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中的历史烙印(四)

布衣崔

<p>  老北京的胡同,给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灰墙灰瓦大红门,还有绿树成萌枣石榴。前三期多是介绍被列为北京十大胡同中有榜上有名的胡同,如东、西交民巷、八大胡同等。本期本人也以北京胡同之最中的“最老和最窄”为纲,带大家看看这两最周边胡同的今生。</p> 最早最窄胡同篇 <p>  按相关资料称,北京最早的胡同为“三庙街”。此街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早在唐朝就已经成型,就是唐代的檀州街,街道的位置,千余年来没有变动,辽、金时最为繁华,是北京最古老的街道。明代有紫金寺称紫金寺街。清末因上斜街有头庙、二庙,本街有三庙,均为关帝庙,故称三庙街。“文革”时一度改为立新街。如今恢复三庙街之称。</p> <p>  三庙街上的“三庙”,早已不知道在何时消失了。现在的街道宽扩,西起长椿街,东至上、下斜街,全长大概265米。北侧是三庙小区,均是一栋栋五六层高的小楼;南侧有红砖楼,较大型的停车场,东南角是三晋宾馆。</p><p> 三晋宾馆的原址是山西会馆所在地。目前,三晋宾馆北门开在三庙街上,东门开在下斜街上。</p><p> </p> <p>  三庙街现在已没有胡同的影子了,连胡同的门牌号都找不到了。当地居民似乎对三庙街的历史漠不关心,本人连续询问了不下六、七位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说不清三庙旧址大概在哪里。只有一位遛狗的老大妈说原来的门牌双号在路南,单号在路北,且1号在此街的东北处。那么,三庙旧址应该是在小区的西北处吧?</p> <p>  与三庙街基本上直对着的(东西向)就是上斜街。</p><p> 上斜街元代是临金水河河道而建,因是河流故道,不直而得名。明朝上斜街曾称西斜街。清代分上下斜街。上斜街又分上斜胡同,路面较宽,西高东低,这也符合水向东流的常识。</p><p> 也是因为建在河道边,故很多宅子均建筑在高台之上。</p> <p>  这个高台上的建筑物就是“二庙(关帝庙)”的旧址。早年就改为居民院,应该是三个关帝庙中最早消失的,从靠百姓供奉的庙宇香火中,再次融入百姓生活的烟火里。</p><p> 上斜街111号院,现在的门牌号。该院北侧是顺河二巷。</p> <p>  上斜街56号,现在大门紧闭,门侧一块金属匾牌上书“东莞会馆”。</p><p> 回来一查,这56号院前身,可是清康雍时期有顶顶大名的年羮尧的宅院。</p><p> 上斜街50号,本人在街道上找不到门牌。从42到56之间的门牌似均被后来封死的墙所遮挡住了,高处露出的一片洋楼风格的女儿墙、烟囱,煞是精彩亮眼,但就是连门都不知道在哪里。问了当街老居民,说是什么会馆。</p> <p>  这两个建筑物的范围,其中就应该含有50号院。应该是当年的广东番禺会馆,而此处还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维新派变法领袖康有为的居所。</p><p> 仅从街道上实难于找到有利证据说明上述推测的准确性。姑且写于此,供有共同爱好者以探究商榷。</p> <p>  这里已是顺河二巷,但该院门牌确是上斜街107号。</p><p> 院子已破旧,但规模仍在。据楼内一位应该是绿化队家属的妇人说,该楼目前是由某绿化队办公生活所用。三楼被完全弃之不用,一二楼部分依然被使用。院内仅有院南侧(楼对面)的几间平房尚有北京居民居住。</p> <p>  这就是那几间尚有北京居民住的平房。</p><p> 院子挺大,有树,有水龙头等。这和本人对老北京老院子的认识到是挺搭配的。就是人少了,拆迁了?还是原来这里就没有住户?</p> <p>  此处是上斜街最东端,与宣武门外大街垂直相汇。其实这里最有可能是三座关帝庙头庙的所在地。</p><p> 在本人一路询问老居民这三座庙的原址时,就没有得到过一个准确或统一的说法。但二庙原址较多居民认可,头庙有两位较为确定说出在“消防队”、“大黑楼(当地居民戏称为王八楼)”处。</p> <p>  下斜街北起上斜街,南至长椿街。呈东北向西南倾斜走向,故称斜街。又有说因北端有上斜街,北部称上,此街在上斜街南部,故称下斜街。</p><p> 上下斜街在元时是自大都(新城)至金中都(旧城)的重要通道。又因街南口路西有土地庙(在今宣武医院内,应该是拆除了),故又称土地庙斜街。