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活动十年回顾与展望座谈会

陆玲

<h5>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张碧云 摄)<br>建成于1985年的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坐落在广州市从化区北回归线公园内,于1986年6月22日夏至日启用。标志高23.5米,象征着23.5度的北回归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回归线标志物。</h5><h5>听说,这张相片拍摄于傍晚,晚霞景色,拟再找一张朝霞的,一时还没有,我下意识地将自己代入图像意境。虽然,我们的年龄和心态仍没有到达傍晚这个阶段,但对于在从化发起和推动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十年元老”那一群退休或将退休的科技文化工作者而言,也是在为社会释放着内心最深处的光和热,灿烂的霞光可象征着从化北回归线文化事业的美好,预示着朝霞要来接班了!我看也挺合适。</h5> <h5></h5><h5>9月22日,秋分日,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之时,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活动十年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和广州从化太平镇特色产业生态发展调研活动在坐落着全球塔体最高的回归线标志——广州北回归线标志的从化区太平镇顺利举行。广州市从化区政协任洪华副主席、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邹少宁主席、肖妙玲副主席、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谭鸿局长、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段舜山教授、副理事长章家恩教授、秘书长蔡卓平博士和广州市从化区博物馆李小梅馆长、陆小阳副馆长;广东省生态学会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的陆玲、李建基、黄建中、梁达平、梁少棉、以及陈长卿、何彬彬、蔡素玲等早期参与北回归线活动的元老代表,以及来自广州政、宣、产、学、研各界的朋友们约 50 名。这一群长期从事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发掘推广活动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文化界人士等欢聚一堂,共同纪念广州从化首开北回归线文化活动十年。</h5> <h5>从2011年起,我有幸以广东省生态学会会员(彼时为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全程参与和见证了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发起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开始是以个人会员的身份,后来以广东省生态学会人专委团队的身份。2016年底,我们人专委的全体同志,在华农大参加了广东省生态学会学术年会,向学会领导提到2017年的打算时,与那次年会的东道主学会副理事长章家恩教授一拍即合,我们省生态学会与从化有关机构联手开展2017年的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活动,这也受到了理事长们的鼓励。于是,2017年起来自广东省生态学会的一群高级专家加入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主要负责学术会议的组织。那一年,理事长、秘书长团队都参加了,我感觉是我们终于等到大部队了!那次,除了我们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之外,还有广东省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等多个专委会以及学会领导集体的参与。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推高。令人欣慰!我们人专委也从科普和科研两个方面积极参与,协同推进。</h5><h5>从学术沙龙到学术论坛,几乎每一场学术活动我们都参加,几乎每一份论文集都倾注了我们对北回归线生态发展的关注和智慧。虽然,我们已经过十年的努力,但是对于未来支撑北回归线联动共享发展所需而言,这些科研积累,仅仅是一个开始。</h5> <h5>近年由于北回归线文化活动在从化,以及花都和沿线地区表现比较活跃,学会对此的关注和参与度也比较高,广东省生态学会后来成立了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由当时常务副理事长段舜山教授出任北专委主任,后来段教授当选理事长,北专委中还有多位学会领导加入,因此成为多个专委会中与学会班子融合度最高的一个委员会。</h5><h5>2020年夏至之后,接到从化一位“水果王”朋友的邀约,上从化走走,尝尝荔枝……从化朋友的热情邀约,引起我们对从化北回归线活动十年的美好回忆。我们将就此行当成十年重游旧地,顺便会朋友,考察荔枝产业的座谈会。</h5> <h5></h5><h5>这次上从化,陈长卿主任和何彬彬老馆长热情地接待陪伴我们,又听说,广州市耕山小寨农业公园——我们省生态学会在从化的科普基地,在疫情中越战越勇,还复制创建了三个文旅新项目,这令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就来看看,给年轻人点赞,冯文彬总经理团队开创的农业公园发展模式,值得大家总结学习。<br>半年疫情,从化没有发生本地原发感染案例,看到从化经济活动恢复比较快,发展越来越好,这为北回归线文化活动带来新的机遇。这也鼓励了我们,有的同志提出是否需要开一个正式的座谈会,老朋友聚聚,回顾过去,畅想未来?这个念头,后来被从化共星村的朋友要做酒文旅产业的意愿,拟邀约专家上从化而激活了,于是,就有了组织这次座谈会的由头。这次活动虽然筹备比较匆忙,刚好也赶上从化区文创验收等,但各方面众口一词都是鼓励和参加,还得到圈中好友的积极响应,爱心人士的支持。因为防疫需要,并要节约经费,会议严格控制了规模,但与最初计划相比也增加了2/5。大家都表现特别踊跃。</h5> <h5>回想起,我们为什么要做北回归线文化?这个认识我们也是逐步加深的。起步贵在方向对,实现目标贵在可持续;北回归线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期被忽略、低估,需要我们来呼吁和改变;北回归线文化与国家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海洋发展,传统文化复兴、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等多个战略的密切关系,及其日益重要性急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北回归线发展以及文化综合性、悠久性和跨系统,是我们推动科学综合创新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在北回归线生态文化领域,科普、文创、创业、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共享经济、生态经济等将大有作为,北回归线活动已经显露其特殊性:政宣产学研结合、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区域发展与联动发展结合……我们惦记的几乎都是国家大事呢,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需要的只是一点精神吧。</h5> <h5>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之时,我们也迎来了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活动的丰收节:在太阳转身的地方,和十年来坚持在北回归线文化领域耕耘的伙伴们,以及来自广州政、宣、产、学、研等各界朋友携手北回归线文化创新,甜酸苦辣、十年同行,大家再聚,真好!感恩!我回味着、感悟着十年探索路:每个平凡人其实都不平凡,在有价值感,有梦时就可爆发特别的力量;北回归线生态建设领域是一片科学理论、文化产业创新的肥沃土地,值得耕耘,一不小心,就有大发现:学术发展,战略、策略和战术层面的,空间关系从区域的到天体之间的尺度;从化从表面的节庆民俗,再到文化深层内涵,为我们展开了无限的探索空间,从历史的层面可穿越时空,直达盘古开天辟地之时……毕竟我们是民间自发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在北回归线文化是对相关文化系统的新综合,该领域有着广泛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十年,从科普到科研——科学理论创新,从文化到旅游,再到农文旅结合,从民间到官方的自觉,我们看到了一条非常光明的道路展现在眼前。