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的城镇、展馆与寺庙

勃勃生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阿尔山市</font></b></h1> <br>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邻扎兰屯市和兴安盟扎赉特旗,南至兴安盟科右前旗,西与蒙古国接壤。东西长142公里,南北长118公里,总面积7408.7平方公里,辖区内中蒙边境线长93.434公里。 <div>2012年末全市人口48633人,由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苗、壮、锡伯等13个民族组成,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div><div>上图是日本时期修建的火车站。</div> 2019年7月,荣获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以上两张拍摄于伊尔施镇,现已并入天池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额尔古纳市</font></b></h1> 额尔古纳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额尔古纳市面积2.84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79942人。 <br> 额尔古纳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最中国生态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 额尔古纳市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蒙古语为“捧呈、敬献”之意,素有“呼伦贝尔缩影”的美誉,是呼伦贝尔的城市名片。 这个城市漂亮、干净,充满民族特色。 哈撒尔王全名哈布图·哈萨尔,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同胞弟。他从少年时代起跟随成吉思汗,为统一蒙古民族和建立大蒙古帝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哈萨尔以“神箭”著称,勇敢善射、矢无虚发,是蒙古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该市也不缺现代建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恩和小镇</font></b></h1> 恩和小镇,中国惟一的俄罗斯民族乡,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中俄边境线上。 在这茫茫草原、滚滚青云和碧水之间,堆砌着童话般的木屋。这里景色优美,还有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令人向往。 恩和小镇的人们居住的是典型的俄式木砌房子,叫做“木刻椤”。用原木交错叠建,原木之间垫有青苔或泥土,层顶是铁皮覆盖的,门窗边框用彩色漆绘。家家窗台上都有鲜花。如果是天热的时候,家家院子种植花草,展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的小院,用木条做成的栅栏围住。 葛优、岳云鹏拍摄《断片》在此。 走在小镇的街上感觉如同到了国外。 此镇火了一阵,由于过度商业开发,后来有所衰落。曾经出现过孕妇游客在大街骑马时马匹受惊,孕妇被马拖着跑了两公里致死的事故。 “木刻椤”教堂。<br> 现在小镇正在逐步恢复旅游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甘珠尔寺</font></b></h1> 甘珠尔庙又称寿宁寺,是呼伦贝尔地区最大的喇嘛庙。此庙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批并由清廷拨银建庙。 庙中主供释迦牟尼、官布、扎木苏伦等佛像,由于寿宁寺曾收藏过藏蒙文《甘珠尔经》,故而又得名为《甘珠尔庙》。 乾隆五十年乾隆帝赐庙号并题写“寿宁寺”匾额。<br> 该庙前后建11座庙宇、4座庙仓、100多间伽蓝,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庙中喇嘛最多时达4000余名,其中常住庙者400余名。 诺门坎战役,又称哈拉哈河战役,是于1939年日本与苏联在蒙古边界诺门罕发生的一场战争,以日本关东军战败、苏联胜利而告终。此战役时甘珠尔寺被日军作为指挥部,至今还能看到日军工事(建筑前的那个方形地堡)。<br> <div>另一个规模较大的日军设施。</div><div>诺门坎战役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使日本关东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彻底落空,进而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而选择“南进政策”。<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国门</font></b></h1> 满洲里国门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41号中俄界碑是游客留影的地方。 那边是俄罗斯 该建筑再现当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的场面。 旅游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海拉尔区</font></b></h1> 海拉尔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教育、交通、信息、旅游中心。 海拉尔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40公里,面积1319.8平方公里,东部、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西部、北部同陈巴尔虎旗毗邻。距中俄边界最近距离110公里,距中蒙边界最近距离160公里。 <h3><font color="#ed2308"><b>古城城门</b></font> 早在清代雍正年间,清政府为了保卫《尼布楚条约》划定的额尔古纳河为界的北部边疆,在这一带建城戍边。建城至今273年,为捍卫祖国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h3> 随着政治、军事作用的加强,商贸和交通中心地位自然形成。到乾隆年间,晋、冀、鲁等地商人“不远万里接踵而来,他们在城内竞相购地建房,投资设肆”,呼伦贝尔城相继出现“巨长城”、“隆太号”等商业八大家。 <font color="#ed2308"><b>古城中苏炳文的雕像 </b><font color="#333333">苏炳文(1892-1975),字翰章,是抗战期间坚持在呼伦贝尔战斗的英雄,辽宁新民人,国民革命军中将,抗日名将。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进入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坚决抗日,至1932年12月弹尽源绝撤出至苏联。1933年回国,全面抗战后任上将军事参议官。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协委员,1975年5月22日去世。</font></font> 海拉尔中央桥每端一对,共四个这样的桥头装饰。 哈萨尔斜拉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伊敏河上,是呼伦贝尔市地标性桥梁、道路景观工程,同时还是呼伦贝尔市与海拉尔区两级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是内蒙古地区首座高塔大跨度斜拉桥。 