</p> <p>  下斜街有一处更有名之所,还是一座古寺,名长寿。该寺原址有说是27号院,也有说是29号院的。本人是只找到29号院,现在是中国家用电器研究所。大门显著,从外院墙看,院子应该占地挺大。</p><p> 长寿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1934年底著名的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被杀害,英勇就义后其遗体就停灵在长寿寺。而更早几年,一代风流才女石评梅也曾在此寺停灵。</p><p> 石评梅与中共早期领导人高君宇有过一段悽美的爱情故事,有意了解者,可去陶然亭公园,找一找那风流恋曲。</p> <p>  下斜街东南侧原有畿辅先哲祠,是清末洋务运动创始人之一张之洞别墅,现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畿辅校区。</p> <p>  感觉这是一条与上斜街平行的胡同,但这个地名仍叫老墙根街,而不将其称为胡同,可能是街道比较宽的原因。该街东起校场口胡同,西到下斜街。因位于老墙之下而得名。该胡同据说与三庙街等,都属于北京最古老胡同。</p><p> 进入老墙根街,立刻感受到老北京胡同文化气息浓郁起来。</p> <p>  老墙根街59号院。看到这个老旧的门楼,本人就有想仔细看看这个院子的冲动。于是,冒着胆子,走了进去,一拐弯,就遇见院内居民,我赶紧向人家解释,想给他们的院子照张像。人家热情的说:没关系,随便照。这个院里的房子都是八十年代后翻建的。</p> <p>  院子虽然翻建过了,格局大体未变,尚能看出四合院的形式。而让人体会最深的还是老北京人待客之热情诚恳好客的风格。一对老父妻热情的介绍院子情况,并指引着门楼砖雕告,只有这砖雕,翻建时没有人敢动,依然是老物件,其他全部翻修过了。主人主动邀请我进屋喝个水儿,歇一会儿。北京老玩主儿的痛快、洒脱劲儿表现无遗。</p><p> 当然本人也有自知之明,立马儿谢绝主人好客之情,离院而去。</p> <p>  老墙根街39号。院的门楣上有“荔馨酱园”四个字,但进门后,院内已经看不出“酱园”的任何痕迹,完全成为了居民大杂院,见缝插针式的将院里的空地均盖上了各种房子或堆满杂物。。</p> <p>  在院门外,正好见到一个打算凉晒东西的男子(这个人恰好应该是酱园后人)。问了一下酱园情况,他说酱园早就没有了,他仅保存下了两个制酱盛酱的缸。</p> <p>  原来是鞑子桥的谐音成为了现在的达智桥胡同。</p> <p>  达智桥胡同12号,明代建筑,杨椒山祠。杨椒山明代忠臣冒死弹劾大奸臣严嵩,历数严嵩十大罪。得罪严,被严处死。临刑前,留下名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p><p> 此地还是公车上书的聚会地。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p> <p>  这是达智桥胡同12号院门和院内景象。我见过的最干净整洁的胡同小院,没有之一。</p><p> 杨椒山祠与该院已不通,被封堵死了。其东墙外侧是进入该院的通道一侧墙壁。该院女主人说,家里收拾的干净,自己住着也舒服。她们这里除她一家外,其他的都已迁走,她家估计也快要搬迁了。她告现在院里仅在北墙上留有一块长方形石刻碑,是“松筠庵条规”,现在还老有人前来拓印。</p><p> 松筠庵是杨椒山在京住地。后人为记念他,将其故居改建为杨椒山祠。</p> <p>  校场头条,北起达智桥胡同,南至校场胡同。因明代军队演武操练得名。</p><p>明代称将军教场一条胡同。清代改称将军校场头条,清末称校场头条至今。</p><p> 校场头条7号院原为云南会馆。在现代革命史上记载中,这里是云南党组织创建过程最早基地。聂耳当年来京就居住在此院内。</p> <p>  这是进门后向北方向。</p><p> 云南会馆在校场头条中是比较出名的。院大进深长,但目前早已沦落为民居大杂院。</p> <p>  相对低矮后建房,将空间基本全部占据,当年风采已不见。如此有历史性贡献的地点,为什么不见一点保护措施?那么多先烈都在此生活居住过,是云南党组织早期革命活动基地,会馆更是当年接待云南学子进京求学之所。在会馆内还成立了云南旅京同乡会,还在宽余的新馆成立“滇籍学堂”使旅京同乡子女有了就读场所。云南方面也是没有什么想法吗?</p><p> 如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应急待进行保护!