北回归线文化建设的未来,一定更美好!</h5> <h5></h5><h5>广州市从化区政协任洪华副主席(中)、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邹少宁主席(右2)、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谭鸿局长(左2)、从化区太平镇副镇长马燕梅(右1)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段舜山教授(左1)。从化区文广新体旅局谭鸿局长主持了座谈会。<br>谭鸿局长说:本次参加座谈会的朋友,有部分是十年前就参与了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2011年的元老级朋友,也有十年以来,积极参加推动北回归线文化的新秀朋友;既有来自民间,也有来自政府,有的来自大专院校,有的来自企业、乡镇,大家都被十年携手,老朋友聚会,共同回味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甜酸苦辣,为推动下一个十年北回归线文化活动汇聚新动力,探讨整合北回归线生态产业资源,促进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打造北回归线南粤特色的文体旅活动新品牌的新思路,新途径。让从化这颗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更加灿烂生辉。<br>谭局本身就是十年元老,他曾兼任从化区旅游协会会长,十年来对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贡献突出,但他一直很低调。近几年,从化北回归线活动基本上是自发组织,专家参与是学术支持辅助性的,看到从化在北回归线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方面频频发力。预期后面将有更大的推进。</h5> <h5></h5><h5>会场气氛不错,大家畅谈北回归线农文旅创新的过去和未来,形成现场和网上融合互动的热烈气氛。为持续促进北回归线农文旅生态产业资源整合和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明确方向,拓宽思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让北回归线农文旅资源成为中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响亮品牌,让从化这颗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更加璀璨生辉。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h5> <h5>从化区政协任洪华副主席发言表示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将北回归线星火延续下去。他说:在2011年借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启用25周年之际,联合国家天文台和从化市政府,成功举办了两岸、四区、六地夏至北回归线“夸父逐日”的大型科普活动。为北回归线科学文化回归大众播下星星之火。之后,大家不断发掘北回归线活动的内涵。拓展活动的学术宽度,从科普到文化到旅游,开启了北回归线文化活动10年的黄金时代。……希望大家将北回归线文化星火延续下去!<br>任主席原来是区科协主席,一般科技界人士往往会认为科技与文化是两件事情,但他曾经对我说过,科技包含在文化中。我非常佩服他的高见,事实也是如此,科技是文化的轴心。他从发展科普事业的角度,对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开展,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他也是十年元老。</h5> <h5></h5><h5>从化太平镇马燕梅副镇长致辞——在这金浪滚滚、五谷飘香的时分,我们欢聚在美丽的北回归线公园上,共同庆祝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此,我谨代表太平镇党委、政府,向莅临活动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游客们表示热烈地欢迎。近年来,太平镇利用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聚焦五个组团发展策略。2018、2019年度太平镇均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今年5月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我们将从各方面进一步擦亮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从化“南大门”名片。</h5><h5>马镇长的发言表颇有诗意,她对太平镇近年的业绩如数家珍。北回归线标志坐落在太平镇,是太平镇的名片之一。过去,每次在北回归线公园开展活动,他们都尽到了地主之谊,这次也是一样。我们曾与该镇宣传部门合作做北回归线公园的科普展览。大家都期待将北回归线公园再扩大一些,这件事看来不容易,提了十年还是没有改变,显然,这不是太平一地的事情,大家都来惦记一下吧。<br></h5> <h5>从化区科协邹少宁主席表示:“我们对于北回归线文化的推广,必须规模化、常态化。”大家需要进一步挖掘北回归线标志塔的价值所在,比如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北回归线附近农产品的价值指数,推动这个地方增产增收。”邹少宁说,正值农民丰收节,大可以在北回归线公园搞一个农产品的展示会,请一些“大咖”来做直播,进一步推广从化的农产品。</h5><h5>从化区科协邹主席对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强调要规模化和常态化,这也表达了大家的心声;他强调文化与产业融合,强调实效。看来他心中还有一幅更宏伟的蓝图。<br></h5> <h5></h5><h5>从化区文广新局党组成员申国海总工程师表示,要一步提升北回归线品牌价值。他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再次证明,从化北回归线这张‘名片’与我们的教育、文旅事业、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是多么重要。未来要将北回归线宝库推向新的台阶,“此外,北回归线品牌需要提升,北回归线公园需要纳入升级改造。最后,我们还要围绕北回归线创造新的文化和新的精品旅游项目,推动北回归线品牌的打造。</h5><h5></h5><h5>从申总的话,我看到从化区文广新局对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重视和打造北回归线公园,以及文旅品牌的意愿,这也是我们最想听到的好消息。</h5><h5>从化北回归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特别值得期待。</h5><div><br></div><div><br></div> <h5>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暨南大学教授段舜山称赞,从化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绿水青山。江水涛涛,源自溪水潺潺。我们的北回归线学术交流和科普平台,自从化延伸到花都,再增城和肇庆等地,目前,在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生态学大会上又设立了“北回归线带生态创新与发展”的专题分会场……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北回归线文化活动,从文化科普到文化科研,并向文化旅游,以及农文旅体育等跨界融合。<br>北回归线带,既是生态农业带,也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带,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是生态学研究“以新事物开拓新理论”的宝地。本学会愿意就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农文旅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与各方合作,实现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可持续发展。