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滋味(我的读书故事之四)

舒青童话

<h5><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常德师范专科学校文科楼,三年的课堂都在这栋楼里(2015年摄)</i></h5> <p>一九八二年,我以“全公社‘文革’后第一名大学生”的身份考入了常德师专(其实还只是一个“专科生”),这在大山深处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我动身入学的那天(八月二十六日),公社专门召开了欢送会,给我戴了大红花,公社中学的所有学弟学妹们都到会祝贺——其实,我自己感到很懊恼——按我平时的成绩本应该考一个重点大学的,可只考了个专科!所以,欢送会对我来说也并不见得有多么光彩。欢送会结束后,公社调来了当时唯一的一台本乡籍的解放牌卡车(师傅陈振辉先生),专程送我到区里去——在前往车站乘车的路上,沿路欢送我的老百姓都一个个向我旁边的同学(我的老班长,已经参加了工作,专门送我的)伸出了大拇指!哈,他们都把他当成我了:因为,我当时还身着打补丁的衣服,脚底踏一双早已发白的解放鞋,个子也比老班长小一个头——哪像个大学生模样!到了区里,我的同族大叔帮我买了到县里的车票,并把我送上了车(父亲只送我到公社)——就这样,我独自一人揣着亲戚朋友给我赞助的三十元钱和公社奖励我的五十元钱,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上“大学”了。</p> <h5><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的常德师范专科学校中心花坛(摄影:新天同学),主体建筑为当时常德市最高的建筑——常德师专理化楼</i></h5> <p>八月二十九日下午,到了常德汽车北站,下车四顾,我一片茫然——举目无亲,该怎样走呀!正在我不知所措时,一位年轻妇女拿着一张纸条向我走过来:“你是不是赵青呀?”我正在疑惑,她又问了一句:“你是到师专来读书的吧?”于是,我接过纸条一看,原来是区里的大叔给在常德工作的二叔发的电报,要他到站里接我的,因二叔本人正在上班,就要二婶来接我了——她是外省人,我们从未见过面,并由于口音的问题,我把“兆”字听成了“赵”字,把“恩”字听成了“青”字。弄清了缘由,我就在二婶的帮助下到学校办理了入学手续。然后,二婶又带我到大街上去买了两套新衣服,在她家吃过晚饭,才重新回学校(二叔送我的,在城里我还摸不着“北”哩)。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p> <h5><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的常德师专校门(原摄影:新天同学)</i></h5> <p>一年级时,地理科还隶属史地科,二年级时才独立出来,学校组建的新科,科领导首先就重视了学风建设,对我们的要求也就高了,每期的考试成绩单班主任均会寄给我们的家长,因此,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都非常不错,虽然每天的上课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天,但自休时间同学们很少出去闲逛游玩。第一学期我就知道了按高考成绩排我居后四分之一,很多同学是远超了重本线的,因此学习不敢有半点马虎!专业学习非常认真、扎实,课外阅读的书也基本上是与专业挂钩的书籍,《生机勃勃的地球》、《日历漫谈》等科普类小书看得多,一部极地探险的图文纪实书读得最仔细,几支探险队北极探险竞赛故事扣人心弦。地理科组建时间短,学校图书馆与之相关的书籍是少之又少,不到半期,图书馆就难找到相关专业的书籍了,这样,就还读了几本文学类的书,《高山下的花环》、《台湾游记选》(自购)、《旅外游记选》(自购)、《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就是在第一个学期读的,《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在这个学期才得以通读……</p> <h5><i><font color="#167efb">虽然是大学,但我们地理一班仍然坚持在教室里晚自习,是当时全校公认的学风最好的班级(摄影:杨立原)</font></i></h5> <p>或许是期考成绩突出,第二学期当上了班上的学习委员,对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关注更多了,大部头的教材在正规的学习时间完全可以消化,自修时间就用来全看其它书籍了,《徐霞客游记》、《物种起源》、《物候学》(竺可桢)(自购)等等,都是字斟句酌式的读完的,囿于当时的古文水平,为完读《徐》书在图书馆办了三次续借手续……</p> <h5><i><font color="#167efb">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侯学》</font></i></h5> 进入二年级后,地理科正式独立出来,学校图书馆中地理教育专业方面的书也相应增加了一部分,整个二年级,课外书籍下功夫最深的是胡焕庸教授的两本书:《中国人中地理》和《世界人口地理》(与张善余教授合著),特别是《世界人口地理》,学完它我做了整整一本笔记……同期,对施雅风的冰川学方面的知识也涉猎了一些,可惜没有找到专著。配合专业课程,我还自修了柯本的气候学、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本想找李四光、陈国达的地质方面的著作看看的,可惜当时图书馆没有……当然,这个时期,《第三次浪朝》、《大趋势》等“时髦”书籍还是囫囵呑枣地扫了一遍的。 <h5><font color="#167efb">胡焕庸的《世界人口地理》,这本书至今还在我书架上放着,连当年包的书皮都还在</font></h5> <h5><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83年时,老师兼朋友芳耀兄参加成人高考,特意到师专来看了我(原摄影:立原同学)</i></h5><p class="ql-block"><br></p> 现在想来,虽然当时对知识的学习很在意,却没有专精某一个方面的打算,更没有考研的想法,唯潜在的意识里对文学一直不舍,所以师专三年,一份《文学报》小报一份也没有落下(自订的报纸,同时还订了一本期刊《知识窗》),但最终还是限于自己的专业,不再幻想,踏踏实实地为了今后能较好地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尽可能多地在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三年级时,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就分别开了课)方面的东西又成了我的重要关注点,譬如《教育学》,我们学的是南京师大的版本,三年级时我又将北师大的版本找来看了一遍,当时同学中流行一句口号:立志中学教育,誓当教育界的烈士。所以,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当好中学教师! <h5><font color="#167efb"><i>学习《地质学》时自己购买的相关书籍</i></font></h5> 三年级因进行教学实习,时间飞逝而去,为了打下扎实的地理教学基本功,科里组织的板书比赛、板图比赛、教学试讲活动一个接一个,因此,基本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毕业前,与立原兄相约,毕业后支疆,于是给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去了一封信,因回复得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乃罢。离校的那一天,我送走了最后一个同学后回到科办公室,协助老师绘制、装裱教学挂图,一周后,科书记雷宏江老师、科主任王友益老师和建华兄三人送我去了北站…… <h5><font color="#167efb"><i>毕业前夕,三同学特意跑到当时三叉路的护城照相馆拍了这张合影,建华同学穿的青年装就是我入学时买的一件“当家”衣服。</i></font></h5> 三年的大学生活,最终把我变成了一位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山村中学教师…… <h5><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的常德师专,现在的湖南文理学院</i></h5> <p>大学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多彩的(在我的美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0年同学聚会纪念》中对大学生活有部分介绍),周六室友篮球赛上铺打下铺(或左铺打右铺),周日游公园、溜冰,节假日野外摄影,春秋排球羽毛球,冬季雪仗、还有社团的乐器、书画活动,二年级时贫困学生暑假的勤工俭学活动、特别是学张海迪、学中国女排精神等活动,让我们热血沸腾,每一项活动我都没有落下,感觉那时的精神头每天都像是打满了鸡血,没有半点蔫巴的时候……</p> <h5><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5年地理一班同学聚会时在“文科楼”前留影(摄影:新天同学)</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