</p> <p>  无独有偶,校场头条17号院,是当年的山左会馆。山左,即太行山脉东面(山脉西面,为山右,是山西),为旧时山东的别称。为山东省级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同志当年在此从事革命活动。</p> <p>  据说这里也是个四进大院,如今确实成为仅存夹道的大杂院。</p> <p>  最里面的门后就是该院原最西端那排西屋房(该院为坐西朝东开门)。现在都被这些后加盖出来的各种房屋“掩埋”了起来。</p> <p>  下面还是看看周边胡同街景吧!</p><p> 储库营胡同,东起金井胡同,西到下斜街。明时称皮裤营,清时称皮库营,清末为储库营。</p> <p>  沈家本故居,在金井胡同内。为防止人跌落井里,沈家将井周围用铜栏杆围起,故被人称之为“金井”。胡同也因此得名。</p><p> 沈家本新法家代表人物。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精于经学和文字学,继承了我国学术传统中宝贵的考据方法和求实精神。还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法典,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提出了一系列法律改革主张,是中国法制现代化之先驱。</p> <p>  站在芝麻街与校场四条交汇点上,拍摄的四个方向胡同实景。</p> <p>  校场小九条,高挂的红色胡同牌,街道藤架上悬着的鸟笼子,院子里的大枣树,斑驳的大门加上风化残缺的门墩子。老北京胡同元素体现的充分!</p> <p>  真是巧了,让本人在校场头条遇见了黄鼠狼!老北京人也真是的,怎么就能捉到这一大仙呢?真心为这只黄鼬祈祷,好好活下去!抓它的人是要把它请离此地。</p> <p>  这是门框胡同中供奉的火神庙中的火神。早年大栅栏地区发生火灾,只有供奉着火神的门框胡同免于火灾。其后大栅栏的商人初一、十五都会来给火神进香,求火神保佑。</p><p> 门框胡同位于京城著名的大栅栏商业区,北起廊坊头条南至大栅栏。1949年前曾经以小吃闻名于世。京华谚语:“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p> <p>  说道“一线天”,就该说说北京最窄的一条胡同了。它就是“钱市胡同”,在胡同内往上看,两侧高墙耸立,天成一缝,真好似一线天。</p><p> 这条胡同极其的不好找。按导航找估计是找不到的,本人按高德地图导航找就进了死胡同。</p> <p>  钱市胡同位于前门珠宝市街西侧,临近著名的商业区大栅栏。历史上和现在一直是北京最窄的胡同。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如此窄的胡同,有人调侃,如有人偷盗,被发现,想跑都跑不了。胡同内南北共有九组建筑,尽端是一庭院,上有罩棚,旁有铺房,是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的“钱市”遗存,是早期金融市场的雏形。</p><p><br></p> <p>  “钱市”的形成与“炉行”有关,炉行即官家批准熔铸银锭的作坊。钱市胡同内共有10户门牌,并存留有“大通银号”、“万丰银号”等早期金融企业的建筑,有的院落保存着清光绪年间的木架构天棚,有的门框上还钉着当年“京师商务会”的铁牌照,是考查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银号商业建筑和早期金融市场很好的标本。</p><p> 这是胡同内某一院子内部现状。</p> <p>  在清末废两改元之前,北京全城的钱庄、粮栈及各行各业较大的商号,每天早晨都要到钱市参加交易将银两换成制钱,或将制钱换成银两,于是钱市就变成了当时的重要金融市场。民国建立之后,炉行萧条钱市无市,改建成银号铺房,因而这里可以算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p><p><br></p><p><br></p> <p>胡同中的历史烙印(四)暂告一段落。欢迎赏析阅读者的批评指正!</p><p> 还是要说明,文中引用了许多公开发表的相关史料和说明介绍以及胡同居民的原话,做为此美篇的内容。</p><p> 最后,感谢那些个胡同中为我解惑答疑的好心人!感谢各位耐心的读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