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化名人的故事:玲珑女和她的玲珑文

郑旭东

<p>  玲珑女是我对黑龙江女作家王丽娟的称谓。</p><p> 王丽娟网名叫紫玲珑,我开玩笑让她改为玲珑女,她执拗不肯。她犟我也倔,写这篇文章就这样称呼,文责自负,真要叫出名,看她还犟不!</p><p> 认识王丽娟是在三年前。2017年的秋天,呼兰区作家协会召开代表大会。我和高凯老师作为主席和副主席很早赶到了会场。会议开始前,我给在香坊区居住的诗人林杨打电话,问他们怎么还没有到。林杨语气很高兴地告诉我:“我们坐你学生的车来的,马上就到。"</p><p> 纳闷了,我没有当过一天老师经历,怎么会有学生?</p><p> 不一会儿,林杨和作家孙文陪着一个很年轻的女子进会场来,她白白净净的“林黛玉”脸型,小巧玲珑瘦体型,身后背着双肩包,打老远看,像正在读书的高中生。没等我搭话,林杨指着她:“这就是你的学生,叫紫玲珑”。</p><p> 我调动大脑所有的脑细胞,回忆这位陌生的“学生”,也行,她听过我的文学讲座,或者读过我的书.......真的想不起来。“我读过老师的作品,听过老师的小说......”她银铃般的语言,让我无话可说。</p><p> 无可争辩,面对“小字辈”,这个老师非当不可。我上下打量这位“紫玲珑”,她长的“玲珑”,再看她身上的紫色皮夹克,真的是的的确确“紫玲珑”,这网名贴切的无可挑剔。</p><p> “紫玲珑”自我介绍,她叫王丽娟,是呼兰人,工作在哈药集团,是一名人力资源管理干部。从十几岁开始就开始写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散文,诗歌等文章。今天是特意来参加家乡的文学盛会。 </p><p><br></p> <p>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微信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一定范围的朋友圈,人际交往由爱好兴趣的差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交际交流的各种圈子。我的朋友圈局限于与文学有关的人士。</p><p> 在会议和返江南途中,王丽娟熟悉了老作家高凯等很多老师,她开车把每个人送到家门口。也是从那天起,她加入了我们的文学圈子,成为积极组织者和各种活动的倡导者。</p><p> 如今,图书市场繁荣,各种各类书籍目不暇接。手机、电脑上各种各类文章想看什么,就可以搜什么。人们读书选择性非常多,所以,大家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养成了习惯。看书基本都是看熟人的书,不怕有“偏亲向友”之嫌。</p><p> 我读王丽娟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分忧》杂志上的散文,题目叫“玲珑骰子安红豆”,取之唐代温庭筠的“枝词”的一句。全文几乎不眨眼地读完。放下手机,已经泪流满面。 </p><p> “玲珑骰子安红豆”是王丽娟写自己的母亲。母亲喜欢打麻将,并且“瘾”很大。一天晚上,她在香坊区的家里,一如既往地打电话嘱咐母亲打麻将玩完早点回家。没有想到,也就是几十分钟后,母亲却是长眠在那麻将桌上。</p><p> 晴天霹雳,女儿悲痛无法用语言来描写。她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又一桩痛苦接踵而来。母亲烧三周那天,父亲去相对象,给女儿找了一个“后妈”。面对母亲的遗像,又面对又一个“妈”。女儿心如刀绞,何去何从。</p><p> 父亲结婚了,并且是明媒正娶,女儿对父亲不解且怀有些许的憎恨。</p><p><b> “.......国庆节,妈妈走了半年后,阿姨进门了。爸爸坚持明媒正娶,登记结婚,举行仪式。 他给阿姨买了“三金”,看着她脖子上戴着金项链,我感到分外刺眼。妈妈喜欢清雅的色彩,可阿姨把房间都布置成了红色调。 </b></p><p><b> 弟弟一身黑色衣装,我一身白色衣裙,我们的脸上还带着哀伤,而阿姨家的亲属却是兴高采烈。因为她爱人去世七年,家人都为她有这个好归宿而高兴,爸爸与他们亲热地招呼着。 </b></p><p><b style="font-size: 18px;"> 我站在阳台,望着楼下妈妈临走前玩麻将的那个超市小房,我在心里流着泪,恨他......”</b></p><p> 以上是作者的文章摘录。我不忍卒读。</p> <p>  文章接着是就这样写的:十六年过去了,父亲年纪大了,一天,女儿和父亲在阳台上唠嗑。父亲指着远处的一个房子说:“你妈妈在那个房子打麻将呢,告诉她,八点前必须回家。”女儿懵了。</p><p> 父亲又拉起了那把老旧的二胡,《二泉映月》的音乐悲悲戚戚,那是母亲最喜欢的曲子。父亲随着手的颤抖,泪滴落在地上,如音乐里的一个个音符。</p><p> 过了一会儿,父亲从大衣柜拿出来一个纸包纸裹的一个小盒子交给女儿:“这是你妈妈玩麻将用的骰子,我保管了十六年,我记性越来越不好,你收好吧。”</p><p>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这里读者读每个字,看每一段,都是揪心的痛。</p><p> 就是看过这篇文章,我对这个“小字辈”在文学创作上存在的潜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逐渐喜欢看她的“玲珑文”。