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看着这些老物件想起了我的祖母,有酒坛、酒提、酒壶、酒漏、铜瓢、铁铲、铜夹、杠称,这些都是陪伴她半辈子的营生家俬。之所以我从小就爱舞弄这些玩意,都是因为我的祖母是开土杂店的。</p><p><br></p> <p><br></p><p>从父辈那儿听说,祖父十七岁成亲就带着祖母外出讨生活了。祖母家是地主,而祖父就是一个贫农,俩个人没有因为门第的悬殊而纠结,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了一辈子,养育了我父亲他们兄弟姊妹五人。</p><p>这个家来之不易,祖父年轻时就热爱生活,自己从通海挑着一担泥陶瓦罐走路到昆明小东门来卖,尔后又换些日用百货交给祖母开土杂店出售。</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老祖坐在左侧是杨广小新村传说中的新寨老人</p><p class="ql-block">祖母怀中抱的小孩是我的大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而复始从老家慢慢到了省城定居。途中他们还在呈贡稍有停留,那时飞虎队正在修机场,从而家中还留下一件飞行服,皮带什么的。</p><p class="ql-block"><br></p> <p><br></p><p>原先祖父母的家在顺城街城墙下,后来因为拆城墙才搬迁到了交三桥宏安巷。家中是二层小楼,上面住家,下面开店。</p><p>小日本飞机轰炸交三桥,为了保护这个家,祖父让祖母带着孩子躲到小菜园,自己用只汽油桶钻到里面躲警报。</p><p><br></p> <p><br></p><p>解放后祖父进了云南机床厂成为了一名工人,而五八年公私合营,政府要求将自家的土杂店交公,祖母也很荣幸成为了一名拿国家工资的营业员,只是原来家中的土杂店就成为了以后祖母工作的地方,一直工作到光荣退休,还记得那朵大红花挂在墙上很多年。</p><p><br></p><p>还听讲他们离开家乡以后,有一年老家院子里的核桃树异常的开花挂果,引来了十里八乡的村民观看,吓得赶紧把树给砍了,幸好离开了家乡,接着就大地震了,死了很多人。</p> <p><br></p><p>祖母没有文化,不会写字,能够书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这还得归功于扫盲班的功劳。但是她的业务没人能比,得到了糖烟酒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记得祖母每年都是劳动模范戴大红花。在这些荣誉前她总是不好意思,只说是同志们让的。</p><p><br></p><p>不过祖母是个很讲原则的人,在她工作期间从未出现过盘点盈亏不平,也没有偷拿过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此还教育我们儿孙,她们老俩经历那么多运动从来没有“湿过鞋”祖母是个钻研业务的行家里手,就说称辣椒面和白糖吧,首先两种商品因为口味不一,用的铲子就要分开;其二,比重不一样,一铲下去要多少就是多少,不会多过两钱;第三,称头公平,不能短斤缺两;第四,两样商品售完后就要马上关严盖子,因为辣椒怕回潮生霉、白糖怕招蚂蚁。</p><p><br></p><p>我是我的祖母一手带大的,所以在同辈人中相比,与她们老俩也特别亲。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只要回家都要去看看,记得就在她走之前,好像心里有感应似的,多陪了一阵,印象里她还是穿着那小拐角鞋,站在门边看着,嘴里嘟囔着要去煮饭,因为患有老年痴呆,所以记不住自己已经吃过饭了,我又把她牵到床上,帮她用木梳理了理头发,把她的手握在我的手心里揉了又揉。</p><p><br></p><p>今天是我的祖母辞世十一周年,祖母世寿八十有八,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祖母。</p><p><br></p><p>浩海记于昆明兰室风清书画社</p><p>2020.9.27</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