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之六一“24道拐”

卫Hong

<p>重走历史弯道</p><p>体验抗战文化</p> <p>24拐景区售票处</p> <p>24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美公路。</p> <p>以前听说24拐,但不了解,今天有幸来到景区体验、从一拐开始坐车全程24道拐,上到观景台。</p> <p>上山的路口</p> <p>我们乘坐这种车上24拐的</p> <p>“二十四道拐”公路简介</p><p>始建于民国(1935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1936年竣工,係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p><p>抗战时间,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红“24道拐”才能送到重庆,“24道拐”即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飞机多次对“24道拐”公路进行轰炸,企图截断滇黔咽喉。</p> <p>1942年,美军1880工兵营官兵进驻晴隆,对24拐公路进行抢修及维护任务,该营驻守官兵直到日军投降一个月后才撤出晴隆。</p><p><br></p> <p>这是上山的路一拐又一拐</p> <p>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及南洋机工驾驶的车队通过滇缅公路经二十四拐到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讲话,将滇黔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而栽入史册。</p> <p>24道拐系抗战期间援华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亦是中美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录,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云雾山中</p> <p>这是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的一张照片闻名全球,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战史专家戈叙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至此,无名英雄“二十四道拐”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再次被镌刻在人们心中。</p><p>一让世界惦记“二十四道拐”</p> <p>走完24拐经小镇上观景台</p> <p>到了!终于拐弯拐到了!</p> <p>这是最高峰一观景台</p> <p>观景台位于晴隆山,距县城南七公裏,被誉为县城南最高的璀璨一个明珠。整个观景台由一个四层主体建筑加一个观景旋转楼梯及观景步道组成。总用地面9994平方米,建设面积3918平方米。……二层主要展览以24道拐遗址公园为主题的军事题材历史文物。……观景台作为地标性的观景项目,登临 其顶视野开阔,</p> <p>向东望去,24道拐及史迪威小镇那美丽而富有生态的美景尽收眼底。</p> <p>天空下小雨,云雾里看24道拐,刚走过的路是多么的险!弯道频急,是中国最险峻的抗战公路。我们感受到了。当年修路人是多么的艰辛!</p> <p>登上观景台远望</p> <p>云雾挡视线无法看到史迪威小镇</p> <p>参观抗战军事展览馆</p> <p>展馆里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我把一部份收入美篇了。</p> <p>在滇缅公路上装物资的车以</p> <p>抗战时期的街市</p> <p>史迪威公路上行进中的辎重部以</p> <p>毛主席与陈嘉庚先生的合影</p> <p>陈嘉庚先生</p> <p>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夫妇合影</p> <p>史迪威先生</p> <p>盟军士兵与民工聚会</p> <p>战场上史迪威将军与士兵合影照</p> <p>赴滇缅战场的远征军</p> <p>少年出征</p> <p>史迪威公路上的小镇</p> <p>第二次远征中的少年兵</p> <p>远征军在行军</p> <p>1943.12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观看中国驻印军演练,左为盟写驻东南亚总司令蒙巴顿将军,中国远征军之前在缅甸救出被困的英军、震撼国际,赢得同盟国的讚誉。</p> <p>上图:史迪威、孙立人、廖耀湘三人都曾率军在晴隆驻扎休整。</p><p>下图:远征军会师!</p> <p>下山原路返回,从第24拐又拐回到第一拐了。</p> <p>游24道拐景区上了一堂爱国主义课!</p><p>铭记历史,继往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