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垭--因背夫和马帮而兴起的老街

悠闲居

黄葛古道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北面,从上新街到黄桷垭之间。是一条被称为“老君坡”的石板古道。<br>   黄葛古道,始建于唐朝,盛于明、清,被誉为重庆的“茶马古道”。在交通极其不便的年代里,作为入黔、入滇、入缅的重要通道,走过了无数贩盐、贩茶的马帮,走过了无数辗转于川黔两地的客商。 沿着石板路往上走,一边感受着宽厚石阶带来的浓浓历史气息,一边欣赏着两边壮观的百年黄葛树。特别是到了夏天,浓浓的树荫下,多了几分凉爽,游人赏树观景,优哉游哉。 道路两旁静静伫立着几栋破旧的老房子,再看着外墙上或深或浅的裂纹,这就是岁月留下的沧桑。 现在我们知道黄葛古道是从上新街到黄桷垭,其实黄葛古道的起点在海棠溪。因解放后重庆城市扩展,修建公路,原来的老路部分中断,我们现在都是从上新街开始去往黄葛古道的。 古时,贵州、云南、广西等地需要的盐、瓷器、丝绸等日用生活品, 顺长江而来,在海棠溪码头卸货,经由背夫(背是一支极其特殊的运输方式,因古时川、黔一带山高路陡,无法用小车推、用肩挑货物,只能靠人的双脚和双肩背运货物。背夫指的是背货物的人。)、马帮驮运,从黄葛古道上山,进入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有名的茶叶、药材、皮毛、土纸等货物,通过黄葛古道运到海棠溪码头,再运送到其他地方。黄葛古道是川、黔、桂、滇商贾必经之路,黔、桂、滇商人汇聚于此。<div> 黄葛古道山路崎岖陡峭,人困马乏之时,便在黄桷垭垭口歇脚饮马。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背夫、马帮集中歇息之地。有人瞅准商机,在此建房提供服务。建房多了,这里成为街市,逐渐形成为黄桷垭老街。<div>  黄桷垭从背夫、马帮歇息之地、官府驿站、驻扎兵营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古街至明清达到鼎盛。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黄桷垭的繁荣,巴县在此设立崇文镇。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庆开埠,贵州商会馆、云南商会馆相继在黄桷垭古街中建成开馆。</div><div>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黄桷垭老街成为文人学士、爱国志士的居住聚集地。历史上的黄桷垭老街上,曾经住过众多的历史人物,出现过一些人文建筑景观。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交通的发展,黄角垭老街逐渐沦落。</div><div> 黄桷垭老街历史底蕴厚重,人文资源丰富、建筑风貌独特,但原老街基础设施落后,房屋年久失修。2016年,南岸区委区政府决定筹资对老街进行全面修缮修复<br><br></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 黄桷垭老街本是老旧住宅区,年久失修,这次老街修复采取对C级危房修缮加固、D级危房拆除重建。老街修复或在旧址重建的175栋建筑,均运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br><div> 老街的修缮工作在保留渝黔驿道的历史风貌和巴渝民居生活特色的设计理念下,完全遵照“一栋一故事”的宗旨进行,所以每栋房子都各具特色,同时也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故事。全长600多米的黄桷垭老街上,175栋风格独特的巴渝建筑,重现出老街旧时风貌。每一栋栋老建筑背后,还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div><div> 2019年10月1日重新修缮后的黄桷垭老街开街, 消失的黄桷垭老街完美再现。<br></div> 垭口的墙上雕塑的大金鹰 进入老街口,卖现磨玉米蒸糕的小店排起来长队 潘幺妹糍粑店门前围起来好多人 每到节假日,黄角垭老街都有很多游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毛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广为流传,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像一股清新的风从台湾海峡吹过来,不知掀动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都向往她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浪漫经历和爱情。<div> 不喜欢文学的人如果现在50岁以上的,应该能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橄榄树》吧。“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三毛。<br><div> “我是重庆的,黄桷垭!”1988年,三毛在台北演讲,用重庆话说了她的来处。<br></div></div> 抗战时期,大律师陈嗣庆从沦陷区上海举家迁往重庆。1943年春,次女出生。为表对和平的期盼,她为次女取名陈懋平。<br> 陈懋平便是三毛的本名,后来她嫌“懋”这个字太多笔画,难记难写,自己改名陈平。幼年的陈懋平在黄桷垭喜爱荡秋千、看宰羊、戏水缸、逛坟地,特别喜欢看《三毛流浪记》漫画。从事写作后,总觉得自己像《三毛流浪记》的主人公,于是取笔名为“三毛”。<div> 三毛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她在西班牙读书和旅行,在撒哈拉收获爱情,1989年曾回到过这里。 </div> 三毛故居曾住着三毛及其父母、姐姐以及伯父一家人 虽然三毛离开重庆时年龄很小,但一直没有忘记这里是她的出生地。