</h5><h5>段教授加入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历史不算太长,但他贡献不算小。他不仅从学会行政的角度大力支持北回归线文化活动,尽管科研教学繁忙,几乎逢会必到。喏,秋分这天,他上午还在给本科生上课到中午,才匆匆驾车赶来从化开会的,甚至自己也从自然科学草业和海洋专业华丽转身,带头参与北回归线文化领域的研究。在中国生态学学会年会开设北回归线分会场,他是主要推手之一。这将北回归线科研创新活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团队都准备参加这次会议,一起努力让分会场办得更成功。<br></h5> <h5></h5><h5>从化区博物馆原馆长何彬彬,也是从化北回归线活动十年的元老,过去,他充分预留博物馆展场空间和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合作,多次举办北回归线专题科普展览,北回归线陨石科普展、北回归线上的星空——天文科普展、气象灾害预防科普展、北回归线竹文化展览、北回归线18国服饰展览,等等,他向与会者图文并茂分享了北回归线十年活动的历程,并表示,经过北回归线的大部分地区是海洋还有干旱的沙漠,但在中国,北回归线一带特别生机勃勃,从化一直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从化有众多湖泊、森林和其他人文景观。10年来,从化围绕北回归线有众多学术科普交流活动。以后还要紧紧抓住北回归线文化与从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大家携手给从化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新平台。</h5><h5>何馆刚刚退休,这次因为博物馆在职的同事比较忙,要装修博物馆,他承担了大量的协调组织工作。十年元老,对北回归线文化活动有更深的体验,看来,从化北回归线的持续发展还需要他留在圈内继续发光。</h5> <h5>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章家恩教授表示:我是北回归线文化“铁杆”,现在,北回归线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此外北回归线文化影响范围也拓展得越来越宽,已经从从化拓展到花都、增城等地,跳出广州、并联动到肇庆、云南等地,围绕北回归线挖掘出来的成果也越来越丰硕,精彩纷呈。希望高校能在北回归线上建立一系列的产业学院,让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将产学研全部融合到一起。章家恩教授还提议要加北回归线文化创新力度,并适时起草北回归线发展纲要,构建未来发展的目标蓝图。</h5><h5>在我起草会议方案的时候,章老师强调农文旅结合,要加上“农”字,他说没有农在里面,单纯的文旅结合也是很有局限性的。想想也是,户外旅游就不能离开乡村,北回归线特色文化也是农耕生态文化。以前,伟人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现在也没有过时呢。近年,章老师关于北回归线学术研究和组织方面投入的大量精力,仍是繁忙本职工作之余的“工作”,但他对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认识和前瞻思维已经影响着我们的学术团队。可望以后北回归线科技领域创新会有更多成果。</h5> <h5>广州流溪文化旅游研究院梁镰芝执行院长:他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思考如何做北回归线文化融合创新,他说到:要立足广州,联动北回归线贯穿的国内各个地区的艺术文产交流。北回归线在中国经过五个省,分别穿越了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广东的地理位置居中,其中穿越了广东省府广州的增城、从化和花都三个行政区,从化的地理位置也是居中的,这种“串联居中”的地理格局优势,便于各地区区域间的友好互动往来,起到中心枢纽作用,也形成了“一对多”的互动循环,以广州为中心区域,加强三区联手,联动五省多地的艺术创作者和文艺从业人员,争取每年一届的艺术文化产业的碰撞,树立北回归线文艺品牌鲜明旗帜,先抱团,再结盟,最后走向世界。</h5><h5>年轻有为的抽象艺术画家梁院长,坚守从化古村作画近十年,创作思路非常活跃,属于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后浪”,本次座谈会他从发起到会议发言、太平调研和媒体报道都主动请战,协助会务组工作,还超标完成任务,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些惊喜。<br></h5> <h5></h5><h5>原从化市科教文卫工委主任陈长卿老人家表示:不忘初心,继续为推动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和产业发展。2011年,由从化市政府组织国家天文台二部和广州市五羊天象馆联手打造“夸父追日”活动,开启了从化人民弘扬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新里程。这十年中,广东省生态学会的各届领导、各专委会专家,以及广州地区天文、地理、气象方面的专家,积极推动从化乃至广州地区、及至我国北回归线沿线地区生态文化科普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已引起国家层面上的关注和重视。她回忆过去,提到了</h5><h5>“1984年,我刚接任从化县科委主任一职,就受命县科委、县建委牵头组织北回归线标志建设工程。1986年6月22日夏至日,广州市政府在北回归线公园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广州北回归线标志揭幕仪式,盛况空前:作为一个见证了广州北回归线标志从专家提案到耸立在广州后花园的从化人,我将不忘初心,继续为推动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和产业发展而献出我的微力。”陈主任退休多年,现在是从化区关公委副主任,她好像有燃烧不完的能量,为创业青年,为退休科技工作者,为青少年科普,她比上班的人还要忙。北回归线文化活动更被视为“本职“,她是一位感动从化人物。</h5><p><br></p> <h5></h5><h5>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五羊天象馆常务副馆长李建基,他在每年夏至日之前,都认真测算提供太阳直射中国沿线主要“北回归线”标志的时间,坚持了十年,难能可贵。他发言提到十年有两点重要收获,第一点是,在传统的教科书里,北回归线仅穿越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四省区,没有穿越福建。我们在深入探讨北回归线与地理纬度的过程中,发现北回归线的中心线穿越了福建南部的领海,一共有五省区。第二点是,经我们再次认真深入探讨、分析,北回归线的中心线穿越了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北回归线的漂移线共穿越了世界上23个国家和地区。再次改写了教科书。虽然北回归线科研取得不少进展,但公众依然未必知道,科普依然要跟上,以后我们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我们需要向公众系统介绍北回归线的科学知识和尽量准确的数据。</h5> <h5>从化博物馆新任馆长李小梅,她这段日子,为博物馆的装修方案持续完善费尽了心思。座谈会上她介绍了从化博物馆重修的设计理念,对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从化文旅品牌打造方面的设想:以流溪河为地线,以北回归线为天线,以四季从化不同的生态景观,将生态、人文、科技、教育、历史等要素融入生态馆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引导下,到最后一个场馆,引出特色小镇建设,展示从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成就。她并指出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为了促进这一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和规范化管理等建议。</h5><h5>我很期待从化博物馆在李院长的领导下,依托文化旅游融合的大发展背景,不久重新开馆之时,会给北回归线文化圈带来更多惊喜,成为北回归线文化特征显著,最富有代表性的中心馆——从化博物馆。</h5> <h5>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黄建中副主任表示:这十年与北回归线、与从化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人生难得的经历。