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饶汉祥故居》修葺管理处的一点建议:

张鹏

<p>《饶汉祥故居》修葺一新,可能不日就会对外开放展览,我有幸在开馆之前,被其吸引,进入内室,提前“偷窥”了一下展馆内容。</p><p><br></p><p>在一楼参观了几个房间,皆用图片与文字的形式,介绍了民国时期,我广济县国共两党各个组织及突出的代表,其中,又以对我党红色将军陈康、蓝侨等将军们的介绍为主。</p> <p>我突然发现不对劲,作为民国时期广济县最杰出的代表,五杰之首的饶汉祥,其故居,怎么其展馆内容,却是整个民国时期广济县各历史人物的大杂汇呢?再想一想近几年在武穴各村,如雨后春笋般新建造的各个红色展馆,几乎都是千人一面,复制粘贴……对于这样一个投入大,却仅仅是复制粘贴的“杰作”,我不禁黯然神伤。</p><p>想我等武穴普通市民,对于广济五杰之首“饶汉祥”的知识,连街头巷尾的传说都储备很少,只能偶尔有兴趣的时候,临时抱佛脚问一下度娘。</p> <p>顾名思义,《饶汉祥故居》作为一个历史优秀人物展馆,应该以饶汉祥这个历史人物及其时代背景为主要展示内容;如果再延伸一下,添加一些与其在历史上有关联的人或事,比如黎元洪、林长民、郭松龄、张学良、彭汉遗……作一个补充,也不错呀……</p><p><br></p><p>但是你看这修葺一新的故居,外观美不胜收,里面内容却风牛马不相及,千人一面的红色展馆,会给我们市民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展现一个什么样的宣传呢?</p> <p>建造好饶汉祥故居,最能突出饶汉祥其人的,是其“骈文”,忆饶公当年那风靡一时,独领民国风骚的“骈文”,你在这里居然不见一丝踪影。这种即使千年后,也能让游客一睹作者魅力、回想历史背景之骈文,可叹建造者视而不见,着实让人惋惜!</p> <p>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饶汉祥其人。</p><p><br></p><p>饶汉祥(1883—1927),字瑟僧、羼提,号质含先生。湖北省广济县人。民国时期“广济五杰”之一,其余四人为居正、郭泰祺、刘文岛、张导民。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历任黎元洪秘书、湖北民政长、总统府副秘书长、参政院参政。1917年张勋复辟后,随黎元洪下野。客居天津。1927年归隐乡里,同年在广济病逝。</p><p><br></p><p>又说,他在武昌起义后面回鄂,经彭汉遗引荐,入都督府秘书室任职,行文理事,颇合黎元洪之意。不久,晋升为秘书长。与黎关系密切,随黎沉浮。袁世凯为笼络黎元洪,对饶亦垂青有加。饶回乡省亲,袁派员携带亲笔信及红参前往慰问。张振武为袁世凯、黎元洪合谋杀害,全国舆论哗然,饶曾代黎起草“辩诬”长篇通电。</p> <p>这个“辩诬”长篇通电,是什么东东?</p><p>发一篇饶君的“骈文”,读者感觉一下其大笔如椽、排山倒海的气势……</p><p><br></p><p>1925年11月22日,饶汉祥代郭松龄讨伐张作霖,其作可称大开大阖,混茫而来,全文近两千字,文章前半篇幅采破局之体,摒四六交替之原则,纯用四言撑起,</p><p><br></p><p><i style="font-size: 15px;">郭松龄之通电张作霖一(14年11月22日) “(衔略)张上将军钧鉴:松龄渥承殊遇,擢长兼师,职在服从,义当报称。虎头食肉,万里不辞;马革裹尸,死而无悔。何敢苟安求免,不恤孤恩。顾仰体钧座偃武之衷,俯察辽民被兵之祸,治乱决无二门,仁勇不可两全,畏罪不言,负心更甚,窃为钧座披沥陈之。连岁兴戎,现金告匮,钱钞滥发,价格日亏,外币潜乘,寰省殆遍。