1989年,她第一次回到了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当时,她在这里站立了很久很久,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古老的街市也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李奎安(1879-1947年),巴县人,当年重庆五老之一,政界、商界、文学界“三界”名人。1922年起任巴县议事会副议长;1940定重庆为战时首都,李奎安当选重庆市参议会副议长。李奎安精于经商办企业,领衔重庆工商会会长多年,是重庆丝绸业独一无二的代表人物,曾提出创办重庆大学的议案。<br><div> 李奎安还喜作诗、善书画,乐善好施、兼济于民,晚年好佛学,其故居秉承传统、设计精巧、别致大气。</div> 云南商会馆,捐资建云南商会馆的是云南商人李耀庭。该会馆曾在抗战时期因日本战机对重庆狂轰滥炸而关闭。 孔香苑原是黄桷垭老街上最高档的黄葛饭店,因饭店老板得罪了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二小姐,故饭店被查封拍卖。孔二小姐“竞得”饭店后,重新布置装修,更名为“孔香苑”,聘请土耳其人“巴洋人”为厨师长,在老街上开起第一家集西餐、酒吧、歌舞厅等于一身的饭店,洋气十足,天天宾朋满座,社会名流和外国使节等常来做客惠顾。<br> 静庐,赵熙在黄桷垭老街的居所。<br> 赵熙(1867-1948年),四川荣县人,蜀中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光绪19年,赵熙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任职监察御史。赵熙有“晚清第一词人”之称。<div> 抗战时期,蒋介石在重庆坐阵云岫楼,除指挥作战之外,还招揽巴蜀名流以提高其名望,蒋介石命孔祥熙为赵熙在黄桷垭老街安排了一处居所,因赵熙长时间在此居住,故为其居所题名“静庐”。</div> 晏阳初旧居<div> 晏阳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div>  抗战时期,晏阳初入住人文荟萃的黄桷垭,在重庆北碚歇马镇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改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建立巴(县)璧(山)实验区,后更名为“华西实验区”。 1943年被膺选为“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等同获殊荣,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div></div> 张京营寨位于黄桷垭老街中段,是一座突出于地面的多层工事,具有居住、观察、射击、防御等功能的综合性建筑,为明末清初著名反清复明将领张京在南山安营扎寨的主营。<br> 明末清初,原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将领孙可望、李定国率兵突袭重庆,四川巡抚马乾及部下曾英战死,明将张京退守南山中,在黄桷垭一带安营扎寨,依靠南山的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又修筑了诸多的防御性工事,一边与清军对峙,一边休养生息,耕种闲田补充军需。他们从不轻易扰民,从而使当地百姓日渐安居,生产逐步恢复,兵势也随之强盛。清军屡攻不下,又辅以招安之策,张京愤而不从,以“明朝遗民”自居,秉持这一操守,在黄桷垭上开始自给自足的军屯生活。<div>  顺治15年(1658年),平西王吴三桂攻占重庆,张京坚守数年,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最后在狱中从容就义。营下将士后陆续被招安,在黄桷垭一带居住生活,营寨逐渐消亡。</div> 在张京兵营楼顶俯瞰老街 1935年,谢家主人谢其昌在黄桷垭老街上开建了一幢中式四合院,名为“谢家大院”。谢其昌一家在老街经营药房,为老街居民开方诊脉。<div> 1937年,国民政府从南京退守重庆,曾征用谢家大院作为国民政府卫戌总司令部稽查处。</div> 1896年,“大清邮政重庆邮局”正式成立,同年,邮政代办“崇文民信局”在黄桷垭老街上设立,用于投递传送官府文书、民间书信、包裹等,黄桷垭最古老的邮局就此诞生。<br> 土耳其拉长冰淇淋店 “高玉林茶堂”是原国民党重庆市党部妇女主任、军统服务队妇女大队长薛智有所开。薛智有爱打抱不平,她联络一帮姐妹成立了“巾帼社”,美其名曰“维护女权”,高玉林茶堂成为巾帼社议事断事的办公地。<div> 1949年发生在高玉林茶堂的女子大战,让其“名气”大増。当年6月14日《国民公报》报道,“南岸黄桷垭前晚八时许,有八百多妇女大斗殴的武剧,茶馆一家被捣,失踪妇女十人,重伤妇女十五人;警官一人被打死,警所损失枪两支……”所描述的场景如同黑帮恶战影片。<br><br></div> 甜品店也进入老街 天顺祥商号(旧址)<div> 天顺祥商号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天顺祥票号”的前身。同治4年,王炽在黄角垭开办了“天顺祥商号”,将川、滇的商品贩来贩去,取得成功。</div><div> 王炽(1836~1903年),字兴斋,汉族,弥勒县虹溪人。青年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方已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br></div> <div>  “渝黔古道第一栈”的大夏驿栈</div><div> 明玉珍称“帝”后,建大夏国并定都于重庆,在渝黔古道上设置了第一个出渝入黔的官府驿站,用于传递官文、军情以及来往官员途中换马食宿,后在光绪三十二年,被改为私营客栈“大夏驿栈”。<br></div> 气势恢宏的贵州商会馆。在贵州商人黎庶昌的推动下,贵州商会馆建立。 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个传奇,一段历史。老街在千年岁月中,迎来送往,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好像一场大戏从拉开序幕、走向高潮,到一曲终了。但在岁月的变迁中,黄桷垭老街的故事还会延续。<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