这十年的时光我们因北回归线相遇、为北回归线的生态文化建设摇旗呐喊、建言献策、深挖广传其内涵和意义。同时,北回归线又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我们从中学到了天文学、生态学、植物学、人类学以及人文地理学等等知识,在这个永远不会毕业的大学,我们会学到老、探索到老。他又说到:这次参观了广东北回归线标志的所在地太平镇,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觉得要打造北回归线的生态文化圈,太平镇是核心区,要把十年对北回归线的研究成果变成生态文化产业,造福人民。建议在北回归线标志附近建“一地”、“四馆”。一地——生态人文研学基地;四馆——北回归线科普馆、艺术馆、美食馆、名人馆。以此为平台,发展与中国北回归线省份和世界北回归线国家的联动,吸引广州以及国内外的游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最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黄老师酷爱文化旅游,他走遍世界众多国家,与我们分享过一个感悟,世界上自我感觉最好的地方还是在北回归线地区,在广州。听过之后,知足常乐这个词就知道怎样写了。</h5> <h5><p>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长、《生态科学》杂志副主编蔡卓平博士认为:<br>我们要结合北回归线经济未来联动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生态科技服务和科普工作,助力推动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依托高等院校、研究结构和社会团体的社会科技服务功能,探索成立专门的北回归线研究中心,聚集各方力量优势,进一步加强北回归线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开发应用研究,让“北回归线生态经济带”更明亮耀眼。</p></h5><h5>蔡博士属于我们学会北回归线文化团队的高学历新秀,我们期待,假以时日,在《生态科学》杂志上将会刊登许多北回归线领域的研究成果。</h5> <h5>右边后排就坐的是从化企业界为主的代表。这群长期热心北回归线活动的企业家老朋友也参加会议了,他们其实也很期待北回归线文化融合到产业中,可以互相促进。文化是产业的灵魂,文化和产业融合可以互相促进。归根到底,企业是北回归线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如果时机适合,我希望以后可以召集企业家的专题讨论会,如何将北回归线文化融合到各类企业中。这批里很多牛人:其中一个小视频获得4000万点击,他是在会议上做了最后一个发言的冯文彬总经理……还有其他人呢,就不一一介绍了。</h5> <h5>右边前排就坐的是从化文化界为主的代表。</h5><h5>站起来发言的白衣长者是广州市从化区楹联学会原主席陆桂昌表示:</h5><h5>北回归线十年活动成果累累。以上各位的讲话和发言,很多高见。人生几许日当头。日上中天,立竿无影,是天文地理的奇观。很多温带寒带的人享受不到这个奇观。这是机遇。衍生出来的意思,日上中天,国运兴隆,民富国强;日上中天,人生好运,百事顺利。因此,要好好把握机遇,创造机遇。<br>北回归线是一条神奇的线。北回归线的生态,北回归线的科技,北回归线的文化,北回归线的旅游,北回归线的产业,北回归线的经济(经济是基础)……是一篇大文章。在座的教授、专家、学者,热心研究北回归线,热心从化的建设,远道而来,贡献自己的智慧,令人钦佩!我想,要写好这篇大文章,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各方协调,共同努力。创造机遇,共同努力,北回归线的明天,会更加神奇!</h5> <h5>上图是2018年在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钱岗论道”学术沙龙上李主席发言留影。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科协原主席、从化科协原副主席李世友从2011年起就大力促进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科协是政府和群众的桥梁,他积极引荐广州五羊天象馆的大型科普项目给从化市政府,并参与和支持了2011的“夸父追日”活动,属于十年元老。本来他是要到现场参会的,因为天气原因我们取消了在北回归线公园集体留影程序,他在群里看到信息,以为座谈会也改期了,这可能也是我们的疏忽,以后要加一句,会议照常举行。后来,他参与网上讨论,补发了书面发言:十年前的北回归线活动中,就开始提出从化北回归线文化与从化相关产业融合促进从化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提升从化北回归线产业品位,从化的荔枝,温度及相关具有北回归线烙印的产品产业,通过与北回归线文化的融合提高品位推向全球。不管是从地理经纬线确定哟北回归线还是从天文物候确定太阳转身的北回归线从化都是太阳照射转身的地方,因为实际上太阳转身的北回归线是会了移动的,荔枝的生长是最好的证明,据了解百年前神岗以北的温泉等地是种不了荔枝,随着太阳转身线移动,物候变化,渐渐向北变迁,荔枝的生长线也渐渐北移,如果继续向北变迁,说不定若干年后良口,吕田也可种植荔枝。所以抓住北回归线文化与从化产业融合发展,定会给从化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新平台。</h5> <h5>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的梁达平秘书长,为人专委的北回归线十年活动提前做好了认真的总结,洋洋洒洒超过1万字,该报告已经复印给大家分享。他表示会议时间短,发言者踊跃,他自己就不做口头发言了吧,将发言机会留给大家。他带头认真核对验证了北回归线中位线穿越全球19个国家地区;北回归线穿越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和台湾五省区;提出了进一步携手广东以至北回归线沿线五省区联动交流,共同开发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一带一路一圈”。这些想法均纳入总结里面,我们团队也加持了这个验证,现在这些新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h5> <h5>广州市从化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余伟文在发言中。</h5> <h5>近些年,我们学会学术团队,协同各方一起努力,结合广州市科创委立项科普专项课题,以及从化科协科普专项活动支持,加上大家的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积极开展北回归线生态科学普及,举办科普展览,并组织多个科普展览进校园活动,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领域,文化创新,涉及到陨石文化、民俗文化、竹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方面。<br>十年来,平均每年举办一次以上学术沙龙或论坛活动,通过研究,我们的提出了“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新概念,初步论证了北回归线地区为华夏农耕文明起源地、提出了促进北回归线地区联动共享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战略、民族团结等多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倡议。北回归线中位线穿越全球19个国家地区;北回归线漂移带穿越全球23个国家地区;北回归线穿越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洋)和台湾五省区;提出了进一步携手广东以至北回归线沿线五省区联动交流,共同开发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一带一路一圈”。<br>积极推动北回归线文化与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的社会实践,与古驿道文化结合,与户外国际赛事结合,与荔枝产业结合。并探索打造夸父追日、夏至文化节等北回归线沿线联动开展的文旅结合新品牌。形成政宣产学研结合的团队、跨科技文化宣传体育旅游和农业等生态产业的协同活动,企业参与比较踊跃。<br>论文数量超过150篇,媒体报道和媒体科普宣传数量200次以上,并尝试了网络直播;联动等宣传形式。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保存了大量资料。