倚其调剂,转与维持。刮我方输,易人废纸,血枯见骨,身没及颅。运转不灵,弥缝呈困,推衍所极,必至无财。士兵苦战,将帅专圻,至于一卒,才折二昏,名为增饷,实同罚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衅钟舍年,藏盖埋犬。此犹不若,抑复何辜?死无义名,生有显戮。推衍所极,必至无兵。军事迭兴,赋敛日重,邑无仓廪,家无盖藏。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推衍所极,必至无民。藐兹三省,介处二邦,宝矿毡庐,森林卉服,侨民满路,牧马成屯,陆轨分张,海航密接,朝发平壤,暮薄辽城,交通不周,责言猝至。入关竞逐,敝墓必枵,盗党生中,敌兵励北,彼若自卫,宁复戍疆,推衍所极,必至无省。东省果失,北京必危。列强交争,共管立定。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谁为祸始,驯至国亡。去岁曹氏攘国,浙省构兵,足冻伤心,唇亡迫齿。钧座痛正气之不申,惧边人之将尽。钺旗所莅,壶浆咸趋。假使振旅出关,安民保境,阳樊不取,有卫无侵,岂不渣滓七雄,粃糠五霸。顾乃勉循下意,遽拂前衷,列阵淮流,耀兵江浦。比闾望燧而忧,刘镇闻风而警。将欲凭陵劲旅,混一寰区耶?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或乃托命善神,自娱暮晚;或乃托身联省,暂庇危机。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上者固祈百姓之与能,下者亦冀六王之均势。必欲鲸吞西北,蚕食东南,方诅咒之不胜,岂讴歌之可有。试问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衔哀奚若?欲致平成,宁非梦呓?将欲多据强圻,取偿军费耶?异族相争,何事不忍,然日俄之谐,犒币未闻。德法之盟,载书终改。况此孑遗,敦非胞与。谓取之于邻省,则赤地久荒。谓取之于京师,则白藏早竭。甚或借为口实,鬻我宗邦。所沾不过玉斝之余,所累已胜铜山之重。狐缘虎视,鼋代猪亡。人盗其资,我负其咎。此其失计,岂待申言。沪衅甫开,苏师先溃。皖继风靡,鲁复土崩。伏机发于群方,战线延于数省。夫梦白蛇亘蜿于修路,则头尾难援。巨象跨于狭途,则腹背皆困。政府未令讨伐,反唱调和。既属有名之师,复居难胜之数。钧座深虑颠危,力持镇定,不谓曳兵之将,独怀卷土之心,必欲驱市从戎,倾巢赴敌,夷田庐于榛薮,殓队伍于沙场。松龄铜剑常鸣,铁衣未解,万里之鹤,犹随降志,八尺之龙,久殷汗血。方重围之无惧,欲一胜以何难。第以是孤军卷甲,长路馈粮,民有讟言,士无斗志。设使前逢坚壁,后遇奇兵,流马难输,悬车莫渡,毕修之颈,方传赵帐。伍员之肉,岂慰楚军。钧座扬县蔡之余威,主治吴之伟绩。十年错节,讵利器之易成。三载卧薪,犹痛心之未定。万一项王歌帐,李主愁台,破竹之势忽成,绝株之忧将见。兴言及此,为愤何穷。松龄亲当戎路,熟察敌情。钧座委以节旄,乡人托以子弟,收骨之悲,生何以对蹇叔,纳肝之惨,死何以见懿公。盖自受命以来,无日不回肠欲绝也。昔者祁奚请老,内不避亲。曹璋代兴,下皆效命。传之青史,播为美谈。汉卿(张学良)车长,英年踔厉,识量宏深,国倚金汤,家珍玉树。干风云而直上,历雷雨而弗迷。松龄夙同袍泽,久炙光仪,窃愿遵命劻勷,竭诚翊佐,更张省政,总制辽疆。收毁滥钞,蠲除苛税。严刃以除盗贼,厚廪以养士兵。实行文治,以息强藩。优遇劳工,以消激党。黉舍矢于普及,宝藏期于尽宣。三省富强,四邻和睦。钧座婆娑岁月,赏玩烟霞。全主父之令名,享令公之乐事。果箕裘而尽善,虽脱丽以何妨。夫市朝不改,则农夫无辍米之忧。堂构相承,则部属无倒戈之罪。涂膏之士,蹈白刃而复苏。