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离开上江圩已经四十二年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很多已经模糊不清,但我对这个第二故乡缱绻乡愁,仍然是那样浓烈。期间也曾经多次回过上江圩,却甚少走进老街,不敢打开记忆的闸门,害怕触碰封装得严严实实的心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的《汉江》,也许就是我的真实写照。</p> <p> 永明是个神奇的地方,“三千文化”等暂且不表,单说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自县境中部的一片平缓山岗分道扬镳,涓涓细流汇成永明河与桃水,就不得不让人惊讶万分。上江圩与粗石江这两个古镇,正好处于永明河与桃水两条不同方向河流的东西末端,相距七十公里。一九七0年,我从粗石江来到上江圩读小学,此后一直读到初中,在那里足足待了七年,说上江圩是第二故乡名副其实。</p> 上江圩是永明七大古圩之一,乾隆年间建,自古是永明与道州边境的重要集镇,物资集散地。清道光十三年(1833),县令刘濬率邑人王风雅等,捐置田塍修成道路,皆以石瓮之,直抵道州界。上江圩老街长不过四百米,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街上的房屋基本上是木板砖房,沿河一边是独特少见的吊脚楼。居民除部分本地人外,大多来自道州、衡阳、祁阳、邵阳等地。 永明河经县城西来,九曲十八弯流至上江圩后,江水滚滚北去,分岔围合成江心洲,现在的女书园就建在这个岛上,那时也没有听说过女书。分岔处用松木等树桩拦截垒起一座滚水坝,确保下游下新屋等村庄的用水。看到这座滚水坝,心里涌起的是甜蜜的回想,河里游泳,河洲捉鸟、挖沙鳖、河边放钓等场景历历在目。上江圩的鱼是永明最多的,其中的刀鳅鱼尤为出名,常有食客慕名而来。 <p> 上江圩的北岸是浮桥头村,连接南北两岸是渡口和浮桥。上江圩浮桥名叫永济浮桥,又名万福桥,始建无考。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碑记载:“斯桥名以永济,惟欲永远不朽而利济也。”浮桥头村东有座渡工房,渡工房的旁边还有座龙溪庙,祭祀屈原的,建于清乾隆丁丑年(1757)。小伙伴们常在浮桥上玩耍,经常在排船下潜游,至今记得浮桥的样子。</p> <p> 浮桥由三十四只木船组成,上铺杉、松桥板,两边以两条铁链镇之,固定于岸上石柱。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城关周家的周世缵、周昺奎、周铣诒祖孙三代人牵挂这座浮桥,同治八年(1869)、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次捐重金修复。一九三四年,红军两次渡过浮桥。一九七四年,浮桥被洪水冲毁后,不复重建。</p> <p> 街尾有一座真武阁,原来去道州进出都要从此过。道光《永明县志》载:道光丁未(1847),邑人蒲学仁倡募建。我以前经常过那里到河边,只晓得叫阁门口,根本没有想它是什么建筑。爬满藤蔓的真武阁已经坍塌,里面的真武大帝、观音等神像不知哪去,石碑也没有见着一块。</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老街房屋破败不堪,或已拆除新建,特别是吊脚楼已面目全非,唯独中街保存了较好的原样。走在街上的水泥路,虽然比以前铺的卵石路舒服,却再也见不到过去赶闹子熙熙攘攘、水泄不通的繁华,看到是一个个萧索的铺面,完全沦为住房,心里好不心酸。坐在陈老的屋前与老俩口聊天,隔壁是我们曾经租住过的房子,谈起过去一桩桩往事,说起父亲的早逝,让我哀伤和难以释怀。</p> 国营饮食店的大门紧闭,壁板上“破旧立新,破私立公”的字迹已然有些模糊,不禁怀想起店里对我很好的蒋阿姨,每回进店如走亲戚,那一碗碗温馨的饺子面味道,真的是人间至爱。渡口边的理发店仍在营业,理了六十多年发的老杨师傅精神矍铄,还记得起我,想起童年时与人争先理发而吵闹的情形,我们彼此莞尔一笑。 <p> 街头是公社驻地和供销社,公社为两层楼的四合院,一楼为办公室,二楼为干部宿舍,父亲的宿舍就在转角的最大那间。礼堂后面是职工食堂,我最喜欢公社开大会,除了可以看戏、看电影,偶尔还可以混餐饭,打打牙祭。还有一座拆除旧戏台后改建的新戏台,背景墙上写着“为人民服务”。公社驻地现在变成了废弃的市场,完全没有一点痕迹,好在母亲与姨娘以办公楼和戏台为背景,留下了一张相片,成为我们对公社的一丝念想。</p> <p> 那时,我父亲任公社书记,母亲在公社卫生院当医师,家安在卫生院的一个转角单间,做饭在走廊,住宿则分为几处,有住卫生院的,有住公社的,我就到李医师在医院的宿舍搭铺。李医师是一位老中医,上江圩街上人。有一段时期,奶奶过来带我弟弟,只能到街上租房住,租房就在石桥边上中街转角处,离卫生院不足一百米。人走屋空,老卫生院里芳草萋萋,空旷寂静。</p> <p> 卫生院原来为两排平房的院子,前面是医院用房,后面是住房,后来在西边又建起一栋两层楼。院子里有一口井,我用绳子套铁桶从井里取水,承担家里的生活用水。院子里还种了两株酸桔子树,到了秋冬季节,挂在树上红彤彤的,煞是好看。那时物资匮乏,小伙伴甚至打起药品的主意,从后窗伸手拉开放龙眼的中药屉子,偷出来解馋。</p> <p class="ql-block"> 上江圩公社小学离公社四百来米,在公路边的“丁字”路口,对面是邮电所。小学占地五、六百个平方米,一排砖瓦平房,教室三间,读到四年级时,由于教室不够,我们转点到更远的浩塘村祠堂去读书。小学读了五年半,恰好经历由春季开学改为秋季开学。上江圩公社小学原址,现在已经成为繁华的街道了。小学往西二百来米就是中学,现在改为中心校,记得初中一年级在这里度过,初中二年级时,河北岸草籽坪岗上建成新上江圩中学,我们也随之到新校址读书。它的前面是食品站,隔条公路是粮站。食品站的陈阿姨、粮站的杨伯伯与我们家通好,我与他们家的亚球、小白从小就是玩伴。</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岁月苍老,过往变成了美丽的故事。云龙、小牛、天明、细养、永苟、雨文等少年时期的同学、玩伴,大多四散,难得一聚。时间会冲刷记忆,留下的是渐行渐远的上江圩。感谢欧俊清老师的热情邀请和陪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