哈萨尔斜拉桥主桥为双索面独塔式斜拉桥,桥面全长512米,宽22米,其中斜拉锚索区长248米,宽28.6米,共有60根斜拉锚索;东西引桥全长264米、宽23.6米;桥梁、引道及地面接线路全长944.18米。哈萨尔斜拉桥建成通车与“哈萨尔大街”一起形成了城市新的人文建筑景观。 桥下一片湿地景色 沿河两岸是具有很多景观的河畔公园 一张不错的夜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海拉尔要塞遗址</font></b></h1> 海拉尔要塞是日本关东军为进攻苏联在中国东北边境设立15处军事工事中最大的两处要塞之一(另一处为黑龙江省东宁要塞)。 地下工事由一条主干道和多条支干道连贯组成,通道总长约4000余米,总面积5000平方米(现在辟为展区的面积不足其二十分之一)。 坑道内各种设施很齐备 整个工程耗时约四年,动用中国劳工约13万人在工程中和完工后几乎全部被日军杀害,解放后找到幸存劳工仅有一人。在北山和敖包山之间的一个万人坑中找到数以千记被铁丝洞穿肩胛骨的劳工遗骸就是日本人杀人的铁证! 再有据讲解员介绍为了保密连参与工程的日本非军方人员也在之后被全部遣返回国并严密监视.可见日本军方对于要塞的看中。 1945年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进攻海拉尔方向的是由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共60万人,也是苏军在对日作战中唯一配备的坦克集团军。 他的突击方向是穿越浩瀚的沙漠、草原和大兴安岭,直插齐(齐哈尔)-哈(尔滨)-新(京)方向.苏军是在用牛刀杀日本关东军这只火鸡,海拉尔即便有所谓过固金汤的要塞也没有难住苏联大鼻子,苏军装甲兵从侧翼包抄迂回,进占海拉尔市区,扫平其它辅助阵地后包围封锁了日军司令部所在地北山要塞和全市制高点敖包山要塞。 次日拥有强大火力的苏军用杀鸡警猴的战术以雷霆万钧的手段摧毁了敖包山,削平了制高点,最终迫使北山要塞的守军走出工事投降,至此海拉尔战役结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font></b></h1> <h3>藏品达万余件的<b><font color="#ed2308">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font></b>于2009年6月20日正式开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是呼伦贝尔市惟一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内有在扎赉诺尔出土的猛犸象化石复品、“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复制品以及一些民族生活用品等。</h3> 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有三层展厅,展览面积4500平方米。 描述不同历史时期呼伦贝尔人生活的画卷。 1200年前的马鞍 此雕像是呼伦贝尔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人物:公元前200年左右拓跋鲜卑的远祖---拓跋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满洲里</font></b></h1> 满洲里,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代管,是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是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 。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铁路的修建而得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为“满洲里”。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 在满洲里住了一晚 这里的夜景很漂亮,忍不住冒着小雨拍摄。 主要建筑和街道都被灯光装饰起来了 据当地人讲,疫情前满大街都是俄罗斯人,现在一个都看不见了。 这里有中俄互市贸易区,是首个国家级互市贸易区,也是4A级旅游景区,2014年08月22日实现了中俄互动双向开通。 中方一侧设有商贸服务、旅游购物、餐饮娱乐、商品展示、经贸洽谈和国际金融结算等功能,有万达广场等企业入驻。 第二天清晨从旅店阳台拍的这张还不错,是一张低平光线下的照片,用两座高楼的边缘做画框,别有特色。 逆光下的街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蒙兀室韦</font></b></h1> 我们驱车在傍晚时刻经室韦口岸到达室韦镇并住在这里。 蒙兀室韦又作“蒙国豕韦”“蒙兀失韦”、“失围”。中唐以后,文献上又把室韦称作“达怛”、“鞑靼”,在历史上是东胡一支,也是现代蒙古族的祖先。<br>另据法国学者伯希和即P.佩利奥的推测,室韦是“鲜卑”的同词异译。<br> 内蒙古西北额尔古纳市建立“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文化旅游景区”。 满满的俄罗斯风格 去俄罗斯时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小镇 小镇有一个广场,由此再往外还有观景台,走廊,可以直接看到对面的俄罗斯。 牛起得很早 这里大部分房子都是“木刻楞”。木刻楞是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具有 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 <br>  木刻楞的建筑方法,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楞有角,非常规范和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 <div>薄雾后面的“木刻楞”旅店。</div><div>建木刻楞的传统方法是要垫苔藓。苔藓垫在中间,好处在不透风。冬天零下30℃到40℃,有了苔藓压在底下,等于是水泥夹在隔缝里一样,不透风,冬天非常暖和,而夏天又非常凉快。 <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一家酒店的广告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套娃广场</font></b></h1> 满洲里套娃广场是满洲里标志性旅游景区,广场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色和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 套娃广场又叫套娃景区,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俄边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唯一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套娃形象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旅游度假景区。 这里是以满洲里和俄罗斯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为理念,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俄罗斯特色风情园,景区由主题园区、主题娱乐、主题酒店三部分组成。 景区广场上的商铺 这里面主要是儿童的娱乐场所 广场上的建筑 这是一个火锅城 这张是在套娃酒店咖啡厅喝咖啡时隔着玻璃窗拍摄的 写到这里吧。本篇意在记录对呼伦贝尔城镇、展馆与寺庙的印象,为避免繁琐,删掉了一半的照片,那也不会影响我今后还要经常翻看此篇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