槁项之民,临黄泉而更苏。松龄上酬推解,下拯创夷。博采群言,更无他策。谨当扬旌东返,席橐上求,非得颔颐,宁甘碎骨。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等语,合行奉闻。伏希指示!郭松龄叩。养亥。印。</i></p><p><br></p> <p> 其遣词造句先是如高山坠石,猛不可挡,复如长绳系日,膂力无穷。先是数落老帅的不是,形势的不得不变,以下则是威吓、劝慰、蒙骗、求告、呵斥等等,奇奇怪怪的汇于一炉。</p><p>  数落张氏罪状,扰民、窃财、纵兵,等等。其中颇有朗朗成诵的名句,譬如“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p><p>  然后才说出郭松龄的无奈之举,此时再次穿插民间的危困,以及张作霖的种种不是。继而顺势抬出张学良来,说他英年踔厉,识量宏深云云,言下之意,张作霖要是识相,就应当迅速下野,灌园抱瓮,从此优游岁月,远离军政。最后是代郭松龄表决心:“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p><p>  说得是那么的恳切、深邃、正大,仿佛义气充满,实则就郭氏言行和举兵结局来看,形同儿戏,和写在纸上的雄文加美文,相去何啻天渊。</p><p>   冯玉祥也在郭松龄通电后发出回应,历数张作霖罪恶,促其下野。但他的通电词气较为塌懦,“祥承阁下不弃,迭次欲与合作,用敢本君子爱人以德之意,凡人之所不敢言不忍言者,为阁下一言,作为最后之忠告,请即平心静气一详察之。语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况共和国家,民为主体。不顾民生,焉能立国。乃自奉军入关,四出骚扰。因所部有公取公用之实,致民间来要吃要穿之谣。试思军兴以来,阁下兵威所及之区,横征暴敛,到处皆是,苛捐勒索,有家难归……”</p><p>  较之饶汉祥手笔,词文语气卧倒拖沓,文句疲弱不振,文采文气的悬殊渊然可见。</p><p>  饶汉祥如椽之笔的扛鼎才力,殆为天授,实非人力可致。这一点,像极李白。而其为人,两人也极近似。</p><p>  大文人如李白,他和“致君舜尧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是不一样的。他所崇仰的人物,多为纵横家、能干的幕僚、游侠,像范蠡、鲁仲连、张良、谢安等等。除了功名利禄的考虑,更有一种本性驱动的不安分,痛快一时的搞事儿的冲动。</p> <p>  饶汉祥调遣文字,可谓遣字成军,吐嘱成阵。他以文字播撒成一片硕大的战场,他于纸上运筹帷幄,进退裕如,他在稿本金戈铁马,弥漫硝烟。饶汉祥,他真是文字用兵的大师,文字野战的枭雄;直是文坛中的凯撒大帝、稿纸上的麦克阿瑟。他布设文字炉火纯青的手腕,指挥参谋兼于一体的战略奇术,他所服务的同时代的政军人物,曹吴孙张,冯段徐王……也没有哪一个真在战场上可与他的文字作战作同样的比拟,成同样的比例,换言之,都没有那样高迈雄奇的气魄、所向披靡的力道。</p><p>  周作人的散文《初恋》尝谓“她在我的性的生活里总是第一个人,使我于自己以外感到对于别人的爱着,引起我没有明了的性的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了”。如此啰嗦、夹缠的不知所云,真可以把人考住了!</p><p>  胡适所倡导的白话写作,以拖沓繁琐、欧化啰嗦为得计,胖滑有加,唠叨如故,钱玄同更叫嚣“汉字不灭,中国必亡”。</p><p>  如此浮泛、粗鄙的败笔,犹被称为文章大师、文学巨子,则饶汉祥以其粲然文采、如椽大笔,以及他纯粹典雅、劲挺峻茂的汉语语感,更当坐文章大师之正牌。文学所应承担、并持续放射者,在他那里正是饱满持久地供应之,不绝如缕。