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古代帝王自古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p><p>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祭月节、月夕、仲秋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猜灯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广东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吃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如石榴、梨、苹果等也是中秋夜的美食。</p><p> </p> <p> 中秋之夜皓月高悬,人们在月光下品尝着节日的美食,一边赏月,一边思念故乡和亲人,祈盼丰收、幸福,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p><p> 中秋节的传说不胜枚举,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习俗和传说里面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吧!</p> <p><b> 中秋月饼</b></p> <p> 月饼寓意团圆,作为中秋节必备食品,人们用它来祭月、馈赠亲朋好友。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松香柔腻,迥异寻常。”</p><p>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月饼内馅多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如核桃仁、杏仁、松仁、芝麻仁、葵瓜子、山楂、莲蓉、豆沙、枣泥、桂花、玫瑰、火腿等。近年来,还开发出药膳月饼,加入了陈皮、鸡内金、山药、人参等中药,契合当下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大受欢迎。</p><p> 从中医角度看,药食同源的中药一般药性温平,有宁心安神、健脾消食、滋阴润肺、抗衰老、乌须发、滋润皮肤等作用,对人体颇有益处。</p><p> 月饼虽是经典美食,但是含糖量、脂肪量都很高,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人士不宜多食;儿童和老人肠胃功能较弱,过量食用易造成消化不良;成人也不宜多食,以免加重肠胃负担。</p> <p><b> 石榴</b></p> <p> 中秋临近,石榴树红红的果实挂满枝头,剥开皮一看,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果实像红宝石一般,令人垂涎欲滴。石榴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要高出一二倍。石榴象征长寿、吉祥、团圆,是中秋节必备果品,人们借石榴多籽,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p><p>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中亚诸国带回了当地的植物,这些植物中许多可入药,例如:葡萄、红蓝花、胡桃、胡荽、安石榴等。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国石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p> <p> 石榴入药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曰:“石榴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有甜、酢二种,医家惟用酢者之根、壳。榴子乃服食者所忌。”</p><p> 石榴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果皮,叶、花、根均可入药。石榴皮功能主治: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涩精止带,驱虫。常用于鼻衄、中耳炎、创伤出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吐血、久泻、久痢、虫积腹痛等证。</p> <p><b> 桂花酒</b></p> <p> 桂花酒是选用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木樨的花为原料,配以优质米酒陈酿而成,具有色泽金黄、芬芳馥郁、甜酸适口的特点。</p><p> 木樨又称月桂、桂花树、金桂、丹桂等。桂花的寓意是清香、高洁、崇高、美好,古人将考中状元、进士称为“蟾宫拆桂”。 </p><p> 桂花花期一般在9-10月,花香独特,沁人心脾。宋·邓志宏《木犀》一诗赞曰:“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作者用比衬的方法,说清风一日从天上月宫吹来,世上最名贵的龙涎香在桂香面前也相形见绌,不敢再枉自称香。</p><p> 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是赏桂的好时节,中秋赏月品桂花酒既是应时养生,又充满了诗情画意。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桂花酒可祛除胃寒,其温而不燥,温润脾胃,少量饮用对于解除秋燥季节的燥气用一定的作用。</p><p> 《本草汇言》载:“桂花,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p> <p> 桂花还可以提取精油,制桂花浸膏,用于食品、化妆品的生产。桂树果实可以榨油食用,有暖胃,平肝,散寒的功效,常用于虚寒胃痛;根祛风湿,散寒,常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等症。</p> <p><b> 吴刚伐桂</b></p> <p> 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版本有很多,特别是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吴刚伐桂的故事广为流传。相传月中有桂树,高500丈,汉朝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桂树随砍随合,永远也砍不断。千万年过去了,吴刚还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仍然生机勃勃。每到中秋这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世人共度中秋佳节。</p><p> 此外,唐代还有月中的仙人吴刚酿造桂花酒的故事。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里面的“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便是出自这一典故。</p> <p><b> 嫦娥奔月</b></p> <p>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西汉的《淮南子》中有详细的记载,《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羿向西王母求来了不死之药,妻子嫦娥偷吃了因此飞升天界,在月宫变成了一只蟾蜍过着清苦孤寂的日子,所以月宫又叫“蟾宫”。李商隐《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p> <p> 蟾蜍虽然模样丑陋,却可以入药。陶弘景《名医别录》:“虾蟆,治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能合玉石。一名蟾蜍。”</p><p>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匿,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p><p>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名为蟾酥,是一味名贵中药。李时珍:“蟾酥,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p><p> 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中医常用于治疗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等症,六神丸、喉症丸等常用中成药里面就有蟾酥。</p> <p><b> 玉兔捣药</b></p> <p> 李白的《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这首诗讲了“玉兔捣药”的传说。</p><p> “玉兔捣药”的故事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被称作“玉兔”。这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在道教掌故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p> <p> 传说中玉兔使用的捣药工具名为杵臼,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和食物加工器具,又名研钵、擂钵等,民间又称为“捣药罐”“蒜臼子”等。现存最早记录杵臼的医学文献是《五十二病方》,历代医学史籍均有记载。其材质有木质、石质、金属(铜、铁等)、玉质等。</p><p> 杵臼是最早使用、沿用时间最长、迄今仍在中药房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加工器物之一。中药房调剂处方时,对一些矿物、种子、贝壳类的中药用杵臼捣碎,使之便于煎煮,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增加疗效。</p> <p> 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恰逢同一天,可谓双喜临门,深圳中医药博物馆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p><p>(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p><p>深圳中医药博物馆简介</p><p> 深圳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16年4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创办,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中医药文化为宗旨,全面展现了中医药学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p><p> 博物馆馆藏众多珍稀、罕见、贵重的动、植物、矿物标本2000余件,并开放5000平米药用植物百草园,为社会提供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先后被评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首批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基地”。</p><p>深圳中医药博物馆地址:</p><p>深圳市龙岗区体育新城大运路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 科教楼二楼)</p><p>咨询电话:0755-28338833-12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