为后续的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h5> <b>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活动十年留影</b> <h5>2011年6月22日(夏至日) 2011夏至北回归线“夸父追日”——观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科普活动, 由从化市人民政府、国家天文台二部和广州市五羊天象馆携手广东和沿线地区的多个机构 联动沿线观测太阳直射。并开展网上网下并举的科普活动,“岭南太阳文化”学术沙龙。这是我国第一次成功组织海峡两岸六地(台湾嘉义;广东汕头、从化、封开;广西桂平;云南墨江)循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移动,依次观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各观测点。这是一项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开创性的国内大型科普活动。北回归线一线牵,呈现了我们沿线地区的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密切相关性。</h5> <h5>前排从右到左区科协任洪华主席、李建基常务副馆长、区科协李世友副主席。</h5> <h5>2012年12月21日(冬至日) 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 由从化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广州市五羊天象馆协办。 学术交流;发表了51篇论文,并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书》, 纪念我国实施公历和农历整整100周年。首次提出了 “北回归线文化”这一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开始关注北回归线农耕生态文明起源这一前沿科学问题。这些工作,仍在持续中,并又取得更多可喜的进展。</h5> <h5><br></h5> <h5>2013年6月20日,在从化市博物馆举行了广州从化北回归线陨石文化科普展”,其中展品除了科普知识说明,还有陨石以及少量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它由 从化博物馆、从化市科协、广州市五羊天象馆,南国文化等机构联手举办,展览启动仪式当天还举行了迎接太阳圣火点火仪式和陨石科普文化沙龙等活动。陨石展览分四部分: 来历不凡的陨石;陨石对地球的影响;猎星人的故事;灿烂的陨石文化。共展超过130多块陨石,它们均为广东省以及全国各地的星友免费提供展览,媒体报道和社会反响均不错。</h5> <h5>2014年12月30日于从化高技术产业园召开了“北回归线文化与从化资源产业化论证会”、从化区科协、工业园科协、广东省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等联合组织,就北回归线文化与从化资源产业整合新途径、北回归线文化区属等议题进行论证,重点从行政区划、天文气候、文化脉络、民族迁移等角度,论证了北回归线穿越福建省(海域),并重点 提出了通过北回归线文化整合从化资源和产业,以促进从化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这次的论证会目标方向明确,技术含量虽然不算太高,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但是影响面比较大,效果很好。可见北回归线的基础研究实在太薄弱,在这个领域处处留心都有理论创新的机会。</h5> <h5>2015年6月23日,在广州从化北回归线公园夏至日举办从化北回线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活动的主题是“太阳转身的地方,文化创新的起点” 从化博物馆馆、从化科协、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从化文广新,华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局等联手组织。活动内容包括太阳垂照观礼及文艺表演活动、北回归线休闲农产品展、北回归线国家民族服饰文化展、北回归线竹文化与竹艺生态设计展、广州从化陨石标本研究交流展、“北回归线文化与沿线五省产业资源整合”学术沙龙等。本次活动的最突出亮点是结合北回归线特色产业文化,产学研结合要素齐全,活动丰富多样,琳琅满目。</h5> <h5>这是2016年广东生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协同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从化退科协合作组织的科普进校园活动,我们组织的科普进校园活动超过十次。被学生簇拥在中间的是蔡卓平博士,他是这次主讲。我站在右边,陈长卿主任和多位志愿者在左边。</h5> <h5>当年从化区科协任主席在活动仪式上为30年前就参加建设北回归线标志的功臣们颁发纪念证书,陈长卿主任也在其中。</h5> <h5>2016年6月21日夏至日,在北回归线公园举行了“珍爱家园,纪念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启用30周年生态文化科普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从化区科协、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联手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 《中国北回归线星象文化与天文科普展览进社区活动》、《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公园植物生态科普公园》开园仪式、《五省区同胞一线牵,北回归线 “立竿无影”摄影大赛》开赛仪式等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颁发了纪念证书。文艺表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农产品展览及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科普展、太阳直射观礼活动等。 本次活动亮点是,科普内容丰富,天地生,科技文化结合,形式多样。并提出了“夏至节”的新概念,利于整合文旅资源和实现有效的沿线联动,提高了活动的仪式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普资料。这一年,我们的北回归线文化活动,不是一天,而是延续数月;不是一种活动,而是多种活动集合。它成为从化夏至文化节的一种雏形,很值得好好总结。</h5> <h5>2017年6月21曰在从化区图书馆报等 “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 由广东省生态学会、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从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化区农业局等单位联手组织,200人参加。 发起产学研合作与共享发展的《羊城倡议》。举办了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本次活动的亮点是: 广东省生态学会大举加入,提升了学术水平,农文旅结合,活动体验感增强,还有台湾等沿线五省区代表的参加。进一步强化了五省区联手打造学术平台的构想。</h5> <h5>2018年夏至日(6月21日)举行从化区钱岗村 2018年南粤古驿道·广州从化北回归线钱岗论道。广东省生态学会、从化区科协、从化区文广新局、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太平镇政府部门等机构联合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企业界人士,以及花都区、肇庆市等地代表共约50人,共议天地人和之道,广州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之策。大家以北回归线文体旅品牌发展。“北回归线5+19”发展构想、北回归线生态文明建设等三大议题。还表彰了13名南粤古驿道从化文化使者,颁授牌匾仪式 ,活动亮点多多,大家结合大型国家比赛活动,古驿道文化,开展学术和文化科普活动。共议天地人和之道,广州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之策。活动别开生面,尝试了文旅融合的新途径。</h5> <h5>2019年6月21日, 从化区科协、区文广新局、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太平镇科协等。