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南昌 汉代 海昏侯国 遗址公园 盛大开园三天过去,冒雨前往参观的人群依然川流不息,络绎不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南昌 汉代 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海昏侯的“海昏"众说纷纭,笔者以为下列说法较为靠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海昏”指的是彭蠡泽(古代鄱阳湖)西南边。</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古代人常把湖、河、泽称作“海”,如:贝尔加湖在汉代被称为北海;青海湖在古代被称作西海,或青海湖;里海其实是湖泊,也被称作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古代鄱阳湖和现代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方位都差别很大。</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汉代到唐代的鄱阳湖,当时叫彭蠡泽。今天的鄱阳湖主要位置在当时叫枭阳平原,当时都是陆地,而当时海昏并不在彭蠡泽的西边,实际上在西南边。“昏”应该是指西南方位。</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元318年(东晋大兴元年)大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吴城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沉落海昏县,浮起吴城来”;都昌当地则有“沉枭阳,滂都昌”之说等等。当时该地震造成鄱阳湖的形成,从原来的长江水域,沉陷为巨大的湖泊。当时形成的鄱阳湖比今天的鄱阳湖面积约大4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为汉武帝之孙,曾被扶上帝位,但27天后即遭废黜,成为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被废后,先贬山东昌邑,再贬江西海昏,一生经历帝、王、侯的跌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南昌海昏侯汉墓的出土,使得刘贺这个同时兼有帝、王、侯三重身份的特殊历史人物,一时步入公众视线。他出生到去世,恰好经历了西汉王朝从巫蛊之祸到昭宣中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进程,并一度有幸参与到政治中心舞台,成为触及帝国中枢的关键人物,却又天有不测风云,短短数十天后即被历史无情抛却,仅仅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大臣废掉的皇帝,以昏庸无道的骂名留名于史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贺之父,首任昌邑王刘髆,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子,大约生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span></p> <p> 在此次墓室出土的文物中,一件清晰刻有汉隶字体“南昌”二字的青铜豆型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目前关于“南昌”的最早的实物资料。</p><p> 据史料记载,南昌在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统治时期就已建成,但其名如何得来,至今仍没有准确的判定。海昏侯刘贺曾是昌邑王,封地在如今的山东省巨野县一带,后来随着他称帝27天后被废,改封为海昏侯,封地就在今天南昌市新建区一带。</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据专家分析,墓里出土了许多“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样的漆器,说明刘贺当时一直心系昌邑,渴望有一天重新做回昌邑王,因此很可能将从前待过的山东称为“北昌邑”,将自己之后所处的江西鄱阳湖畔的都城称为“南昌邑”。“南昌”或许由此得来。</span></p> <p>海昏侯国“二维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