(作者:伍立杨)</p><p>(本文原载《中华饶氏》2011第三期</p> <p>饶君少年就因为会读书而声名鹊起,28岁就被任鄂军政府司法部副部长的老乡彭汉遗,推荐给都督黎元洪当秘书。经过辛亥革命重要大佬的推荐,饶君从一个平民老百姓,一下子跃上全国最重要的政治舞台中心,关键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才华,很快的就抓住了这一次重大的机遇。</p><p>我先介绍一下“骈文”“通电”,在民国时期的重大价值!</p><p><br></p><p>民国时期,上台要通电,下野要通电,嘉奖要通电,谴责要通电,讨伐要通电,和谈要通电,甚至大学老师被政府欠了薪水也要通电……通电分小通电和全国通电,小通电视内容需求而定,一般只选择特定城市或者相关人等一次标准的长篇骈文体全国通电,以政府公文形式来发,最少得花上16000元;如果是以个人身份来发,最少得花上32000元。平均一下,每次全国通电的费用,得在两万元上下,就算是小通电,最起码也得百多元。</p> <p>两万元在民国是个什么概念?民国一等荣光宝星勋章的年俸是3000元;曹锟贿选的时候,选票是卖5000元一张;电报局一等科员一个月薪水才100元——而且已经是小康生活;如果是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上海市场,一块钱可以买30公斤大米,两万块可以办起一家小规模的纺织厂。</p><p><br></p><p>换句话说,这一通电报打出去,就是7个一等勋章的年俸、4个议员的选票、600吨大米或者一家纺织厂</p> <p>饶汉祥曾为杜月笙写了一副对联,一直被杜月笙挂在杜公馆的客厅里。</p><p>上联是:春申门下三千客</p><p>下联是:小杜城南五尺天</p><p>短短14个字,就把杜月笙的狭义人品与显赫地位囊括其中,实在是高明至极!</p><p>前半句很好理解,说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仗义疏财,门客众多。杜月笙在民国被称为“当代春申君”,他散尽千金之财,广交天下之友,在三大亨里以“会做人”著称。杜月笙帮助过的朋友,遍布军政商三界,东北少帅张学良和北洋总统黎元洪等都曾在落难之时得到过杜月笙的庇护。杜月笙的江湖义气和侠义之心是他广受追捧的根本原因。</p><p>后半句稍显难度,典出西汉谚语“城南韦杜,去天五尺”,说的是世居长安城南的韦、杜两大显赫家族,用“离天只有五尺高”来形象表达其地位之显赫。杜月笙被誉为“上海皇帝”,他在上海滩可以说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饶汉祥借此谚语比喻杜月笙的权势地位,确实十分贴切,另外,二者都姓杜。</p> <p>以上大部分关于饶汉祥的生平事迹及其文章的介绍,均来自于对网络几天时间的搜集,读者诸君不要笑我七拼八凑,也不要笑我这方面知识浅陋,就敢乱喷。</p><p>文章最后,我只说一点:</p><p><br></p><p>建造《饶汉祥故居》的专家们,作为给八十万武穴市民传经布道的专家们,你们用一点心,好好用好“饶汉祥”这块魅力四射的金字招牌,好不好?</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望相关部门,能引起足够的重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做事的人,做一百件事,总会有一些瑕疵,我确实不该喷,只是,实在忍不住,为了美丽的滨江公园上这块金字招牌能更加光彩夺目,得罪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