<br>从化区科协、区文广新局、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太平镇科协、太平二中学生,花都自行车协会、天文爱好者和游客共500人参加, 内容有拜日仪式、太阳直射观测、北回归线科普展览、从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从化北回归线优质农产品与旅游产品展等。从化科普志愿服务队展演的拜太阳仪式,幼儿园师生扮演的舞蹈情景剧等。</h5> <h5>2020年6月21日夏至节的“太阳转身日·从化荔香时——2020年从化北回归线夏至节”<br>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广州地铁14号线、从化区博物馆等十多家单位联合承办,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员委员会为指导 生态文化直播活动。观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大的亮点是,首次网上直播,观众10万人以上。</h5> <h5>2020年6月21日夏至节 的“太阳转身日·从化荔香时——2020年从化北回归线夏至节”。听说,因为疫情,2020年上半年,许多安排好的活动都取消了,大家都几乎都认为需要放弃组织夏至活动了,但是广州地铁14号线的领导发现了他们的列车每天都要经过坐落在太平镇的广州北回归线标志,主动找到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来商量如何打造北回归线文旅品牌。这又引燃了那批元老们内心深处的热情。于是,就结合当下条件,用线上活动来组织活动,最后,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科普宣传的效果挺不错,听说活动直播有超过10万人观看呢。我们生态学会派专家参与,并再翻新复制了我们曾经在从化区博物馆的一个天文科普展览。感觉展览地点很接地气,也挺有现代感。希望从化博物馆与地铁14号线做成长期科普合作伙伴。<br><br></h5> <h5>“北回归线印记”——2020年中国(广州)从化第三届户外休闲运动节与“花开流溪”—2020年中国(广州)从化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2020年广州市从化区首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的“三节”相关活动。该活动是从化区的北回归线文化与户外休闲运动结合,并走向常态化的一个很好的信号。</h5> <b>从化区太平镇共星村考察</b> <h5>9月22日上午,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申国海高工、从化博物馆李小梅馆长、陆小阳副馆长、展览部主任刘卫清,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长蔡卓平博士、人专委负责人陆玲、李建基、梁达平等,以及原馆长何彬彬、从化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原会长、流溪文化研究院梁镰芝院长等领导和专家一行在太平镇干部黄芮筠带领下,来到该镇的共星村,一进村就受到村书记蔡树华、广州市从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记才的热情接待。蔡书记向大家介绍了本村概况,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酿酒业。共星米酒酿造技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传承,依然是本村的特色产业。据悉,曾经闻名岭南的“三花酒”厂的酿造师傅就来自于共星村。</h5> <h5>接着,大家前往村文化室参观,为在此打造村史馆和酒文化博物馆献计献策。文广新体旅局申国海总工程师在听取了村长和王总的介绍后,表示文广旅体局将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这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的信心。</h5> <h5><b>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共星村简介</b><br>基本情况:共星村地处太平镇东北方向,距离从化区中心城区20公里,距镇中心10公里;村域面积约8.34平方公里,共有19个经济社,人口约2590人。该村地势丘陵,环境山清水秀,村道贯穿湖田村与屈洞村,交通便利。<br>经济情况:耕地林地总面积约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 1200亩。经多年发展,形成以共星米酒的加工和沙糖桔为特色的种植模式。<br>村史民俗:竹园头经济合作社每年举办传统习俗“打斗戏”,并社员聚餐,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江氏祠堂始建于明清后期,面积约100平方米,四合院结构,为江氏后人“喜庆白事”的聚集地,具备一定的传统建筑特色。<br>共星米酒是本村的特色产品,村民酿酒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从化及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特点是“清澈透明、甘香纯正”,酿酒技术形成于清朝,传说,清末有一户江姓人家从红石搬到共星村六子岗落户,江家请来几名工人修筑房屋,其中一个建筑师傅无意间把吃剩的米饭倒置在一树洞里,过了一段时间,有人闻到阵阵芳香的气味,便沿气味寻去,扒开树洞一看,见洞中有剩饭,饭下面有液体渗出,将液体舀出用口一试,香味渗人心肺,这就是剩饭发酵后酿成米酒的由来。江家的房屋修筑好后,建房的师傅离开了,但酿酒的技术传开来了,于是共星村众多村民兴起了酿造米酒,代代相传。</h5> <h5>曾参与工业旅游项目和文化创意策划的广府文化学者黄建中先生从酒产品的市场细分定位,对酒文化的载体和演绎以及产品包装设计等方面提供的建议令共星村企业家王记才先生连连点头。</h5> <h5>流溪文化研究院梁镰芝院长强调共星米酒的优势在于它的古法酿造,目前只有一户人在坚持着,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可通过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关怀,把它列入申请非遗的一个项目去打造。此外,共星村米酒它的自然生长的业态结构也要做一些调整。比如说在共星米酒这一个村史文化之下,我们如何把它策划成与“研、产、教”这三者紧密结合,特别是在研究的份额里,把共星米酒的酒类产出作为共星米酒的单项的支撑,然后与教育的形式结合把共星米酒的品牌给激活,此外,共星村它已经有超30户的小作坊生产规模,我们可以借共星米酒这个村集体的酿酒史实开展研学输出,用研学的形式传播共星村的酿酒技术,以拉动村民米酒的销售。这也是对一个品牌的打造进行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植入的很好的尝试。</h5> <h5>这是土法蒸馏米酒的作坊。</h5> <h5>专家一行来到仍然保持传统酿酒技术的程飞酒厂,只见酒缸排列整齐,原浆酒和双蒸酒各具特色,芳香四溢。该厂的程师傅和本村的企业家王记才先生则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心愿——要进一步传承和振兴本村的传统酿酒技术,将酒产业与酒文化结合,打造本村酒文化与农业和旅游结合的循环经济链,为家乡的振兴尽到自己的力量。</h5> <h5>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共星村党总支部书记在热情地给我们斟酒,虽然酒香四溢,但许多人因为需要开车不便喝酒,我呢,其实过去对酒没有什么感觉。这次,竟然认为这些原浆米酒就跟妈妈做甜糯米酒那么特别。我还给王总支招,或许不用蒸馏更适合游客的需求,鼓励他们试一试,因为,这些原浆米酒虽然没有甜味,但却有米香,并且内含活性酵母菌,对人体比较有营养,而酒的度数比较低,酒精副作用更小。没准游客会喜欢呢。看,现在台面上有两种酒,一种是刚发酵成功,没有经过蒸馏的原浆酒,通常酒在10度以下;那些透明的是双蒸酒,可以达到50度左右,我偏爱原浆米酒,喝了一杯。</h5> <h5>大写岭南工作室的美女主编史丹妮,这次参加活动她是准备承担重任的——目前有意向写一本关于北回归线上的从化的图书。她对岭南文化情有独钟,曾告诉我们,她认为岭南文化之深厚和丰富,被忽略太久。太多了,她要尽量发掘和呈现给公众。这次共星村的活动,她特地赶来,要为共星米酒连同从化的另外两家乡村美酒组合做一个专题。程师傅知道后,特别高兴。</h5> <h5>考察人员纷纷为当地发展献计献策,建议共星村利用一些闲置空间打造酒文化博物馆和村史展览,并以公司加农户,线上与线下互相对接等方式,将酒文化产业发扬光大,努力将这个富有特色文化产业的村庄打造成为北回归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新典范。