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积极响应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重要精神指示,丹巴城区第一小学校有幸请进了县关工委退休老干部,走进城区小学校,开展了以“爱粮惜粮,浪费可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要坚决反对浪费,时刻规范用餐行为,爱粮惜粮从我做起!</p> <p>在活动现场,关工委退休教师高天贵回忆了解放前丹巴的历史,他指出,那时候的丹巴县,官匪勾结,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作了主人。</p> <p>广大穷苦百姓自力更生,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填饱肚皮的粮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丹巴,人民安居乐业,富足的生活水平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其中铺张浪费这种不正之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p> <p>浪费粮食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更是一种犯罪,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行为。</p> <p>高老师还为孩子们讲了一段真正的故事。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在周末时陪同父母到田间地头锄草去。在炎炎烈日的曝晒下,看着父母挥汗如雨的劳动,真切的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了《悯农》这首诗歌的真正含义。高老师讲完这则故事后,深情的朗诵起《悯农》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孩子们也合着高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起来。 </p> <p>活动中,老师告诉孩子们,自己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那么全国人民每天就能节约两万公斤大米,这些大米够丹巴人民吃一天呢。活动最后,高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是希望孩子们回到家里后,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称一克大米,数一数有多少颗。然后根据自己的称重,计算全国人民如果每一个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算一算有多少重量。让孩子们从具体的实例中知晓爱粮惜粮的重要性!</p><p><br></p> <p>城区小学校六年级三班西饶拥措同学告诉笔者,通过活动的开展,让自己体会到爱惜粮食的真谛和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在今后的生活中,爱粮惜粮从自我做起,并把爱粮惜粮的知识宣传给身边人,掀起一股勤俭节约的美好风尚。”</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