</p><p> 王丽娟的“玲珑文”很独特,短小精悍,文最长不到五千字,绝大部分是千字文。文章干净、利落、洒脱、文雅,不拖泥带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搭眼就感觉一个个文字是跳动的,活蹦乱跳的生命体,是鱼跃清波,蛙鸣溪边的手绘水墨画。似乎有一股灵气在抓住读者的心,你心甘情愿地让她的文字洗礼心灵。</p><p> 王丽娟的写作艺术技巧也非常有特点。作家写作一篇文章,比较难的是过度段的衔接,她的文章读过,感觉却是无缝连接,跳跃自然,无断崖之感。在语句修辞上,也是很讲究,长短句搭配有致,浓墨重彩恰到好处,自创词无生僻感。文字是透明的多面体。这也是我给命名的“玲珑文”原因所在。</p><p> 王丽娟出生在呼兰河畔,呼兰河水晶莹、清纯、充满着灵性。喝呼兰河水长大的她,受萧红作品的影响,热爱文学如痴,尽管工作性质与文学不在一条轨道上,但是,却能够同向而行,无论工作多繁忙,文学写作一直没有间断。每年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很多高质量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最感动的有两篇散文,第一篇是《相见》,写她的邻居三哥,把一位助人为乐的三哥写的活灵活现,过目不忘。另一篇是《深情就是陪你经历苦难》,写公爹的情感散文。这些作品里融进了王丽娟对生活,对亲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文如其人,也让读者通过“玲珑文”解了这位“玲珑女”。</p><p> 王丽娟工作在江南,父亲和公婆都住在江北的呼兰区,相距30多公里。我们这些文友从2017年认识她开始,第一印象就是她每个双休日必须去呼兰看望老人们,几乎是风雨不误。最感人是她对公公和婆婆的感情,可称当今社会儿媳中的楷模。</p><p> 公爹患癌症病重病危时,她每次回去看望,一直守在身边,像亲女儿一样喂饭、喂水,给公公讲故事,洗脏衣服。爱人工作忙,有时候,她自己也回去。老人养成了习惯,如果她回去晚了一点,就会站在窗前望她:“丽娟怎么还不来?”。</p><p> 公爹去世时,她跑前跑后,人瘦了一圈,三个小姑妹都一个劲夸这个嫂子。想想看,自古以来,姑嫂的关系是多么难处,况且还是三位,这个人处理事的能力该是多么厉害。也许,这就是玲珑女的“玲珑心”吧!</p><p> </p> <p>  王丽娟是近年来在哈市文学圈的活跃人物。谢幕先生称她为“秘书长”:每次参加文学活动,她是义不容辞的主持人,跑跑颠颠,忙的不亦乐乎。她不允许年纪偏大的孙文老师喝酒过多;操心“忘忽脑子大”的张健夫别丢下眼镜和帽子;嘱咐大家说话大点声,高凯老师“耳背”;照顾大姐张陶别丢在路上........</p><p> 她掌握每个人的口味,每次的聚餐的饭菜都是她点,没有一个说不可口的。连最高傲的诗人苏文华每次都夸这“小丫头”有办事能力。“美丽姐”亲切的叫她“玲珑宝宝”,还有那个浪子林杨,搭王丽娟的车乐满脸桃花开,小礼帽颤的如“七品芝麻官”。 “天道酬勤”老师多次将她的诗歌收入美篇中。</p><p> 王丽娟人缘好,人脉广。好到令人吃惊,目瞪口呆。齐齐哈尔诗人白帆老师在鹤城举行作品研讨会,我们哈市七个人应邀参加。在会议期间,她硬是碰上了一位大学同学的诗人;市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去延寿县采访,她又认识了集团领导的同学县残联理事长;我们去兰西县档案馆赠书,县信访局长半路"截道"请她吃饭。在诗人“星辰”的招待酒会上,“大舅”还特别偏爱这个玲珑“外甥女”,咋样,这人脉,出门开车拉你,到任何地方都有人供饭,连书法家杨增杰老师都佩服,写书法“飘扬”过她好几次。</p><p> 一个人的成功,我认为是天才、热爱、勤奋的连加法。</p><p> 王丽娟这几年可以说是飞跃的进步。2018年入驻《今日头条》,别人只能注册一个号,她不知道怎么搞的,成功注册了两个号。全部加黄v,从此后暴文不断,粉丝量远远地超过了我这个“老人”。羡慕的人说她是“人精”。</p><p> 她并不满足,继续开辟新领域,写各种书评,一篇就挣七八百钱。不仅如此,《知音》、《分忧》刊物约稿不断,小稿费月月进账户。在抖音上发视频,伏尔加庄园请她免费去浏览。</p><p> 人智力一旦喷发,就势不可挡。2018年,南岗区作家协会和呼兰区作家协会为她举行“王丽娟诗歌作品朗诵会”。获得纪念关工委成立三十周年征文一等奖。</p><p> 2019年,她当选呼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今年,又神不知鬼不觉生下了“双胞胎”,出版了《玲珑剔透》散文及诗集,加入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p><p>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幕通知王丽娟:在国庆节期间,邀请她参加作家签名售书活动。</p><p> 我想象着,售书那天虽然不可能像宋丹丹小品形容的场面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但喜欢王丽娟的读者一定会前去,欣赏“玲珑女”和她“玲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