</h5> <h5><br>广州市从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记才董事长,对打造本村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酒产业心心念念。在广州从化口碑颇佳的共星米酒在共星村已经拥有超过100多年的酿造历史,过去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与酒业相关的劳作,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酿酒设备和工艺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但保持着传统手工酿酒技术的老师傅只有一家坚守;传统和现代作坊两种酿酒方式各有所长,但传统酿酒技术是现代酿酒技术发展创新的根基,如何保持手工酿酒技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活化石)。归结为保护和弘扬共星村传承百年米酒业的话题,为此,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br>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独特的民间酿酒技术,是酒业发展技术的“原生良种”,必须加以切实有效的保护。只有保护传统,才能为未来持续的产业创新提供更坚实的基础。<br>如何提升传统工艺酿酒的市场价值,是它可否被继续传承的前提条件,年轻一代纷纷改行,改设备,传统技术后继乏人,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心结。并且酒业与其他各业关系密切,例如与酒文化、与中医药和餐饮业。如何将酒文化结合到商业运行中,并与其他产业资源融合,形成本村的特色生态产业链和循环链,成为了咨询讨论的重点。<br></h5><h5>通过考察活动,生态专家们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入手,提供了传统酒业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探索激发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新途径。<br></h5> <b>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参观学习</b> <h5></h5><h5>听说这是从化最著名的一座村庄,巧的是此村人主姓陆,他们是南宋宰相陆秀夫族人的后人,我也姓陆,因此,对钱岗村平添了许多亲切感,或许500年前我们是一家?<br>钱岗古村的文旅资源整合成绩显著,逐步成为太平镇的文旅发展新名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5><div><br></div> <h5>为我们这次活动默默地工作出钱又出力,联系安排车辆、设计纪念品……却很少会上说话的蔡卓平博士,他说要把时间让给别人,现在终于走到我们前面,哦,下一个十年看你们青年人了,后浪变成前浪了,就该这样走。</h5> <h5>钱岗村里有几位老伯聚在一起闲聊,当我们沿着村路经过,他们则跟我们考察组的陈主任招呼呢,原来他们认识她,看来陈主任当年在从化的影响力还真可以的。</h5> <h5>我们大家在钱岗古驿道牌坊前合影留念。</h5> <h5>古驿道和荔枝是钱岗村的标配吧,回想起硕果累累的夏季,这里的空气该有多么甜。前人种树后人摘果,让人走过就懂得感恩。</h5> <h5>在太平镇干部小黄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广裕祠,这是令从化人特别骄傲的文化名片。它为钱岗古村3座祠堂中数最宏伟,这个祠堂颇有来历,据说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在广东崖门以身殉国后,其南迁的部分族人秘密逃到此处藏匿,几百年后发展成钱岗村,广裕祠就是陆氏家族的宗祠。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和北京故宫同年兴建,是陆氏家族宗祠,大门横额上书“陆氏广裕祠”6个大字,“广裕”是钱岗村人祖先陆秀夫第六代孙陆广裕的名字。是一座有北方风格的三进建筑,分为前厅、中堂和后堂,均为悬山顶式建筑。建筑面积达816平方米,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h5> <h5>我们考察组一行,在世界级文化景点广裕祠门前和狮岭镇小黄、钱岗村的优秀解说员陆伯一起合影。</h5> <h5>陆伯的讲解不仅流畅清晰,而且挺有文彩,听说他是村里有名的秀才,还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并且长期坚持做解说员,服务游客,几乎也是义工性质,陆秀夫家族的后人也很优秀。毕竟年纪大了,也该歇歇吧,希望本村的年轻人能够早日来接班。</h5> <h5>与我们长期合作做北回归线文化活动的从化区博物馆前馆长,正在联合国授予广裕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说明前驻足呢。</h5> <h5>在钱岗村的古驿道行走时,我发现了一块奇特可爱的石头,它以锯齿状的断口,软流体状地粘贴在石头另一片切面上,其实这两个面也是粘连的哦,这是我曾经用来说明陨击过程中发生的蘑菇云成岩机制一类典型的鹅卵石结构,它至少还可以说明,鹅卵石并非都是水或石头之间的摩擦形成的,而且在石头凝结形成的时候,它是软流体状的,也就是本身处于数千度温度释放的环境中。这个蘑菇云成岩机制的理论涉及的可是地球科学前沿问题。我这个地质新发现挺有趣吧?以后有机会再用另外一个专门的美编来慢慢说明吧。</h5> <b>博雅山房的愉快聚会</b> <h5>晚餐,我们会议人员一起来到博雅山房聚餐。听说这里的老板特别有文化情怀,对北回归线文化活动也是热心人士一枚。上次就听说过,他称自己的餐厅所在位置叫做从化北回归线第一湾,这次还赞助了会议丰盛的晚餐。这里的生意也是特别好,常年都是旺季,没有淡季。这也是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的证据吧。</h5> <h5><p></p></h5><h5>本人在万信达企业做北回归线文化顾问,先早我就向陈日铃董事长汇报了,我们省生态学会将与从化区科协、区文广新体旅局、太平镇等机构组织秋分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活动十周年座谈会……他看了初步方案,认为很不错,陈总的身份还有两个,一个是万信达数个北回归线企业的董事长,一个是省生态学会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后者是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他是以主办单位领导的身份参加的,他说要低调,这是从化为主的活动,我们无论从学会和从企业的角度都表示支持,发言5分钟以内就好。后来他因故不能来,我代为发言,再后来,很意外我们在博雅山房聚餐的时候,他来了!原来他正遵嘱休息几天,但看到我们会议晚餐地点很近,就起身来看看我们大家,并给我们做了补充发言。待我整理后再贴上。</h5><div><br></div><h5><b>陈日铃董事长书面发言摘录<br></b>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从化开启了北回归线文化活动走了10年的路,实属不易。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我们万信达企业5年前启动了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我们是北回归线上的同路人。我虽然计划用50年投身这项事业,而相对于这个庞大的工程而言,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我们须与沿线地区携手推动北回归线旅游经济联动发展,才能形成无限的力量。虽然,今年的新冠疫情,会稍稍延长了我们探索的时间,但看到我们北回归线朋友们的热情投入,广州市以及沿线区政府更加重视,北回归线生态发展与大湾区、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复兴等多个国家战略密切相关,我相信这个目标将会加快实现。<br>坐落在从化的广州北回归线标志是世界最高的标志,我期待从化的北回归线团队一直领先,带动沿线地区联动共赢发展,将来成为五省区联动发展的火车头,先进典范。我们花都也将稳步推进农文旅产业相结合,促进沿线地区联动方面尽到自己的力量。<br>谢谢大家,祝大家秋分快乐,并预祝朋友们中秋国庆节日吉祥愉快。</h5> <h5></h5><h5><br>因为在座谈会只有两个小时半,发言太踊跃,时间实在不够,我们好几位“十年元老”都憋了许多话没有机会在会上说,在博雅山房餐厅我发现了麦克风,就请示会议领导同意,交给他们在这里让他们发表感言,抒发情怀。黄建中、梁达平和梁少棉三位老师都做了分享发言。其中,资深媒体人梁少棉老师,刚过70岁,工作学习热情好似17岁,他擅长绘画、歌唱、作诗、还做了几十年科普,长期做新闻编审,是广东省科普艺术团自创节目《夸父追日》故事朗诵者。