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实的脚步 丈量成长之路——入职一年心得体会 邵新颖

邵新颖

<p>  去年的七八月份,还在为心中的目标努力的奋斗,希望可以通过考验站在三尺讲台。今天我已经入职一年多了,第一天来到学校报到,迈入山前学校的大门,心里很开心,又很期待,开心的是自己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期待的是这里的一切,我会认识什么样的领导,同事和学生,换了一个地方生活,我的未来又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期待,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了。来到学校,学到了在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但是最想来谈一谈我的3次公开课。</p><p> 第一次公开课,心里紧张加紧张,备课备了一个星期,每天心里总有一块石头压着放不下去,我的师傅是李敏老师,当时自己先备了课,我认为只是识字而已,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读,让学生认就可以了,现在才知道我那会儿的想法真是很可笑。自己备好了课,请李敏老师来听课指导,试课以后,李老师给我指导,我才知道自己讲的多么不堪,于是李老师从开始上课到一堂课结束,都和我讲了一遍。我又去试课,李老师不断的帮助我改正在讲课中遇到的问题。终于讲课的日子来到了,心理既紧张又开心,在讲课的过程中只有一个想法,学生千万不要给我出难题,让我顺利的把课讲完,虽然我知道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但是那会儿这是我唯一的想法,这可能就是一个年轻教师不成熟的表现。在我说的一声下课中,结束了我的第一堂公开课,那会儿就是一种感觉很轻松。但是,在这次备课中我知道了什么是随文识字,之前虽然知道表面的意思,但是没有真正的领会,让学生识字,不能简单的领着学生认,死记硬背,方法是多样的,一年级的孩子对于一切是好奇的,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p><p>&nbsp;&nbsp;&nbsp; 第二次公开课,“同课异构”,当时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还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最后在我们组的推选下,我成为了一年级语文的代表来讲这次课。我们组人共同讨论,耐心细致的王继平老师给我指导,王老师在周末晚上八点多,把教案送到门卫,把这堂课的备课思路在门卫和我讲了一遍。在办公室帮助我备课,可以说精确到每一句话,当我这句话说不连贯的时候,她会让我多说几句,直到说连贯。我们小组教研,她让我把我的整堂课的上课过程给大家说一遍,一是想让大家给我提提意见,二是让我加深一下印象。很庆幸,我们语文组有一位好组长。有问必答,什么事想的都很周到,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样。这次上课的教室是一个小的班级,来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一下我的心情,开始的时候,感觉自己说的是什么,都不清楚了,慢慢的才融入到课堂中去,让自己唯一满意的是,把自己备课的内容全部都讲了出来。第一次讲高年级的课,他们给我的感觉他们很规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坐姿端正,他们端书、放书的时候非常整齐,回答问题清晰很有条理,这离不开老师平时的教导,所以在今后中我也会注意。</p><p> 第三次公开课,开学的第二天,听到了要讲公开课的消息,于是我就开始准备,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这次就不太紧张了。这次是杨光主任帮我备课,杨主任在平时指导我们讲课时,强调说话要干脆利落,在我试讲中,开头的导入语,又学习写了一个生字,用了7分钟,四分之一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杨主任的指导下,我才能在公开课中,把课讲完,杨主任说的每一句引导语,知识之间的衔接语,都是我应该学习的,在试课中,我们组的老师也给我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让我快速的成长。下面是我对本次上课的教学反思。</p><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本次讲课中,我对学生引导的话太多,总是想去多说几句,这个问题在平时上课时我也应该多注意,学生会说的,我就不要再去多说。</p><p>&nbsp;&nbsp;&nbsp;&nbsp; 在课件出示动物名字的这个环节中,速度应该再快一点,要知道最主要的目的是识字。“隹”的演变过程,当时我出示的字是雁、雀、鹰这三个字,其中雁和鹰这两个字和雀还是有区别的,应该让学生尽情地说,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了,“隹”的演变过程要适当地给学生讲解一下,让学生知道隹的甲骨文像一个鸟,隹字旁的字,大多数和短尾巴鸟有关系,而不是一带而过。</p><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场识字课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就是让学生在读,如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这更应该是我反思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在识字过程中,学生应该多动脑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而不是只会用加一加的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注意引导学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闫主任给了更好的识字建议,首先让学生来读课文,在文中抽出句子,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来读动物的名字,打乱顺序,让学生再读,加强识字的练习。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的。</p><p> 在今后中加强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充电”,自觉扩展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研读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发现规律的教学方法。更要多多向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快速成长。</p><p><br></p><p>&nbsp;&nbsp;&nbsp;&nbsp; </p>