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走月亮》教学后记

兰兰🎀

<p>《走月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于是新课文,我对课文内容也不熟悉,怎么教?深入研究文本后,决定还是抓住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扎实进行读、说、写的训练。细细品读文本,发现文中有很多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点,现列举一二。</p> <p>一、 抓“淘洗”引导学生想象动作画面。</p><p>1、 学生自读二自然段</p><p>2、 师引读:</p><p>师: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p><p>生:洱海那边升起来了。</p><p>师:月盘是那样——</p><p>生:明亮。</p><p>师:月光是那样——</p><p>生:柔和。</p><p>师:请把形容月亮的词语圈起来。</p><p>(生圈“明亮”和“柔和”)</p><p>师:这么明亮,这么柔和的月亮不是从草原也不是从荒漠升起来,而是从南北长达40公里的“形如人耳”的高原湖泊洱海那边升起来,洱海碧波万里,一轮明月升起来,“我”惊喜万分地猜测着——</p><p>生接读:是在洱海淘洗过吗?</p><p>师:什么是“淘洗”?</p><p>(学生查字典,选出“淘”在字典里的第一种解释——洗去杂质。)</p><p>师:嗯,“淘洗”就是洗去杂质的意思。是谁把月亮放在洱海里淘洗呢?又是怎样淘洗的呢?孩子们想象人们淘洗月亮的画面吧!</p><p>陈思雨:有人轻轻把月亮取下来,放在洱海里,像洗盘子一样反复清洗。</p><p>雷平:我仿佛看见一个阿姨一边唱歌一边在洱海里洗月亮。</p><p>何青颖:人们把月亮放在洱海里,先打湿,再用刷子轻轻刷两边,最后用抹布细细地擦。</p> <p>二、 做一做,画一画,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画面。</p><p>1、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机出示句子</p><p>“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p><p>2、做一做“抱”的动作</p><p>师: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p><p>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p><p>师:是啊,一个“抱”字,就把小水塘写活了。</p><p>把“抱”字换一换行吗?</p><p>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小水塘,快伸出手抱一抱月亮。</p><p>(孩子们都做起了“抱”的动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师:刚才你们抱月亮时都有什么感受呢?</p><p>&nbsp;&nbsp;葛恒瑞:我觉得我抱的月亮又大又圆。</p><p>金熙程:我仿佛看到小水塘的水清澈无比。</p><p>瞿小峰:小水塘里的月亮触手可及。</p><p>胡隽豪:我感觉小水塘和月亮的关系很亲密,就像妈妈抱着孩子。</p><p>…….</p><p>2、 画一画卵石间的小水塘</p><p>师:你能把这个句子描写的景物画下来吗?</p><p>(学生简单画一画,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画)</p><p>师:为什么要画这么多小水塘呢?</p><p>生:因为是“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个月亮。</p> <p>(孩子们课堂上做抱月亮的动作)</p><p>三、 抓“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情景。</p><p>1、 出示句子</p><p>“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多少新鲜的花瓣。”</p><p>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p><p>生:我仿佛看到作者去捡了一片最大的绿叶,摘了一些新鲜的花瓣,把花瓣轻轻放在绿叶上,再把小船放在小溪里。</p><p>生:然后,我会对着小船,双手合十,许一个小小的心愿。</p><p>师:阿妈在洗衣裳,“我”还做了哪些事呢?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你能想象画面吗?</p><p>生:我可能在小溪边采野花,编成花环,给阿妈带上。</p><p>生:我一边唱歌,一边追蝴蝶。</p><p>生:我去爬树,摘果子给阿妈吃,让阿妈解解渴。阿妈吃一口,我吃一口。</p><p>生:我约上小伙伴在溪里戏水,打水仗。</p><p>师:孩子们想象丰富,通过你们的描绘,老师也仿佛看到了那温馨的画面,也感受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现在,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p> <p>【教学反思】思想、文字和语言,与语文学科是密切相关的。思想是思维过程的归宿;文字是推动思维的桥梁;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而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想象”是首位,统编版教材本单元也把“借助文字想象画面”作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想象,对小学生来讲,就是把眼前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头脑中的形象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播放一遍。它不是简单的接受和复制,而是透过文字,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领会、体验,并进一步加工、改造、丰满、延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月亮》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充满童真童趣。“走月亮”作为一种习俗,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也充满了诗意。而这一习俗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如何让学孩子们走进这如诗、如梦的画面中,就需要想象进行阅读参与,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缩短和文本的距离。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因此,我们要努力根据文本特点,捕捉课文用词的精妙之处,细嚼慢品。如本课的“淘洗”“泼辣一声,银光一闪”“抱着”“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等词句,都适合让孩子们去品读、去想象、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秋虫唱着”、“水果的香甜”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嗅觉展开想象,想象虫儿鸣叫的声音,想象果园里香甜的味道,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同时,采用做一做、画一画等形式,让想象更丰满,孩子们一定忘不了课堂上,自己抱月亮的动作,忘不了自己画的小水塘,这样的方式孩子们课后也会回味无穷。</p><p>&nbsp;&nbsp;最后,我特别想说,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的文章更有画面感。就在我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们也正好讲到了本单元的习作——《推荐一个地方》,黄诗洋同学以往的作文平平淡淡,这次却给了我惊喜,就因为这一句:夜晚的三亚,特别美,月亮就像在大海里淘洗过一样。</p>

月亮

想象

水塘

画面

淘洗

洱海

阿妈

孩子

学生

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