今天,他激情满怀,还带来了他的新诗作,在现场深情朗诵了起来,可能是因为激动,声音很大——从化,我美丽的家乡!我悄悄告诉大家,他的第一家乡在佛山三水,但听过诗,我们都相信他的家乡在从化了,可见对从化用情不浅!</h5> <h5></h5><h5> 梁少棉献诗——<br><b>从化,我美丽的家乡</b><br>倘徉在北回归线上<br> 阳光明媚,百花竞放<br> 好一派迷人的美丽景色<br> 太阳<br> 周而复始地环绕这块土地<br> 这分明是她最依恋的地方<br> 洒下光明,播下温暖<br> 张开臂膀拥抱这山山水水<br> 啊!<br> 从化,从化<br> 北回归线上的璀璨明珠<br> 得天独厚的人间宝地<br> 大自然给予你多少厚爱<br> 温泉之都,荔枝之乡<br> 你的明丽山水沐浴在北回归线宽厚的怀抱<br> 你的优秀儿女在这里幸福地生活成长<br> 捧一把甘香爽甜的红荔<br> 赏一口润入心田的冬蜜<br> 摘一丛娇滴诱人的杨梅<br> 品一摞晶莹透剔的龙眼<br> 火龙果、三华李、大红柿<br> 还有那车头粉葛、高山番薯、无公害蔬菜<br> 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美名扬<br> 北回归线孕育了你的一山一水<br> 青山簇拥,碧水萦绕<br>丛丛绿树把你紧紧环抱<br>当余晖洒落在古村落的屋梁脊瓦<br>映照着这五千年的南粤农耕文化<br>夕照流溪,金光灿灿<br>黛含远山,如梦如幻<br>阡陌纵横,绿茵一片<br>田园秀丽,美景如画<br>北回归线,天魂哺育<br>太阳直照,万物滋华<br>山水竞秀,富饶丰润<br>立杆无影,天地奇观<br>啊!<br>从化,从化<br>改革开放让你跨上了腾飞的骏马<br>把你这后花园装扮得如诗如画<br>天地人和,天人合一<br>人文自然,和谐美满<br>你荣膺“中国低碳经济建设先锋市”<br>你是“中国最佳生态宜居绿色城市"<br>你的美景数也数不完一一<br>从化温泉、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蓄能水电站、广<br>裕祠、北回归线标志塔公园<br>挠一瓢流溪河的忘情水<br>甜滋滋的沁人心肺<br>唱一曲赞美的歌<br>深情地把你颂扬<br>啊!<br>从化,从化<br>我美丽的家园<br>啊!<br>从化,从化</h5><div><p></p><h5>我美丽的故乡</h5></div> <h5>听过梁少棉老师的诗,陆桂昌老师又给我们赠送他的诗集。常常听说,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诗和远方”,但此时,我感到是诗和从化博雅山房了!这里有诗,有共星村王董赞助的共星美酒,还有十年同行的北回归线好朋友!</h5> <h5>我们这次秋分活动的目的,原来在执行方案是这样写的,大家看看,基本达到了吧?籍2020年秋分日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之时,对疫情之中、之后的北回归线“三农”社情表示关注,表达人文关怀,交流分享经验,探索乡村生态发展新途径。通过调研考察活动,了解从化区乡村振兴成果,促进北回归线优秀传统产业的保护和发展。</h5><h5>在从化启动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活动十年之际,回首这一创新文化活动品牌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北回归线农文旅活动的发展探索新思路,明确大方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让北回归线文化资源,成为中国生态产业的响亮品牌,为造福沿线地区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br>十年携手,老朋友聚会,交流经验,互相鼓励,为推动下一个十年北回归线农文旅活动汇聚新动力。</h5> <h5>我要鸣谢,给了我们富有意义一天的所有朋友,我们大家也是这美好一天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以下这些单位,可能有遗漏的,但我们内心里感受到的肯定也不止这些。</h5> <h5><p></p><p></p><p></p></h5><h5>感谢大家!<br>指导机构:<br>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br>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br>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人民政府<br>广东省生态学会<br>主办机构:<br>广东省生态学会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br>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br>广州市从化区博物馆<br>协办机构:<br>广州市从化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br>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科学技术协会<br>广东省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br>广州流溪文化旅游研究院<br>广州大写岭南工作室<br>支持机构:<br>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共星村委员会<br>广州市从化区博雅山房<br>广东省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br>广东北回归线活动策划有限公司<br>华南农业大学乡村生态振兴产业学院<br>广州市从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h5> <h5>这是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长,《生态科学》杂志副总编蔡卓平博士,为座谈会专门设计定制的仿水晶纪念品。</h5> <h5>从化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原会长陈长卿老人,长期从事科技志愿者工作,70多岁了,看到各单位都在忙“创文”,体谅到印刷经费尚未正式纳入预算,就干脆自己晚上加班排版和编辑,并在21日委托四家她的好朋友单位分头打印,她再集中去装订!为会议及时做出了资料汇编。</h5> <h5>广州南洋理工学院赠书《南药小镇发展策略》</h5> <h5>这是知名天文科普专家李德生先生为座谈会设计的纪念明信片。李德生先生也是十年元老,但他总是默默在后台工作,几乎没有露过脸。2011年夸父追日活动徽标是他设计的,2016年从化“珍爱家园”北回归线活动的徽标和纪念品也是他创作的,我们从化多次展出的天文科普展览等科普大作图文均出自他的手笔,他还是一位病退在家休养中的银行行长,他把天文科普创作视为生活价值的体现,值得我们学习。</h5> <h5>这是知名天文科普作家李德生先生为座谈会设计的邀请函</h5> <h5>这是知名天文科普作家李德生先生为座谈会设计的纪念徽</h5> <h5>广州大写岭南工作室刘燕赠品原创手绘《笔记本》</h5> <h5>从化区博物馆赠书本馆主持开发项目的图书《广州“北回归线”科普文化摄影作品集》</h5> <h5>南国文化工作室副主任黄建中设计邀请函手绘图《广州北回归线标志》</h5> <h5>万信达企业董事长陈日铃赠送他做执行主编并作为出品人的图书《感动中国》人物</h5> <h5>万信达企业董事长陈日铃赠送企业自产旅行背包。</h5> <h5>这是9月10日为筹备本次活动,和原会长陈长卿、原馆长何彬彬和王记才董事长在共星村委前的工作照。</h5> <h5>感谢从化资深新闻工作者邓嘉乐的新浪博客对会议做新浪博客。</h5> <h5>感谢广州日报对座谈会的鼎力支持,不仅提供了会议通讯,并采用视频和文字全方位多角度报道领导专家发言。</h5> <h5>感谢从化融媒体中心提供了及时报道和新闻专版(十月份计划)</h5> <h5>本文部分图片由李建基、何彬彬等同志提供及引自省市以及从化区融媒体等,特此鸣谢!并感谢与会领导和同事的真诚帮助。上述讨论属于个人随笔,欢迎读者批评留言指正。<br>作者简介:陆玲,女,经济学硕士; 副研究员;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深圳市生态学会高级顾问;广州市花都区盘古王文化研究会顾问;万信达企业北回归线文化顾问。兴趣领域:跨学科、复杂性研究。当前关注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及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盘古创世文化。<br>luling2015@qq.com</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