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东行——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应县木塔</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的应县木塔,是一个令你不得不来的地方。</p> <p>应县木塔本名叫做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p> <p>应县木塔共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九层高塔全部用红松木建造,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全塔无钉无铆、精巧绝伦,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p> <p>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9月,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世界最高的木塔”。但是,这还不算是它的最神奇之处。要说应县木塔最神奇的地方,莫过于它虽然不费一钉一铆,却历经风雨,屹立至今。</p> <p><b>应县木塔结构特点:</b></p><p> 应县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多朵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应县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p> <p>应县木塔的内部结构与现代建筑中的“圈梁”近似,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对木塔颇有研究的应县文管所原所长马良先生说,木塔之所以能抗这么大的地震,现代科学已找到答案,这是因为木塔明层夹暗层,形成了刚体结构和柔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每遇大地震,这种结构便会将巨大的冲击释放掉,足见其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p> <p>一是通过石座层、地宫和笔尖状的结构降低了木塔的重心,使它能够抗倒伏。木塔的重心应在地表附近,重心贴地是它经历唐山大地震依然不倒的重要因素。</p> <p>二是通过卯窍结构形成了套筒框架,使它能够抗撕裂、分解。卯窍结构是木塔的关节,卯窍的抗震性能使它在地震中避免了裂解。木塔有内外两圈柱网,各层通过柱、梁、斗拱嵌套在一起而形成套筒结构。</p><p><br></p><p> </p> <p>辽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进一步创新,在结构中大量使用斜撑构件,保证了结构刚性,改变了传统的四边形体系。由柱头枋构成的闭合木框起着圈梁作用,木塔的结构体系犹如一个刚性很强的八边形套筒,其中卯窍在框架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p> <p>三是经典的卯窍结构——斗拱犹如汽车上的减震系统,它的摩擦力和旋转能吸收地震中的能量。由于斗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即斗、拱等卯接在一起,相当于许多小型的悬臂,它们能够调整倾角、平衡弯矩,因此在受到地震、炮击等异常震动时,斗拱成为一种阻尼装置,通过斗拱卯窍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p> <p>即使在现代,这也是理想的抗震结构。卯窍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使应县木塔在受到多次地震甚至炮击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可以说,卯窍结构是藏在应县木塔里的灵魂。</p> <p>经过勘测,发现&nbsp;应县木塔的第三层为全塔的中心,其余各层的数据都是以第三层为基准增减而成。第三层一圈立柱的周长恰好是全塔的高度,除去塔刹的高度,作为一个直径划圆的中心,正好是第三层中心。</p><p><br></p> <p>千年间</p><p>其他类似的木塔</p><p>或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p><p>唯有&nbsp;应县&nbsp;木塔存于世间</p><p>40余次地震</p><p>200余次枪击炮轰</p><p>无数次电闪雷击</p><p>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p><p>堪称“&nbsp;中国&nbsp;第一木塔”</p><p>它为何如此强悍?</p> <p>对于这样一项古代的超级工程</p><p>历史没有留下太多信息</p><p>我们甚至不知道设计者是谁?</p><p>建造者又是谁?</p><p>但木塔精妙绝伦的构造显示</p><p>他们一定是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匠师</p> <p>首先</p><p>匠师们用石料砌成巨厚的塔基</p><p>仅深入地下部分就达2米</p><p>总厚度更是超过6.4米</p><p>相当于3~4个人的身高</p> <p>塔基的地上部分</p><p>分为上下两层</p><p>上层为八边形、下层为正方形</p><p>对应“天圆地方”</p><p>四面再各伸出月台</p><p>形成一个稳定的大十字结构</p><p>塔基表面预留若干柱础</p><p>用于承接木柱</p><p><br></p> <p>塔基表面预留若干柱础</p><p>用于承接木柱</p> <p>紧接着</p><p>56根木柱分为三圈</p><p>被放置在柱础之上</p><p>形成一张八角形的柱网</p> <p>柱子最高可达9米</p> <p>柱与柱之间再通过“枋”“梁”横向互连</p><p>从建筑正上方俯视</p><p>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筒体”</p><p>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p> <p>之外</p><p>柱网外围还砌以2米厚的土墙</p><p>土墙将木柱紧紧包裹</p><p>使之更加坚固</p> <p>之后</p><p>一种&nbsp;中国&nbsp;建筑特有的构件出场了</p><p>即斗栱</p><p>它由多个小型木块铺叠而成</p><p><br></p> <p>可以承上启下</p><p>连接各层柱、梁、枋</p> <p>也可以悬挑屋檐</p><p><br></p><p><br></p> <p>应县&nbsp;木塔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p><p>为&nbsp;中国&nbsp;现存古建筑之最</p><p>堪称“斗栱博物馆”</p><p>当大风、地震来临时</p><p>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p><p>可以吸收动能</p><p>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p><p><br></p> <p>从下向上仰望</p><p>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p><p>在塔身上熠熠生辉</p><p>古人称之为</p><p>“百尺莲开”</p> <p>至此</p><p>应县&nbsp;木塔的第一层便修建完成</p><p>第一层之上</p><p>是一种由支撑木构成的环状结构</p> <p>该结构被屋檐遮挡,从外部无法看出,形成暗层。