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历史的一点思考

老牧童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 因兴趣所致,近期我创办了个人微信订阅号,起先定位挺高,内容一定要高大上,拒绝鸡汤搞笑段子。信心满满的我原以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想到工作量极大而且出力还不讨好,根本就没有阅读量,吸不到粉且不说,文章来源就是个大问题,网上摘一点,动不动就被系统审查不通过,已经多次断顿了。无奈之下,今后还得发挥一下我煲鸡汤的能力,自己动笔全手写。今天,先从我熟知的历史兴趣开始,谈谈我对历史的一点思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历史其实是一个门槛很低的学科,只要有兴趣,每个人都可以大谈特谈,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碎片化的历史段子上,不能形成系统的对历史的认识逻辑,不能用某种哲学视角观照历史(也就是历史观),那很容易把历史故事化娱乐化,像那些宫斗剧或戏说历史剧,知道的再多也是一地鸡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说到历史观,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持有不同历史观的人一起谈论历史,如鸡同鸭讲。身边历史业余爱好者很多,但同样存在功底不深、观点片面,论据不足的问题,侃大山嘛,倒也没必要争的脸红脖子粗。但是对于长期性浸泡于此的爱好者来说,一定不会满足于历史故事的新奇、精彩、有趣这些点上,甚至不去愿关注这些历史故事是否真实,而更多的可能会去问“这些历史对我有什么用?”,“这些历史跟今天或者以后有关系吗?”,然后可能会追溯一个更本源的问题:“什么是历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被信息狂轰滥炸的时代,自媒体遍地开花,想从浩如烟海的信息当中甄别出真假确实太难了,甚至想筛选出一些有用的东西都不是很容易。不得不说,社会发展的步伐有点快,一下子把这么多选择权交给自己,没有点判断力还真的跟不上这种节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而判断本来是一种选择,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活动,它首先得有一个稳定的逻辑架构,也就是认识视角和判断原则,它像个筛子一样,留下它想要的所谓的“真相”,其余的通通抛弃。当然大家也知道,其实获取“真相”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真相”都有它存在的背景和前提,而我们又不可能把它所有的背景和前提都搞清楚,因此,这个“真相”其实是充满了人的主观成分,即便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也无法回到过去,采集到受众关注的所有的方面的所有线索,因而他的论断,也仅指从他关注的视角上,获取的相对比较靠谱的线索,再补充一点自己的判断形成结论,当然是主观的结论。以此类推,所有的历史,也都是写史的人用自己的这把“筛子”撷取的历史事实中的片段或表相而已。因此胡适先生有一段戏谑的评论:“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既然获得真相这么难,那我们还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个问题问得正当其时,那我们不妨从有什么用去考虑如何学历史,如果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没有任何益处,我们才没有兴趣去关注它是真是假。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写出《史记》,而他的出发点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说要通过古今之变,来揭示人与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历史哲学成了写作的归宿。自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有注史的传统,他们成书万卷却都述而不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进一步论证清楚了《易经》中“生生不息”的哲理,天地万物自存自生而不需要人为干预,所以知识分子把它说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有更多的创意。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问题多多,但不得不承认一点,他们是天然的“知行合一”的践行者,“有用”是他们学习研究的原初动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么说可能对老祖先有点不敬,我们切不可认为他们喜欢思想上偷懒,要知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最有家国情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最讲究恪尽责能、胸怀天下。之所以今天看起来这些做法很别扭,实际上是现代人的历史观与他们相冲突的,现代人的潜意识当中是进步史观,也就是社会一定要向前发展,而他们持有的是循环史观,也就是“一乱一治”的社会停滞史观,他们的“绝学”是为了“万世太平”,而不是乱中取胜向前发展,发展的问题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他们同时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灌输和影响,抱着“修齐治平”的理想,把解决人自身的问题,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作为学术内容,本着实用的原则,在生活经验的范围内做了有限的形而上的思考,其余的问题交给“天道”按自然法则去运作。那些才智超群的文人都偏好于道德文章,侧重于关照人的感受和情绪,着力于公序良俗的维护,不屑于理会生产生活的工巧,缺乏类似于西方工具理性的实践和探索,而是形成了完善的个人道德修养学说及古代农业社会中体系化的政治、伦理学说,近2000年来没有大的折损和突破。显然,历史发挥了传承的作用,它是我民族继往开来的文化记忆,这个记忆又是引导和度量未来的准则,知识分子在着力强化这种记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果不是西学东渐,我们或许一直这样“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下去(当然不要有战争),但1840年起另一种来自西方的文明强行介入,打破了这种小富即安自我平衡的结构。西方文明发端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侧重于工具理性和逻辑(罗格斯精神),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当然也带有排他性和侵略性,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场大的变革之后,人的理想从天国拉回到现实社会,重商主义的兴起拉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促使科学研究的热忱高涨,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生存的状况,自由、民主、科学、进步成为以西方主导的现代社会的标志。