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从未忘记

香香

<p>亲爱的小孩儿,今天是你2周岁以后的第一篇记录,上一篇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哇,原本的“周更”变成了“月更”,看起来更小些的时候我是如此地关注你的每一个变化以及变化带给我的惊喜,兴奋和期待。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也把精力慢慢从你身上转移会到自己身上了,我们维系着彼此亲密,又慢慢允许彼此的自主空间的探索。今天想和你说一说关于“身体从未忘记”的事情。</p><p>上周五妈妈和爷爷带你去打预防针,其实周四也带你去了一趟,我们到卫生院发现人好少,上了二楼和值班医生核对了发现是妈妈记错预约的时间了,回来后和美松阿姨调了一节课才保证周五有时间带你去,其实调的是上午的最后一节,美松阿姨家里也有小宝宝也很辛苦,但是她愿意和妈妈调换课,我们要心里存一份谢意哦。周四晚上我们就看绘本《打预防针,我不怕》看了一遍以后,你还想看,我们就看了第二遍第三遍,还彼此胳膊撸起来给对方打预防针,我心想这可是妈妈给你打预防针打的心理预防针呀。当时我问你,打预防针痛不痛?你说不痛,我告诉你会痛,明天也会痛,但是是一点点痛,你痛的时候妈妈会抱着你。然后我问你有没有怕怕?你说没有,我告诉你明天可能会怕怕,怕怕的时候可以抱着妈妈。周五出发,路上,到达,等候,登记,缴费的每一个时刻你都好配合,没有表现出害怕,但是坐下来核对疫苗信息的时候你就开始哭了,我抱着你在你耳边告诉你,miemie害怕了,抱住妈妈,会有一点点痛,“哦一”(这是我们表示很快的一个暗号)好掉,妈妈保护你。左手手臂一针,右手手臂再来一针,你哇哇哭。我抱着你,爷爷在我们身后,我笑着和爷爷说,从二楼到一楼哭声就会停下来,因为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会哭很久的小孩儿,容易安抚。我抱着你一边走一边和你说话,帮你标注感受,告诉你想哭可以哭,给你拥抱以身体的接触安抚,走到一楼你真的就停止了哭泣。我说miemie今天打预防针有怕怕有痛痛,但是miemie很勇敢,我们和爸爸视频,结婚爸爸视频的时候问了打疫苗说了一句“不能哭”,你又“哇啦”一下大哭,妈妈一下子明白了你是对感受被否认和压抑的反抗,也是感受不被接纳的委屈,安抚一会儿后你又平静了下来。你真是情绪小专家!身体的“疼”的感受和心理“怕”的感受其实都清晰地体验到了,你也希望我们能看见能接纳。身体从未忘记,你刚刚经历的一切,包括你的勇敢和对妈妈的信任。妈妈的身体也从未忘记,因为持续抱着你一个多小时手臂酸痛了三天。</p><p>还记得刚会说话不久,有一天翻书看到骆驼,你说“爸爸抱”,开始我还没明白,这明明是骆驼,你为什么说“爸爸抱抱”,后来我才想起来原来是之前去野生动物园看骆驼的时候是爸爸抱着你看的。2020年9月的前一天晚上,我剥石榴给你,想着有《开学第一课》就把电视打开一起看,看到钟南山院士出来的时候,我告诉你“老爷爷在讲故事”,然后你看着电视里的学生鼓掌,也跟着鼓掌。第二天晚上,我又剥石榴了,你说“老爷爷”,我一愣,你指着电视说老爷爷讲故事。哦,我明白了,你把前一天吃石榴看老爷爷讲故事的记忆提取出来了,身体从未忘记。</p><p>上周末的一个中午,是你人生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吃肥肉,你把猪皮(太硬)咬下来把肥肉吃掉,然后把瘦肉递给我吃,你发现我喜欢吃瘦肉。我进厨房炒第二道菜出来,你手里满满的一把瘦肉给我!我突然就笑出了佩琪声,因为从来不吃肥肉,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你外公和舅舅都是把瘦肉留给我吃他们吃肥肉,后来你爸爸也这么做,再后来你也这么做。谢谢你们,一把瘦肉串起来好多爱呀。身体从未忘记,就连味觉也是如此。</p><p>一天中午午休前,你跑去拿牛奶,左右手各拿一瓶,交叉着一高一低边走嘴里念着“妈妈一瓶,miemie一瓶,妈妈牙牙好掉喝牛奶”(最近拔了两颗智齿)。样子真是太可爱了。昨天晚上拿着温感泥做的话筒自嗨了半小时,还让妈妈鼓掌。我很好奇你从哪里学来的。上周爸爸带你的时候,你竟然勇敢地独自荡秋千。</p><p>昨天晚上餐桌上,你吃鸡腿的时候咬着咬着突然伸长脖子把肉吐在菜盘子里,我不假思索地,甚至是无意识地伸出手打了你背部,然后把刚刚的肉用勺子打到你的碗里,说“不能吐盘子里!”,你的马上神色马上跟着也变得严肃起来,看着我然后看着爷爷,我意识到刚刚的反应过激了,平静下来和你说明妈妈太着急了,不应该动手,要先说。事后回想这个打手的动作其实是我自己身体未忘记的部分,我需要和“它”疏通。育儿的过程我也看见更多的自己。</p><p>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有双重意识系统。系统一根植于语言,记录的是我们自传式的自我意识,负责长时间内维持稳定性,并且通过连接不同的经历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公开)故事。系统二根植于内在体验和感受,负责记录当下的自我意识。当用语言分享外在公开的故事和用觉察表达内在的体验连贯地组合在一起时,这是一个极棒的整合。巴塞尔•范德考克说过我们需要接触、友好地相处和重新建立连接的是系统二。然宝,你看,孩童具有天然的系统二优势,你通过身体的桥梁,也就是你的感觉,肌肉张力等克服了系统一语言的无力感,进而沟通了内在的感受。我们大人中的大多数都更擅长形容外在事物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内在感受。哈佛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说:“形容我们最隐私的经历的这件事,就好像我们戴着一个厚重的皮革连指手套,潜到深井里拾起又小又脆弱的水晶雕像。”</p><p>最后呀,外出去彩虹跑道,爷爷爸爸妈妈在你身后,路过校园听到音乐,你一边骑滑板车,脑袋跟着音乐左右摇摆的样子,真可爱。</p>

妈妈

打预防针

身体

感受

我们

怕怕

瘦肉

忘记

爸爸

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