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2020.9.20

白兔专家

<p>2020.9.19 三人行,你提供居所,不入框</p> <p>朱家峪村</p><p>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原名城角峪,后改称富山峪。明洪武四年(1371),朱氏家族先祖朱良盛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因朱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距今有600多年历史。 朱家峪村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p> <p>山阴小学,校门是仿照当时培养革命军官的黄埔军校校门所建。</p> <p>校训</p> <p>一个模拟当年私塾的房间,里面摆了8张,人去屋空,朗朗的读书声已不在,但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还有那不泯的童心,将朱家峪封存久远的历史翻开呈现在世人面前。勾起人们美好回忆和遐想的同时,更是被古人对追求知识、渴望教育、改变命运的执着精神所感动!</p> <p>学校后门</p> <p>朱氏祠堂</p> <p>村落深处</p> <p>戏台</p> <p>朱氏北楼</p><p>在朱家峪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光绪皇帝亲笔题字 “明经进士”匾额。</p> <p>康熙立交桥</p><p>建造于康熙九年的立交桥,桥拱的石头间一点儿都不用灰泥,而又严丝合缝的咬合在一起,这个立交桥的功能,就是桥上可以走人,桥下可以泄洪,在没有洪水的时候桥下也可以走人、走车。之后,经过二十多年,人们在桥的另一边又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它们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的双璧,桥下宽敞的泄洪道,同整个村落的街道排水系统完美地连接在一起。至今三百余年。立交古桥分东西两座,相距约十余米。上下行人,通车运输,十分方便。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雨雪霜,未曾损坏,依然原貌。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p> <p>女子学堂</p> <p>女子学堂</p><p>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p> <p>农耕博物馆</p> <p>《闯关东》,主人公一句“俺是章丘朱家峪的”,让无数观众牢牢记住了剧中人物朱开山的祖居朱家峪。</p> <p>坛井七折</p><p>又名坛井七孔桥,位于旧村东南首,文峰山东北脚下。坛井口小、肚大,状若坛。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适口,从未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曲折相连,纵横交织。双轨古道,它是用两条30公分宽的青石铺就而成,两条轨道之间相距1.5米。</p><p>双轨古道始建于明代,清朝时进行过重修。据朱氏宗谱记载,朱氏第十世族人朱志臣“倡议举修石道”,规定行人走道须靠右行,这两条轨道就体现着现代交通意识了。</p> <p>古槐树</p> <p>黄石洞,因山石黄色,故名。元末明初,朱家的先祖朱良盛从河北枣强县迁来,住进的一个山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