东西方这两种具有巨大差异的文化碰撞,显然,注重于内省、只有想法而缺少方法的中国文化显然是弱势的,造成了百年屈辱史,正如李鸿章所说“中华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但不得不说,我民族还是非常善于学习的,而且屡败屡战之勇气可嘉。今天,我们的大脑里已经装足了来自西方的“有力量感的”文化,对工具理性的重视程度绝不弱于西方,甚至我们的功利思想远胜过道德感,大家相信社会在向前发展,追赶和超越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每个人都相信爱拼才会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工业革命的成功,是人类把世界对象化的一次全面胜利,由此开始消费革命、信息革命、全球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紧锣密鼓地跟进,人类进程被大大加速,人的焦虑感上升、环境生态问题凸显、经济不平衡问题加剧、意识形态和文明冲突彰显,有人开始质疑这是一种进步,还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资本主义多次经济危机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以普世价值自我标榜的的西方文明(主要是欧美基督教文明),也遇到了自身的瓶颈,于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和虚无主义思潮开始蔓延,“以人为本”的诉求又重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作为后进的中国在全力追赶西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速度惊人成效巨大,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善,科技文化水平也同步提高,邓小平先生“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是当代的主流理念,大家似乎还沉浸在因发展而进步的喜悦当中,大多数人可能忽视了发展中的一些负面问题。历史进程有时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当我们从传统社会中被强行拉入现代社会,如今很快又要面对后现代的问题,西方国家发展中出现过的诸多问题,我们或许也难以躲避,要积极应对和防备前车之鉴,核心点是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的积极面,应当存有一席之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历史的拐点需要漫长的等待,但有时也令人猝不及防,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人们这么幸运,可以如此全面通透的领略到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各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而每种方式都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当它们同时交织于当今社会一个平台时,它们之间的冲突和内耗也就凸显了出来,它们在此消彼长中相互打磨和渗透,并不断在消除各自的偏见和狭隘,较量的过程也同时是彼此妥协和问题消融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再把他叫做历史的拐点,而是人类历史曲折前行的全景展示,人类共同命运的凝合过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生活在当代,我们应该容许每个人持有不同的世界观,包括他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以及延伸到对人生价值的定位和理想信念追求,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评判历史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没有人可以拿得出确凿的论据去指责他人,指责本身就成了谬误,而谬误终究会被历史抛弃。基于此,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理应成为时代的特色,除了原教旨主义外,传统理念、现代理念和后现代理念都可以有它们的市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最后想谈谈我自己所持有的历史观,记得<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中学的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们,历史有必然的发展规律,循着这条规律发展到终极将是人类全体解放的共产主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习了很多历史也思考了很多相关问题,对这一论点怀疑越来越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反感,认为这种大无当的说法是浪漫主义的想象,是武断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人活着总是需要持有一种信念和期待的,否则会陷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从已知的事实已经表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必然规律是真实存在的,这些规律涵盖到自然世界也涵盖到人类世界,尽管当前我们只能有限的去认可和接受这一理念,但绝不能否认这一理念会向更深更广延伸,直至包容了整个未来世界。对未来的猜测都是存有疑问的,但我更愿意相信黑格尔、马克思等理性主义者的预测和论断,他们对人类史做了缜密的考察和研究,用先知式的口吻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前景,同样是宏大叙事的论调,但他们不仅论证更加严密,而且依据更为充分。通过近几年哲学的学习,我又逐渐回归了这一信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我现在持有的历史观是,在人类不致于毁于不可抗力之前,总是会向着一个必然方向发展的,也就是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的过渡”,人类可以实现自身的整体解放,尽管这个道路可能曲折而漫长,并且永远在进程当中没有终点,但作为方向,它是唯一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以上都是我个人见解。面向未来,其实所有的预言都是人文理想的猜测,很难说清楚哪一种更正确,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偏好,也就是说,看你愿意接受哪种猜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