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独立李叔同

张顺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如果你不知道李叔同是谁,那你一定听说弘一法师;如果你不知道弘一法师是谁,那你一定听过他的清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词悲悲戚戚,绵软悠长,将满目的美景化作长亭古道,柳笛乌啼,残阳如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忘不了电影《一轮明月》的场景。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清晨薄雾,两舟相向。诚子:“叔同——”李叔同:“请叫我弘一”。诚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从此,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他是将西洋艺术引入中国的先驱。美术、音乐、<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文学、戏曲、书法、国学,样样精通,正所谓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无人企及。他“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精神,将人格修养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对文化和艺术界影响至深至远。无论在西湖的虎跑,还是在鼓浪屿的日光岩寺,总会留下他清瘦且矍铄的身影和不朽的经卷。什么叫大师,赵朴初先生称之如“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什么是大师,就看看他的徒弟丰子恺的漫画、刘质平的音乐吧。</span><span style="color:rgb(69, 67, 67);">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63个流年,24载皈依,他立身净土,精研律宗,严格守戒,淡泊名利。一双僧鞋,一把雨伞,一床薄被用了二十年。弥留之际,他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悯众生的苦恼。一路风雨,只有归来去兮……</span><span style="color:rgb(100, 65, 37); 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就在下个月的23日,大师140岁诞辰,这是个值得后人纪念日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纪念的意义不在于描摹他“翩翩公子——艺术先驱——一代高僧”人生轨迹,也并非要瞻仰他的舍利塔,重要的在于传承和发展一种精神,实现灵魂的净化。律己,宜带秋气;律人,须待春风。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如同他说的“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一样,修行修心,亦深亦浅,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体悟。从物质到精神到灵魂,这是人生不断追求的三重境界,弘一用其戏剧性的人生告诉了我们,明镜止水以定身,当生命处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时,人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也就不再绚烂,一切归于平淡。</p><p class="ql-block"> 纪念弘一法师诞辰,不得不读他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这本书,这是弘一法师的心灵哲学之作,书中深入探讨了人生、命运、放下与超脱的哲学思考。通过对生死、爱恨、得失的深入剖析,弘一法师告诉我们,人生中许多的执念和纠结,其实都是可以放下的。但愿吧,我们都能放下。</p> <p class="ql-block">  再听一曲《送别》,再念李叔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悠远而辽阔的旋律久久回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