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思维导图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个人、家庭、教育和企业等。作为优化思维的工具,对教师的教和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帮助,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知名学府都使用和教授“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英国、新加坡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思维导图进行研究和探索。《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所提供的教案范例和软件资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优秀教案都用了思维导图。国外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思维导图可以提升智力,提高思维水平,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思维导图成为国外中小学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而且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br> 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2000年,由王功玲发表的《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就思维导图的渊源和制作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笔记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大城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思维导图早已由实验逐渐进入常规教学阶段,北京、广州、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首当其冲。<br> 结合近几年思维导图在国内外教学应用现状以及应用研究的特点来看,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者对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作用持积极态度,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从国内外研究综述整体来看,关于如何评价思维导图教学效果的研究以及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思维导图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发展具体的学习策略,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和示范不同的英语学习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效运用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作用。<br>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1. 建构主义理论<br>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是提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因素的刺激。学习者根据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在信息和环境相交互,借助必要的资源与手段进行注意和有选择性地加工处理的过程。思维导图的运用强调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维导图的绘制也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只是起引导监督作用。学生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理清思路,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对思维导图的科学有利的论证。<br>2. 图式理论<br> 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图式是指只是的表征及存储方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大脑中建构图式的过程。受图示理论的启发,思维导图也可作为图式的一种呈现方式,将知识或思维过程以图式的形式呈现,这样匹配大脑存储的特点,促进隐性图式建构,并且加强学习者在整体结构方面的理解,实现有意义学习。<br>3. 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br> 遗忘往往是因为缺乏提取的线索,如果能在存贮信息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把它们纳入过去经验的复杂网络之中,就会给提取这些知识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而思维导图刚好能帮助学习者清晰地呈现新概念和旧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提供了可视化的思维支架,使大脑更容易接受和记忆,而且不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