</p> <p>暗层之上再铺设梁、柱、枋以及斗栱</p><p>是为明层</p><p>暗层明层结合</p><p>这便是&nbsp;应县&nbsp;木塔的第二层</p> <p>之后各层亦按此方式复制叠加</p><p>最终形成了五明四暗的塔身</p><p><br></p> <p>四个暗层的作用也就此显现</p><p>它们有如四道金箍</p><p>可以有效约束塔身</p><p>防止位移变形</p><p><br></p> <p>最后</p><p>一个八角形的塔顶覆盖其上</p><p>各种宗教法器</p><p>从下至上依次排列</p><p>中间由铁刹串联</p><p>每当电闪雷鸣时</p><p>铁刹充当起避雷针</p><p>四周八条铁链成了引雷的引下线</p><p>庇佑木塔安然度过轰雷掣电</p> <p>塔基、塔身、塔顶</p><p>一座巧夺天工的木塔就这样拔地而起</p><p>分别代表显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p><p>被安放于塔内</p><p>从第一层高约10米的释迦牟尼佛</p><p>到第五层的毗卢遮那佛</p><p>礼佛者从一层的显宗</p><p>逐层拜到五层的密宗</p><p>完成显密圆通</p> <p>整座塔中</p><p>释迦牟尼佛最为重要</p><p>木塔因此得名释迦塔</p> <p>太喜欢应县木塔的这个结构分解图咯,特下载资料做了这个美篇。</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悬空寺</b>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距离大同市区大约80公里,需要1.5小时车程。悬空寺建在西侧的翠屏峰之上,与天峰岭隔河相对,属于北岳恒山山脉,中间的河流叫唐峪河,南侧是恒山水库。</p> <p>寺院建于崖壁凹进去的平台之上,从一定程度上躲避了雨水的侵蚀;位于两个垂直崖壁的山谷之中,又躲避了风的破坏和太阳的长时间照射,因此作为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寺院,得以存留至今。</p> <p>悬空寺最早的名称为“玄空寺”,是道教教理“玄”与佛教教理“空”的结合,后改为“悬空寺”。</p> <p>悬空寺距离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p> <p>峭壁之上的佛寺</p> <p>比壮观多一点的壮观</p> <p>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悬空寺,没有写诗,估计是被震撼到了,一时词穷,只留下了“壮观”两个字,且在壮字上还多加了一点,那是何等的壮观啊!</p> <p>悬空寺只有亲眼目睹才能感受到它的壮观</p> <p>整座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以“奇、险、巧”为基本特色,体现在建筑之奇、结构之巧、选址之险、文化多元、内涵深奥,建寺初衷可谓是超常脱俗,实为世界一绝。</p> <p>李太白的那首《夜宿山寺》据考描写的是湖北黄梅县的“江心寺”(现改为“蔡山寺”),但是用来描述悬空寺也在毫无违和。应是李老先生先去了江心寺,写了这首诗,等到去悬空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之前写的这首《夜宿山寺》,所以一时词穷,只留下“壮观”二字。</p><p> 夜宿山寺</p><p>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p><p>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p> <p>这次没有能进入悬空寺内,很是遗憾的;为了对古文物进行保护,每小时只准进50人,可给我们的游览时间只有40分钟,而排队就不知要多长时间了……</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打卡北岳恒山</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云冈石窟</b><span style="color: rgb(36, 38, 41);">——北魏初期开凿,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又因对研究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云冈石窟</b></p><p>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p>这是第5、第6窟的洞窟前檐,被称为洞檐建筑,也称窟前建筑。</p> <p>编号从16-20的石窟是最早期开凿的,由北朝时的高僧昙曜负责开凿,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昙曜五窟”,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高大,面向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型作风,有着北魏鲜卑族强悍健壮的民族特色。</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16窟是施畏印的佛立像</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17窟为交脚菩萨像</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18窟也是佛立像</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19窟是施无畏的佛坐像</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20窟</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正中的这尊露天大佛是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nbsp;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是宣传云冈石窟的标志。</p><p><br></p><p><br></p> <p>佛像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势为大目如来“定印”状,定印,又称禅定印,是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的意思。据说释迎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这尊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复佛法,开凿云冈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键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p> <p>腿部风化严重,宽肩,双手放在腹前系禅定印。大佛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衣边饰联珠纹,纹饰精美有印度特征。高肉髻,头部素面,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p> <p>第20窟的这尊露天大佛,常作为云冈石窟标志,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云冈石窟的外交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