字号,“均益”是南街的一个店铺,民国时期就有的,位于南街的近北端处,门面朝西,屋上有两道封火墙。</p> <p>中国水泥厂创始人之一的屠述三是“均益”的股东,《中国水泥厂志》有载:“屠述三在中国水泥厂有股份3277万股,在龙潭有均益杂货号”,屠述三曾以祥和食品店的名义,当上南京糖业公会理事长,“均益”在他手上操弄,铺子里的月饼有点名气还是理所当然的。(照片说明:中国水泥厂创始人之一的屠述三,同为龙潭“均益”老字号创始人,他不会想到,大名鼎鼎的“中国水泥”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也许敌不过南街“均益”的小小月饼。)在我的记忆里,“均益”是前店后场,店铺里长长的木柜台,自制的食品是“均益”主要销售的对象,除了月饼外,还有海星状的“金刚脐”、扁球形的“油球”、干酥脆甜的“桃酥”、咯蹦脆的“散子糖”等等,都是舌尖上的美味。我的儿时并不是时常能吃到“均益”的这些美味,记得生病时,母亲带我去龙潭医院打针,才会顺道买一个油球或金刚脐给我,算是对病中的我一个抚慰。“均益”门前的美味对我们孩童来说,总是充满着吸引力,生活条件差,但每年月饼总是要吃的,有的年份,也许只能吃上半块,还是要细细品尝的。记不清到哪一年了,“均益”的前店取消了,“均益”名称也改成了“龙潭食品厂”,除了中秋节的月饼等传统食品外,还增加了蛋糕、面包等西式食品的制作,厂里依然是天天向南街散发着香甜味,每天早晨南街开门最早的店家就是食品厂,日光灯从厂里照射到黑清清的街上,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们忙碌着,不时向街上传递着“乒乒乓乓”声响,制作间里一片热气腾腾。天亮了,厂里的货车拖着各种食品送往各地。龙潭周围的四乡八邻都知晓龙潭南街有个食品厂,每到中秋时节,都要买南街的月饼,主要品种是苏式的,特点是重糖重油和重馅,五仁的、椒盐的是主打月饼,还有其他许多品种,味道好极了。也说不清在哪一年,南街的食品厂关门了,好在南街传统手工月饼的技艺没有丢掉,当年最年轻的潘义顺师傅现在也六十多了,他率先在南街重砌炉灶,按照传统配方,开启了新的月饼铺子,一年比一年红火,据说一季能挣数十万元。</p> <p>今年我去龙潭,发现南街竟开了四家月饼铺,加上各家的制作间也临街,让整条街充满着中秋的气息,有一家店里围满了等月饼的老人,还有一家雇来多人帮助包装,一盒盒月饼堆放的像座小山,即将发往各地,真有点供不应求的感觉,仔细看一下月饼的样式,都是老“均益”的复制。我设想,照这样下去,或许不久有可能出现龙潭月饼“半条街”的景观,唯一感到缺憾的是没有恢复“均益”这一老字号名称。</p> <p>在我看来,南街月饼的口味好,固然是吸引故乡老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多的是老人们在通过传统手工月饼来寻找旧时的记忆,回味昔日中秋佳节的快乐时光。 龙潭素有几大品牌:“五羊牌”(今为海螺牌)水泥、举世闻名的南京金箔、南京传统真金线,龙潭乡下的“水八仙”也有盛誉,试问今后“南街月饼”能否以“均益月饼制作技艺”项目跻身非遗行列?这是“肉食者”可以谋之的,祝愿南街月饼的制作后继有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